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如今全國各地都張燈結彩上演著豐富的民俗活動。
在寶島臺灣,每年的元宵節也是當地民眾最為期待的狂歡節,除了傳統的元宵燈會,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臺北的「放天燈」、臺南的「燃蜂炮」、臺東的「炸寒單爺」,以及在寺廟裡舉行的「乞龜」活動。記得2013年元宵佳節期間,北寒有幸到臺灣訪問,親眼目睹了各地的元宵盛會。雖然這些慶祝活動並不為大陸群眾所熟知,但它們與福建等省份的元宵節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民俗味道極濃的娛樂大戲。
元宵節燈會,萬人空巷
在臺灣民眾眼裡,元宵節是與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同樣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會與許多華人地區一樣舉辦盛大的元宵燈會。
早年間臺灣各地便有「迎鼓仔燈」的習俗。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在臺灣習俗中,婦女會在元宵節時穿梭於燈下,祈求來年得子、添丁。過去臺灣燈會是一種非常民間的活動,人們在當地信仰中心的大廟前舉辦燈籠盛會。時至今日,由於廟宇已不再是人民生活的重心,又為了年節應景起見,現在的臺灣燈會多由官方主導,且規模日趨擴大。
當年,臺灣燈會首次移至新竹市,盛大的燈會吸引了眾多觀眾,僅元宵節前日的試燈就吸引了約20萬人前往觀賞。
北「天燈」朵朵紅花飄,南「蜂炮」聲聲震全城
在元宵節時來到臺北,人們不禁會被這裡漫天飄舞的紅燈籠所震撼。
這朵朵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是由諸葛亮發明,大約於清道光年間,由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地的百姓傳入臺灣。新北市平溪區地處偏遠山區,據傳早年入山開拓者常遭殺害搶劫,為便於通信,則以天燈為信號互報平安,後來逐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人們在天燈上寫下心願、繪上圖案,以求「天燈放得越高,事業做得越旺」。近年來,臺北元宵節放天燈的活動愈發多彩,那朵朵天燈飄散在空中,猶如一場壯麗的祈福儀式,放「天燈」因此成了臺北元宵夜的一項觀光活動。
在臺灣南部,正月十五可用「瘋元宵」來形容。臺南鹽水鎮的元宵活動,無疑是全臺最瘋狂的,因為這裡會舉行盛大的「燃蜂炮」活動。據傳清光緒年間,當地瘟疫流行,民眾向關聖帝君祈求平安,並依佔卜結果在元宵節晚上請出神明,一路燃放爆竹,此舉後來演變為當地的傳統風俗。
「蜂炮」是由數萬支燃芯互相連接的衝天炮製成,只要點燃其中一隻,霎時間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震耳欲聾。每年,人們會想出不同的花樣來燃放「蜂炮」。比如,用木條做成高度不同的支架,再將成千上萬支衝天炮在木架上排滿組成炮城(或稱炮臺),炮臺的表面再粘貼色紙,裝飾成各式造型,花樣繁多。
夜色降臨時,便是燃放「蜂炮」的時間。小小的鹽水城萬人空巷,人們一般會穿上厚厚的衣服,頭戴摩託車頭盔,以防炸傷。有膽大者甚至會衝到炮城前,讓四處飛舞的「蜂炮」直接在身上炸開。為何要這般冒險?原來在當地人看來,「蜂炮」在身上炸響可以除盡一年的黴運。筆者也試著衝進人群,讓「蜂炮」炸了幾下,說實話炸在身上還是蠻疼的。
「炸寒單爺」考驗勇氣,寺廟「乞龜」有乞有還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寒單爺出巡」是臺東民間的重要習俗,這一活動十分考驗勇氣和耐力。
「寒單爺」相傳是封神榜中管天庫、善聚財的武財神趙公明。因其生性怕冷,在他出巡的時候,人們常會向他身上扔鞭炮等為他驅寒。「炸寒單爺」的習俗在福建廈門也有流傳,如今廈門青礁村的萬應廟裡仍供奉著有1000多年歷史的「寒單爺」神像。
資料圖
舉行巡境活動時,「寒單爺」通常由一位扎頭巾、畫花臉、打赤膊、手執榕樹葉護體的小夥子扮演,他站在由4個全副武裝的小夥子抬著的寬木擔架上沿街遊走。所經之地,市民會將點燃的爆竹直接扔在「寒單爺」的身上。要想扮演「寒單爺」要有十足的勇氣,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炸得皮開肉綻。
元宵節當天,臺灣的許多寺廟還會舉行「乞龜」活動。「乞龜」,是廟方將用糯米或麵粉製成的烏龜擺在廟前,讓信徒在元宵節當天擲筊乞回。200多年前,「乞龜」習俗從福建泉州傳到臺灣,並發揚光大,成為臺灣最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動之一。
在臺灣,有「摸龜頭蓋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幹,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的說法。乞得面龜的人家,第二年元宵節必須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面龜。於是,每年的面龜會越做越大,有的甚至重達數百公斤。不過,要知道有乞就有還,要是不按照規則進行,廟方就會用「龜爬上壁」的辦法懲戒,將未還願人家的姓名公布在寺廟的牆壁上。文圖/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