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查經聚會:
背誦經文:
「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是希臘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第一、二課:啟示錄概
一、閱讀的原則
閱讀啟示錄和閱讀其他文本是一樣的,所有的閱讀必須要掌握閱讀的原則!我們現代的讀者常常在閱讀古代的文獻時,產生嚴重的閱讀分歧,是因為對古代文獻的寫作和背景缺乏認識。聖經是適時的,又是永不過時的。
1、閱讀要求讀者與作者有共同的認知
2、需要注意體裁、形式、修辭與視角
2-1、敘事人
2-1-1、為何要研究敘事人
◆敘事人是中介
◆透過敘事人的眼睛耳朵去看去聽
◆透過敘事人了解事件或是人物的性質和意義
◆統一全篇的要素
◆作品本質上取決於展現事件的視角,敘事人就是攝影師
◆適當的視角激發閱讀興趣,增加故事懸念
◆潛移默化影響讀者的價值觀
2-1-2敘事人的全知
◆沒有什麼瞞得了敘事人
◆認識\情感\意願
例如大衛的故事;亞伯拉罕獻以撒
2-1-3敘事人的現身與隱藏
◆敘事人與主人公合為一體:《以斯拉記》《尼希米記》
◆「直到今日」增強了故事的可信度
◆敘事人的「出現」是為了幫助讀者 例如撒下16章
◆敘事人的出現說明:整個歷史都被看作是耶和華話語的應驗過程
◆聖經中敘事人的出現保持在最低限度
◆敘事人如同是一隻手,從中指引說明
◆我們要先找到敘事人明顯出現的地方,然後再去選擇敘事人隱藏的地方
◆作為敘事人應當是完全客觀,但又不是完全客觀
◆敘事人有時綜述有時展示事件本身
◆敘事人在故事中指稱的名字或是稱號,展現出人物之間的相關關係和態度,例如創21章;撒下11-12章;撒下15-19章中對大衛的稱謂;撒下15章中的「城」與「耶路撒冷」
撒下18:5;撒下11:7-8
註:閱讀需要調校,不同文本的解讀必須具備對應的工具、透鏡、視角。未能經過這個閱讀的門檻,就難以進入文本的內室。
3、啟示錄的體裁和文學特色
這是一種「啟示文學」,信徒受難、面對試探、遭遇逼迫的處境,為了表達在艱難中堅守信仰,神必要審判敵人,惡勢力終將完全被殲滅,堅守到底的信徒必得最後的勝利。
這類作品有一種二分的對立模式:空間 天上—地下;德行的對立 貞潔—淫亂;信仰的對立 守道—背棄;時間的對立 暫時—永恆;生命的對立 生命—死亡等等。
這類作品有異常豐富的象徵和想像式的語言:超越了因果關係,更有力量表達信仰的忠貞。我們要更好體會這些象徵所指涉的意義和功用。
4、啟示錄所引用的材料
猶太信仰典籍、近東的傳統、希羅世界的傳統和文化。
二、啟示錄的神學
啟示錄不是系統的神學陳述或是抽象的教義解答,它是在具體歷史處境中信仰生活的體驗和宣告。作者勾畫神國度的遠象,喚醒人們認識神的權柄和威嚴,基督的救贖與恩典,讓他們看清楚歷史和宇宙究竟屬誰。
1、全能、超然和救贖的神,以神為中心是研究啟示錄的關鍵
2、彰顯神的羔羊—耶穌基督,啟示錄的神學以神為中心,是銀幣的一面,兩一面則是以羔羊耶穌基督為中心。
3、敬拜的意義
4、基督徒抗爭的力量和勇氣
5、現世與末世
6、神義與末世
7、見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