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禪,動中定力與念佛三昧的練習

2020-12-13 禪修之門

網絡中介紹的行禪方法、作用有許多,有複雜的,有簡單的,我這裡介紹的行禪有其特別之處,希望能助有緣者入禪修之門。

一.本行禪的特別作用

1.行禪是坐中禪修的延續和補充;

2.行禪鍛鍊動中定力,訓練生活中的禪修習慣;

3.行禪活動全身肌肉和筋骨,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

4.行禪的部分功能有太極拳、坐禪的雙重功效;

5.行禪輔助作意聯繫,形成呼吸、行走、念佛習慣,極易體會念佛三昧;

二.禪修之門的行禪方法

1.場地不限。可以是體育場、公共活動場地、街道、辦公室、家中等等。

2.身心要求:松、淨、自然。參照第一天訓練內容。

3.呼吸方法:自然呼吸,總體保持平靜,無特別要求。

4.用念佛方法,如「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1」,共十步,延續記數到10後再重記。

5.經行中念佛,一字節一步,意識注意腳下,經過幾天訓練,則極易形成念佛和經行相應,雜念減少。

此方法的妙用,練習七天必有切實體會。

相關焦點

  • 般舟三昧念佛方法
    除了嚴持戒律消除 貪慾 嗔恨 愚痴這三毒是根本靜坐是在靜中修定經行是在動中修定從經律中可以發現佛在世對此兩者同樣重視甚至在修智慧時經行的修法更有勝於靜坐之處經行念佛可以收到修學當中不昏沉 不掉舉的效果有些人念佛念了一會兒就打瞌睡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至於「一行三昧」則在《文殊菩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裡有明確宣講的!所謂的「一行三昧」大概有兩種契入的修法:一是理之一行三昧。即定心觀法界平等,進而證知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無有差別。故而能夠於日常一切行住坐臥處,能夠恆持純一直心,建立不動道場,直接當下即成清淨佛土!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續說
    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於東晉時期創立蓮社,社內一百二十三人專修念佛法門,個個往生淨土,皆有殊勝示現。此後至今,代代度人之眾多,非其它宗派所能相比。在了生脫死的諸多法門中,唯此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為簡單易學;易通易會、易修易成。此法門為二力法門,僅憑自己能念佛求生淨土的願力,即能得到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願力加持而了脫生死。
  • 達到念佛三昧,你就快圓滿了
    它是性德,一心修之,這就是三昧,三昧就是一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清淨是小乘三昧,平等是菩薩三昧,覺是佛的三味,圓滿的三味,是大徹大悟,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用華嚴的方法叫華嚴三昧,用念佛的方法叫念佛三昧,用《法華經》上講的止觀的方法叫法華三昧。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一段話。念老這一大段的集注,都是講到華嚴三昧、百千三昧。
  • 念佛三昧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寶」
    印光大師《念佛三昧摸象記》:歲在丙午, 予掩關於慈谿之寶慶寺。謝絕世緣, 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諦閒法師, 講彌陀疏鈔於關傍。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 於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 常參講筵。從茲念佛, 愈覺親切。佛號一舉, 妄念全消。透體清涼, 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 醍醐沃心。其為樂也, 莫能喻焉。
  • 般舟三昧心法 (一)
    那麼常立三昧當中,最難克服的一個問題是想坐。我們今天重點揭示一下立和坐的關係問題。坐呢,很難解決一個問題是昏沉問題。那麼常立為什麼能解決昏沉問題呢?坐在這兒的時候,(主)要用的是意根,動作的幅度比較的小,開始進入的程度比較地淺。我們念佛人呢,通過慢板、中板在念的過程當中,尤其是我們現在「踏下去喊出來」,因為我主張大聲念佛,念的程度非常的深,高度非常的高,有深度,有高度。
  • 念佛三昧,是我們一切淨業行人所神往的一個境界
    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 《西方確指》 念佛三昧,心力所成。這是談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定的意思。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離開心意識,展示我們心性的全新境界。
  • 行禪方法—六位長老的指導開示對比參照
    —《毗婆舍那禪—開悟之道》恰宓尊者著在行禪中比在靜坐中更容易獲得一定程度的定力。因此,首先你應練習行禪,覺知走。當邁左腳時,觀它是「左」;當邁右腳時,觀它是「右」。就這樣,觀 「左、右、左、右」,或只是「走、走」。標記並不重要,觀察腳移動的心才更重要。重要的是覺知,應對腳的移動保持銳利的覺知。
  • 聞思信受般若經典,如同親禮佛尊,入念佛三昧
    早期佛陀為聲聞弟子說法的阿含時,曾為彌勒菩薩授記:「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字彌勒」,當時在原始經典中,菩薩應該如何發心行持,並為詳細開示。在般若經典之中,佛陀方為善發無上大乘心的佛子演說般若智慧法門,及六度萬行的菩薩行。古德曾說,完善同歸於般若,般若智慧是六度萬行的舟航指引。因此聞思般若經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南公懷瑾:念佛三昧如何修持,做到這3點,福德自來!
    因為當年他離開臺灣的時候,在修持上仍有許多疑難沒有解決,亟待澄清,內心中不盡掛礙之感。他為了學佛修行,已經在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法門中,摸索了大半輩子。本來學教理,研究經典;後來改修淨土,然後再習禪定;接著又學密法,大概黃教、紅教、花教都去湊湊熱鬧,經過一下。如此天南地北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老路,專修淨土法門,反而帶了一大堆困惑,特來請教如何修持念佛三昧?
  • 印光法師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連載五)
    原文標題:印光大師 念佛三昧--蓮池正脈註疏之「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無念無不念是理上的念佛,雖然佛號依然出現,但是體究用不上力,提撕用不上力,無念相可得。未能親證念佛三昧者,無法揣測「不念自念」與「無念無不念」二者差別。如果是從事持用功,按部就班一路走過來的人。
  • 學佛者如何做到《文殊說般若經》中「一行三昧」呢?
    學佛者如何做到《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呢前文我們講述了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的歷史,也講到禪宗四祖的見地和功夫。給予我們學佛和禪修者有了初步的認識,包括念佛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禪門留下來的思想,如何得以落實到實處,落實到我們生活中來。
  • 般舟三昧經
    今若能問佛如是,若能前世過去佛時,所聞施行作功德所致,供養若干佛已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佛告跋陀惒菩薩:「若功德以不可復計。」
  • 太極行禪之旅 | 招生簡章
    遊學之旅課程太極行禪之旅 | 招生簡章 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卻常常在日常的忙碌、疲憊和情緒中被忽視。每天繁忙的工作生活,你緊張的肌肉、焦慮的情緒,有多久沒放鬆了?楊碩誠老師將以其三十餘年的禪修和十餘年太極修習經驗,深入淺出地為大家講授太極·行禪原理,並實際帶領大家在運動中,在日常生活一切時處融入其中。體會太極·行禪思想,放鬆身心,幫助我們中正安舒,減輕壓力,獲得心靜體松的狀態。
  •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永嘉大師證道歌》裡的這句話,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漸漸明白,今天看到道禾《閉關靜修課》中學員的止語狀態,這句話又一下子從腦中顯了出來。《庖丁解牛》中庖丁的一番話:官知止而神欲行,即提前已照見全過程及相,遊刃有餘,從心所欲,則不逾矩。因此,永嘉大師所講,一個人若能在欲望誘惑之前依然保持身的如如不動,那便是很厲害的禪定功夫了,誘惑越大,定力越深。而一個人,若能在極非常磨礪中依然保持自己清淨亮麗的狀態,那麼,他的影響力必然是長久而純厚的!
  • 般舟三昧三大要點
    所以你想想看啊,你不需要有一個作用力,你心用勁兒,比較累,也借不上力,你把身體提起來,再自然落下去,就非常容易, 在落地的瞬間發力,就把這個點兒踩準了,節奏就合上了,身體就共融共振了,身體的勢能就充分地轉化成動能,借力打力,不需另外用力,這個發力的方式,我打一個通俗的比方,就像一個雞蛋掉在地下,雞蛋在掉的過程中看不到它受力,是不是啊?掉到地下的時候,自由落體「咣」,是不是啊?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大乘義章》中說:「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雲佛國,或雲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首、淨國、淨土。」淨土有時還被稱為極樂世界。中國人一說淨土,想到的常常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世界。《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 佛法:通過靜坐就能修得一行三昧境界?六祖告訴你真實法義
    網圖以佛教中常說的「一行三昧」為例,有些修行人告訴信眾們說只需要靜坐即可修得一行三昧而證悟,從而可以達到三種境界:一不生憎愛取捨之心,二在日常生活行為之中,雖有動作,心能如如不動,三能所雙亡,真妄皆除。
  • 大德開示:該如何念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那麼祖師也是根據我們的根性,給我們想出來念佛最容易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原載於《楞嚴經》,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記載,就是要求我們念佛的時候「心念耳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嘴巴念佛,用耳朵去聽念佛的聲音,以此來都攝六根,功夫到家了,可以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