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是我們一切淨業行人所神往的一個境界

2020-12-13 騰訊網

文:大安法師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 《西方確指》

念佛三昧,心力所成。這是談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定的意思。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離開心意識,展示我們心性的全新境界。

念佛三昧是我們一切淨業行人所神往的一個境界。那這個境界是由什麼所成就的呢?還是唯心而已,是由心的大勢力所成就的,不是由其他原因所導致的。

這個心怎麼有大的勢力?就是我們要考量的。現在我們的心沒有力量,叫做怯弱的眾生,通身都是業力,都是煩惱,都是分別,都是執著,於是我們都是業識的心,是虛妄的心,它是沒有力量的。心的大勢力,就是我們自性的清淨心,妙覺本明的心,顯現出來了。它是無盡的寶藏,是從空性裡面顯發出來的巨大的力量。

所以,修心為什麼要持戒?持戒,是使我們心有力量的一個重要的功能。你不持戒,就是貪、瞋、痴,你的行為就很邪僻,於是你的心就被你的業障障礙住了。持戒使我們的心趨向跟道相應,對治貪、瞋、痴,就能夠使心比較清淨、比較穩定。這時候,心性的力量上來了。所以,持戒是有力量的。

有持戒的力量,就會導致禪定的力量。禪定的功夫不可思議,定中都能有種種不同的神通,神通是從禪定裡面出來的。禪定尤其能開發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的力量就更大,比喻為金剛,能夠摧毀一切煩惱。當我們把煩惱、分別摧毀的時候,我們自性本具的真如(如來)的力量就現前了。

我們戒、定、慧的修持,包括菩薩六度的修持,菩薩六度為什麼要布施?布施就是破慳貪心。凡夫有慳貪心,就遮蓋了心性的力量,就使「我」怯弱。如果是布施了,慳貪心沒有了,心的力量就上來了。常常發脾氣,瞋恨心一覆蓋,就沒有力量了,所以要忍辱。這些都是讓我們的心得到解放、得到解脫的一些方法,而且必須要修行的方法。

那麼,念這句阿彌陀佛,是讓我們的心得到大勢力的最好法門。為什麼呢?這句阿彌陀佛直接指向我們自性本體的一個生命的原型,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直接撬動我們本元力量的源泉。無量壽證到了,無量光就現前了。無量光、壽就有穿透一切的大勢力,就能讓我們得到念佛三昧。

在念佛三昧當中,就能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就能獲得阿彌陀佛的神通、光明、妙力的巨大加持,這時候,六種神通、種種應化都能現前。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明了念佛就是修清淨心,念這句名號就安立在無上正真之道,這句名號就是打開自性如來藏的金鑰匙。以生滅心憶佛念佛,最後到達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就是心的大勢力從因到果的過程,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示現的專修念佛三昧的根大圓通的方法。

大勢至,你看他的名號就告訴我們,就通過念名號,得到心性的大勢力,就叫大勢至。由於他通過念佛打開了心性的大勢,就能到達如來地,「至」就是到達,到達如來地,到達阿彌陀佛的剎土,所以就叫大勢至。我們一切專修念佛法門的人,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方法修行,我們每一個人也能成為大勢至菩薩。

菩薩開示:「汝等念佛,晝夜不能得到一心,妄想雜念常常還在間斷,這都是念佛用心不得力的情況。」念佛不得力,妄想雜念常常洶湧,所以心性的力量也就很難顯發出來,念佛三昧也就遙遙無期。

相關焦點

  • 般舟三昧念佛方法
    不坐 不臥 不扶 不靠 不跪 不蹲 不爬除了行就是站晝夜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繞佛念佛 般舟一語 本是梵語漢譯佛立 故般舟三昧也成佛立三昧此念佛法門不坐 不臥 不眠 不休 常行故又稱常行三昧此法出自 《般舟三昧經》(《佛說般舟三昧經》又有詳細譯本《大方等大集賢護經》)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我們修學禪定,甚至已經能夠很自如的出入所謂的禪定,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證明你我深得禪定之三昧。因為三昧是禪定成就的境界。當我們能夠籍由禪定進入或達到三昧的境界之後,才是真正的「安住」!我們凡夫這個認識其實是沒有錯的!因為只有在佛的境界裡才能夠真正的了知眾生佛性無有差別。而我們凡夫顯然沒有這個「本事」!我們只是「聽說」而已!所有的佛弟子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一切妙諦真理皆是「如是我聞」罷了!有些話我們是沒有資格講的。好好領會精神,信受奉行才是修行的正道!所以學佛首先要生起對佛法的正信!
  • 念佛三昧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寶」
    印光大師如是說:念佛三昧才是修學淨土宗的殊勝竅訣!……出家容易守戒難,信願全無總是閒。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憨山大師《費閒歌》節選信願行是我們佛門所有法門的修學根基,它不是哪一宗派的專利。尤其不是現在所謂那些「淨土宗」的專利。
  •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續說
    念佛須得念佛三昧,才能心想事成,隨願往生。諸家所說念佛所起各類三昧的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而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想、稱名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講的《略論安樂淨土》義、道綽講的《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的念佛的相狀或佛的神力,念佛的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
  • 達到念佛三昧,你就快圓滿了
    佛家教學的終級目標是回歸自性,在淨土法門裡就是常寂光,回歸常寂光就是回歸自性,自性圓滿的性德顯示出來的依正莊嚴,是自然的,是平等的,沒有高下,在這個境界裡頭,不會生起傲慢,不會有自卑感,大家相同,法爾平等,平等對待是事實真相。它是性德,一心修之,這就是三昧,三昧就是一心。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一段話。念老這一大段的集注,都是講到華嚴三昧、百千三昧。
  • 印光法師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連載五)
    「和念脫落」親證念佛證三昧,達到理持的理一心不亂,破除五陰區宇的初步境界。「五陰區宇」詳見《楞嚴經》卷九。區宇,範圍、領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內境的妄念,外境的塵色,皆是自心所顯。心外無塵色可得,亦無妄念可得。一切皆是心。「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全體一如、法界一相。這是證悟者的境界,不是解悟者所能理解的。明朝漢月大師云:「只以一句佛號,一聞一見,觸境逢緣,逗斷心路。
  • 念佛之人,若做不到「日行一善」,一切皆是枉然!
    念佛之人,若做不到「日行一善」,一切皆是枉然!凡念佛人,日行一善,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惟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
  • 南公懷瑾:念佛三昧如何修持,做到這3點,福德自來!
    如此天南地北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老路,專修淨土法門,反而帶了一大堆困惑,特來請教如何修持念佛三昧?在信上,他以為我大概很反對他這樣的做法。我說我很高興你遍學一切法,因為你把天底下所有的法門都摸過以後,什麼都學過啦,人生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大致都經歷過了。又說他念佛總想得個一心不亂的三昧,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很慎重的要我為他開示。
  • 佛教:「淨念」二字,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佛是講究「淨念」的,也就是說,唯有「淨念」,你所念的佛號才有用,否則,你念再多的「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沒有意義的。那麼,淨土之中,「淨念」二字,如何理解?但往深處講,以上的「淨念」還不算真的「淨念」,因為真正的「淨念」,是必須打破無明,達到沒有了能念所念的對待,即所謂離念之念。北宋的長水大師說得好,他說:「念即無念,故云淨念」,明憨山大師在《夢遊集》也說:「殊不知四字佛號相繼不斷者,是名繫念,非淨念也。乃中下根人專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屬方便淨土一門耳。」
  • 聞思信受般若經典,如同親禮佛尊,入念佛三昧
    ▲一切諸佛,皆以般若成就法身,皆以般若度化眾生作為一名歸敬三寶的佛門弟子,聞思佛經如同禮敬佛陀的清淨法身。聞思般若經典,可以令佛子遠離頑空的斷滅見和實有的常見,正所謂「有無二見滅無餘,諸法實相佛所說。常住不壞淨煩惱,稽首佛所尊重法。」佛陀為眾生說法,也要具足說法的因緣。諸佛說法,不會因為無端的微小因緣而說,而是要為善根眾生度盡煩惱而說。
  • 南懷瑾老師:現在念佛的人很多,能達到這八個字的不多
    所謂「淨念相繼」,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觀想念佛,而到達隨時隨地,念念在佛念之中。這種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詩偈所說:「坐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還是阿彌陀。」隨時都念念在阿彌陀佛。平常一般人說,現在是超音速的時代,一切都講究快,講究速度。所以許多人都說,我太忙了,工作太緊張了,沒有辦法念佛。聽來好像蠻有道理,但是忙到極點,也不會像射出去的箭,發出去的子彈那麼急速吧。
  • 我們提倡十念法,真管用!(附《念佛的好處》全集)
    我們提倡十念法,十念法念四個字,時間很短,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不夾雜一個妄念在裡頭,這個十句管用。一天我們規定念九次,當然次數愈多愈好,決定不夾雜妄想雜念,符合大勢至菩薩念佛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 行禪,動中定力與念佛三昧的練習
    1.行禪是坐中禪修的延續和補充;2.行禪鍛鍊動中定力,訓練生活中的禪修習慣;3.行禪活動全身肌肉和筋骨,起到調理身體的作用;4.行禪的部分功能有太極拳、坐禪的雙重功效;5.行禪輔助作意聯繫,形成呼吸、行走、念佛習慣
  • 大德開示:該如何念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那麼如何去念佛,才容易修行成功呢,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每天隨便念幾句,就能夠修行成功的,還是要去專心修行的。那麼祖師也是根據我們的根性,給我們想出來念佛最容易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原載於《楞嚴經》,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記載,就是要求我們念佛的時候「心念耳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嘴巴念佛,用耳朵去聽念佛的聲音,以此來都攝六根,功夫到家了,可以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 修行念佛十二種方法,原來我之前都錯了!
    昔永明禪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覺其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這種念法。蓋金喻其密,密則不為外境所滲入,剛喻其堅,堅則雜念無不破,在各種念佛方法中,獨此最為常用。
  • 學佛者如何做到《文殊說般若經》中「一行三昧」呢?
    先人把《楞伽經》的「諸佛心第一」來概括四祖禪法的見地,把《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作為四祖的實踐功夫。那麼「一行三昧」是什麼呢?「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原《淨慧長老》曰:「法界一切法皆是一相,即一實相;法界一切法,一法之所印,所謂涅槃佛性,一切法皆因緣生滅,緣生性空,沒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以我們當下一念心系緣法界,直見空性,一切法因緣所生,其性本空。
  • 佛法:通過靜坐就能修得一行三昧境界?六祖告訴你真實法義
    有些信眾聽聞如此神奇,於是也就不管不顧不問真假的一心去靜坐修行此師傳之法,以為只要自己努力精進,早晚必定可以達到這個神奇的境界之中,可是,事實真的會如他們所願嗎?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來告訴你一行三昧的真相是什麼?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但根據我近年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淨土法門絕對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 很多人會感到淨土法門是消極的修行方式。就如我一直誤以為它只是老人家,或是知識水平一般的人,在臨終時為求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才會修的一個法門。
  • 般舟三昧經
    ,若有輕嬈者終無嗔恚心,一切諸魔不能動,解於諸經入諸慧中,學諸佛法無有能為作師者,威力聖意無有能動搖者,深入之行常隨無所行常柔弱,於經中常悲,承事於諸佛無有厭,所行種種功德悉逮及,所行常至誠,所信常正無有能亂者,所行常淨潔,臨事能決無有難,清淨於智悉明,得所樂行盡於五蓋,智慧所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莊嚴諸國土,於戒中清淨,卻羅漢、闢支佛心,所作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於菩薩中所教授無有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