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人文主義精神

2021-03-01 國際戰略前沿

      一個人,之所以為人,而異於禽獸,是因為,他除了本能的生存欲求,以及繁殖欲求之外,還有精神意識方面的需求;這種精神意識,其核心價值,便是要解決個人與族群的關係;之所以要處理這個關係,是因為,人是一種社會類生物, 個人必須置於族群之內,才能夠繁衍生息;

      因此,當兩者的關係處理得好,不僅個人的生存繁衍,會得到更好的保障,個體的生命價值得以體現,而且族群的安危也可得以保全;而在自然界中,針對生命個體和物種,則分別有兩套法則;其一是針對個體的優勝劣汰,其二是針對種群的優勝劣汰;但是,顯然第二套法則的優先級,要高於第一套;因為,如果人類這個物種都競爭失敗,而被自然所淘汰;那麼,那些個人類個體,即使再強也將失去意義;

      而如果限定在人類社會,則不同的族群之間,同樣在進行著優勝劣汰;因此,只有首先保證自我族群的安危,族群中的個體存在,才會有意義;比如,曾經強大無比的匈奴帝國,有一位驍勇善戰的冒頓單于,對秦漢帝國構成了巨大壓力;然而,一旦族群整體競爭失敗而消亡,那麼,再偉大的英雄,也將成為歷史的塵埃;因此,族群內的每一個個體,事實上的首要使命,便是共同維繫族群的強大;但是,這卻與個體生命的另一套自然法則,即個體的生存繁衍發生了衝突;

      由於,人的生存繁衍欲求,是生命的本能,因此,如何說明這一問題,並且解決這一矛盾,就顯得格外重要;但由於人類,是一種有思想意識的高等生命,因此,通過抽象的思辨,而解構現實問題,並最終通過理性的分析,和實踐驗證,最終,抽象出族群的人文主義精神,便成為了可能;而凡是這種精神抽象做的好的族群,其民族就有文化,族群的生命力就強,反之,則粗鄙野蠻,生命力就差;而我們中華民族,是人類有史以來,人文主義精神最為發達的民族;因此,中華民族才能成為全球,唯一一支流傳至今的古老文明;

       我們的核心人文主義精神,究竟是什麼呢?就是:忠孝仁義;提起忠孝仁義,有人或許覺得是老生常談,其實恰恰相反,不是談得太多,而是談得太少了,以至於我們當今都快忘卻了;尤其是在中華民族復興在即的當下,如果連自己的核心精神價值,都搞不清楚,所謂的民族復興,就會僅僅落到器物層面;如果是這樣沒文化的復興,那還可以叫做復興嗎?這樣的民族復興,不過就成了一個,新時代的暴發戶而已;

       「忠」;

        

        忠是什麼?從解字上來看,上面一個「中」,下面從個「心」;忠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從外在的視角,忠即為所有行為處事的中心,其二是從內在的視角,將「忠誠」時刻置於心中;也就是說,一個人需要將忠於國家民族,時刻置於自己的心中,並且將國家民族利益,做為一切行為所圍繞的中心;忠誠,是一個人最為高貴的品質,因為,「忠」使人擺脫了低等動物,生物本能屬性的束縛,走向了高等智慧生命的精神範疇;同時,他也解決了個體與族群之間的矛盾,順應了更高層級的自然法則;

        因此,忠誠的人,必定受到族群的認同,必定被人們所敬仰;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忠貞之事比比皆是,比如兩千多年前的蘇武牧羊;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強行扣留,匈奴用盡手段,威逼利誘;但是長達18年,蘇武寧可在漠北苦寒之地,與羊群相伴,也絕不改忠於大漢之心,自始至終持節不屈;終被漢宣帝,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為後世萬民所敬仰;

        再比如,南宋亡臣文天祥,在南宋王朝已然傾覆之下,仍堅守民族氣節不改;他在南宋大廈將傾之際,毅然組織義軍積極抗元,最終,不幸戰敗被俘;北元朝廷感念文天祥忠烈,元廷特諭,只要他肯降,任何條件都可答應;然而文天祥忠貞不屈,只求一死,之後便一言不發;但元太祖忽必烈,仍不忍加害,之後更是親臨獄中,面見文天祥,面諭只要開口,即可免死;但即便如此,文天祥依然不為所動,面向東南跪拜三扣,從容就義;

       中華民族屹立數千年,歷經無數磨難而不倒,正是因為在千千萬萬國人心中,堅守著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與「氣節」,唯有如此,中華民族才能歷久彌新;而那些叛徒、漢奸、恨國黨、賣國賊,之所以遭天下人唾棄,其實,並非他們做了多麼天大的壞事,而是他們將個人利益,凌駕於了族群利益至上;其為了一己之私,出賣整個族群的利益,站在了所有族人的對立面;因此,他們才成為全體族人,所痛恨的對象;

        這些人聰明嗎?一點也不聰明;他們蠻以為出賣自己的族群,為新主子謀取利益,新主人就能給予其好處與尊重;其實,任何國家和民族,都崇尚忠誠;在西方社會,人們都特別喜歡狗,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狗相比其他動物,多了一種高貴的品質,那就是「忠誠」;狗對主人是無條件的忠誠,他們不論是非,只認主人;因此,如果主人是個惡人,那麼這條狗也會被稱為「惡狗」;

       可是,即便在西方這些新主人的眼中,那些「漢奸」都不配做狗,因為,他們連狗的基本品質都沒有;他們今天能背叛自己的族群,那麼,有朝一日也一定會背叛主人;因此,他們只會被作為炮灰,當有用的時候,就丟兩根骨頭,讓他們衝鋒陷陣;當他們被用完的時候,就如同廁紙一樣,被立刻丟入馬桶;事實上,他們真的是連狗都不如;因此,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銘記 「忠貞義士人人敬,佞臣賊子留罵名」,像秦檜之流,就是再跪一千年,都不可能站起來;

       「孝」

        孝是什麼?從解字來看,上面一半是「老」,而下面一半從「子」;其所體現的意思是,子女要肩負老人,也就是父母;如果說忠誠是一個人,最為高貴的品質,那麼,孝道則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操守;忠誠解決的是個體與族群的關係,而孝道,則是解決個體與父母的關係;想必一定有人會問,父母也是族群的一員,那麼,既然忠誠解決了個體與族群的關係,為什麼還要將孝道提出來,單獨解決個體與父母的關係呢?

       從結果上看說的沒錯,因為,人們常說,忠孝不能兩全嘛;但事實上,是邏輯錯了;原因就在於「忠誠」是最高級的品質,而「孝道」是最基本的品質,基本的品質都未具備之前,絕不可能具備高貴的品質;因為,父母直接賦予了我們生命;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養育之恩,可以說恩重如山;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徹底的、是無私的;是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所感受到的第一種愛,也是世間最偉大的愛;

        而面對如此,為我們日夜操勞,精心呵護數十年的父母,都不能夠感恩,都不能夠報以孝道;那麼,對於同樣給予全體族人,生存空間和安全呵護,已經泛化了祖國母親,又何以能夠感恩,而報以忠誠?因此,孝道才是忠誠的基礎;因此,在古代,歷朝歷代往往都以「孝」來治天下;這在當時的倫理秩序下,顯然更有現實意義;因為,古代的君主被稱為君父,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孝敬君父,也就才能忠於國家;

        而今,我們早已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這種簡單的邏輯已經不再;但是,這種泛化了的祖國母親,更加需要國人理解,孝道所代表的深刻內涵;孝道的本質是感恩,而感恩的表現,就是克己私慾,而侍奉父母;因此,一個人只有從自私自利的動物本能,通過對父母的感恩,進而克己私慾,遵守人倫禮法,最後才能實現精神的升華,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將來也才為可能感恩國家,最終,為忠於國家和民族,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今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物質利益,或者個人的享受,置年邁的父母於不顧;找了一堆的藉口,美其名曰:工作忙,沒時間,甚至還有很多啃老族;不管編造什麼樣的理由,其結果都是一樣,那就是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孝道,不肩負應有的責任,不過是在放縱自己的私慾而已;如果再以什麼自由、人權為由,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連社會的基本道德倫理都置若罔聞;那麼,他們就退回到了禽獸的狀態,甚至禽獸都不如;

       「仁」

        仁是什麼?從解字來看,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個「二」,是兩個人的意思;也就是說,「仁」的本意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兩個人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呢?那就是「仁愛」,彼此尊重,相互關心;雖然,仁愛泛指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依然存在邏輯上的遠近,也就是說,依照血緣關係,有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最後,推廣至全體族人;

       首先一個人,還是通過最基本的孝道,來學會感恩,懂得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情感交流,以及舍與得的道理;然後,在現實生活中,主動對他人施以關愛;當我們通過感受父母的愛,懂得這種情感後,並通過孝道這種情感,再反饋給父母后;事實上,我們已經通過與父母情感交流,體會到了愛的滋味,也懂得了愛的付出,如此,便具備了與任何人,進行愛的交流能力;並且,從此刻開始,一個人已經從精神上,真正成為了一個人,而不再僅僅是一個,外表長的像人的人;

      於是,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先是產生了對兄弟姐妹的關愛,然後,是對祖父母的關愛,然後,是對鄰居親戚的關愛,再然後,是對同學的關愛、對同事的關愛、對同鄉的關愛、對同胞的關愛;甚至於最後,延伸至對動物的關愛、對環境的關愛、對大自然的關愛、對地球母親的關愛;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仁愛」無疑解決了,廣泛的社會關係的問題,甚至於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仁愛」的核心,則是自己主動的付出,而非索取;

      因此,中華文化才是解決未來世界,一切矛盾衝突的鑰匙;因為,當前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世界,恰恰在於居於主導地位的西方,向其他國家民族無限的索取,以及向大自然無限的索取;如此,才導致大家矛盾不斷、衝突不斷,進而引發兩次世界大戰,這種極端自我殘殺的出現,甚至於,隨著熱核武器的出現,使得人類出現了自我毀滅的風險;

      而再看看他們骯髒的發家史,更是一目了然;早期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殘忍地對印第安人實施種族滅絕,完了又大規模的販賣黑奴,之後,又武裝販賣鴉片;到了現代,完成了原始積累的西方,換了身乾淨的衣服,道貌岸然地指責他國貧窮落後;而背地裡卻利用金融霸權,肆意洗劫他國財富,稍有抗拒,便直接入侵其國,到處劫掠、殺人放火,肆意處死對方領導人;這就是所謂的「文明」嗎?這是赤裸裸的強盜,是世界之亂之源,是一切罪惡之源;因此,未來世界,唯有中華文明,才能救萬民於水火,才能開創人類的光明未來;

       「義」

        義是什麼?繁體字「義」,從「羊」從「我」,羊在古代代指和善,我代指言己,「義」在古代指:我和善但有威儀;義所代表的意思是,事物本來的樣子;可解釋為,我本守和善,但是因我依照事情本來的樣子行事,從而表現出威儀;如果上述的 「忠孝仁」 ,都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義」所要解決的就是人與事的關係;因為,我們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用「事」來作為表現;

        比如,一個人忠於國家,那麼肯定不是聽他說,而是看他怎麼做,像蘇武,就是通過18年牧羊,而不改初心,才看出了他對大漢的忠誠;比如,一個人孝順父母,也肯定不是聽他,天天掛在嘴上說,而是看他是否通過衣食住行,以及感情陪伴,是否讓父母獲得幸福感;再比如,你關愛朋友,也肯定也不是天天嘴上說,與之關係有多麼好,而是看在朋友危難的時候,是否做到及時相助;因此,人們需要通過外在的「事」,來體現內在的「忠孝仁」;但是,既然要做事,那就必須要有準則,否則,怎樣做才算對呢,而這個準則就是「義」,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

        那麼,「義」這個做事的準則,到底在哪裡呢?事實上,他既在族群社會公認的規範中,同時,也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義」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每個人卻都知道;因此,人們才會「義無反顧」地去「仗義執言」、「見義勇為」,敢於「義正辭嚴」地對「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人,施以「恩斷義絕」、「大義滅親」,甚至於「大義凜然」 地 「捨身取義」、「從容就義」,而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義不容辭」,「義」其實是無處不在;

        當每個人都是心懷公義,主持正義;那麼,即便你看上去弱不禁風,但是,也必將顯示出無比的威儀;而這正是自然天道,所帶給人們的強大力量;因此,大至國家出兵作戰,都需要是「正義之師」,小到日常交往,都不能「背信棄義」;「義」是我們社會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基本準則;當我們秉承天道正義,那麼,我們就必將無堅不摧、無往而不勝;

        古往今來,無數古聖先賢,對人們諄諄教導,其核心思想,就是從各個方面,闡述道義人文,以微言大義,來告知人們,人與禽獸的區別,以及如何才能做回一個真正的人;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平行的;各個族群文明的 發展,是有先後快慢,有先進和落後的;不是形體長得像人,就是人;即便在今天看來,在光鮮的外表下,隱匿著一顆骯髒的心,即所謂的衣冠禽獸,放眼望去,比比皆是;

        中華民族領先世界數千年,絕非歷史的偶然,而是因為我們,從數千年前,其他民族還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中華民族就步入了,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是中華傳統人文主義精神,使得中華民族,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歷史進程中,無論經歷何種艱難與挑戰,都能成功逆襲、轉危為安;這才是中華民族高貴偉大、歷久彌新的根本;

       今年以來,面對同樣是新冠病毒的挑戰,中華民族面對嚴峻的形勢,億萬人民所體現出的,克己私慾、顧全大局的整體意識,以及忠於國家、共赴國難的決心意志,成為了我們戰勝病毒的強大力量;在這種舉國之下、眾志成城的面前,一切國內外的魑魅魍魎,都將被碾得粉碎、屍骨無存;

       而反觀國外,越是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家,病毒攻陷的越快,一切所謂的發達國家,在病毒面前完全不堪一擊;而究其原因,根本就在於他們的民眾,將個人的利益,絕對置於了族群的整體利益之上;再加上一套完全失敗的政治制度,使得病毒得以肆意擴散,殺得他們屍橫遍野;

       非常難得的是,中西方可以面對相同的挑戰;然而,雙方的對比,簡直判若天地;在新冠病毒面前,西方族群完全就是一個競爭的失敗者,面對大自然所出的考題,他們已經完敗,不久的將來,他們必定將被歷史所淘汰;而作為優勝者,中華民族,必將迎來自己光輝燦爛的明天;

        在這個千年變局之下,在未來全球一地雞毛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必將重新迎回自己,高貴的人文主義精神;但是,們依然要牢記,孔子有云: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亡也;唐太宗也鄭重訓戒: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因此,中華民族還必須堅守「華夷之辯」,直到他們接受歸化,而認同並接受,中華人文主義精神,變成真正的人為止;否則,切不可等閒視之,而引狼入室;

相關焦點

  • 葉小文:「上帝之死」和「新人文主義」
    當代西方社會在從「現代社會」向「後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上帝之死」帶來了信仰迷茫和精神焦慮。美國把全世界都不斷地攪合得很緊張。當代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某些「遠離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精神現象。現代化帶來了「迷心逐物」的現代病。人失落了信仰,也就失落了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關懷。
  •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第三個方面是人文主義的昂揚。那什麼又叫做人文主義呢?在中古世紀的時候,西歐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那個時候,是以神的世界為主,那希臘羅馬時代的所謂的人文精神比較重視現實的生活,所以文藝復興就是重視現實的生活。他們把它稱為所謂的「人文主義」。第四個方面,對於文藝復興,我們最明顯可以看到的是在藝術表現的創新。不管是在畫術或者是雕像。
  • 雷鋒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延續
    雷鋒精神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既親切感人,又植根深厚,最易於被人民群眾所學習和把握。雷鋒精神五十多年來生生不息,一直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所尊崇,所追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雷鋒就是中華民族密不可分的一員,就是其中當之無愧的傑出代表,雷鋒精神就是五千年來優秀中華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相結合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延續。
  • 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思考
    「義」是仁的精神的延伸,是仁的具體化。「博」是仁的精神的擴展,表示博大的胸懷與寬容。 「厚」是仁的精神的積澱,表示厚重,厚德,厚道。 愛國統一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題。和合精神深刻地積澱在中華民族的心理深處,深深地滋養著炎黃子孫的人生追求,從而使中華民族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夢」有著天然聯繫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追求的目標,是中華文明的未來展現,二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繫。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在前三講中,錢新祖分析了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和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及其原因,並以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等人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曲解作為例子,展現了自我中心式解讀的不合理性。由此他提出,應該儘量跳出自我,彼此進行對話,形成一種「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
  •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我們所講的人文精神或人文關懷就是關於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態度、思想、觀點。自東漢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關於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態度、思想、觀點,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儒家的思想學說。    在界說人文精神時,要搞清與有關概念、思想的聯繫與區別。
  • 《周易》成語與中華民族精神
    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其中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堪稱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某個方面內容的經典概括,對後世影響持久而深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當繼續發揮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
  • 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崛起
    原標題: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崛起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在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的所有戰爭中,抗日戰爭最慘烈,也最悲壯。
  • 人文主義和契約精神——《威尼斯商人》讀後感
    【中文關鍵字】讀後感;人文主義;契約精神  【全文】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全球聞名,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向猶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借款期限為三個月;如果逾期不還,夏洛克有權從安東尼奧身體上割下一磅肉。
  • 聳立中華民族精神大廈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在中國大地上巍然聳立起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提供了基本遵循。   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旗幟。
  • 超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
    [4]科學主義的長期統治地位並沒有在實際上徹底消滅它的敵對者,人文主義即便是在科學最為受寵的時期也仍然堅持了自身的存在,而科學主義的日暮途窮迎來的正是人文主義的旭日東升。人文主義作為人類人文精神的極端形式相對於科學主義來說具有更長的歷史,它最初是作為神學主義的埋葬者出現的。
  • 重說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的概念通過百度百科搜索得出以下概念:「人文主義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稱』人道主義教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創始人為義大利教育家維多裡諾,法國作家拉伯雷、蒙田,尼德蘭的伊拉斯謨等。
  • 人文主義
    和法國人文主義對比,中國任何一種傳統思想都過於殘忍,雖然我已經拋棄人文主義了。-易行道:@電子真理   法國人文主義一度還標榜中國文化。-其實理解這個問題很簡單,倫理學是不是人文主義?倫理學價值是高於自然科學的。 這句話不是倫理學說的,是自然科學說的,所以不能複製人。
  • 象徵中華民族精神的梅花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豔,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
  • 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當我們了解古希臘人的這些想法,再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和美學著述時,對他們的思想有了新的體認,對人文、人文精神對審美和美學的滋養也有進一步體認。     人文主義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在西方,至少有三種人文主義,羅馬時期西塞羅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德國人文主義,對審美和美學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 王紹光:中國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蘇世民書院特聘教授王紹光就「中國精神與《中國精神讀本》」主題發表演講。中國精神就是一種民族精神,中國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即愛國報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其中,愛國報國是出發點,自強不息是鋼鐵意志,厚德載物是價值取向。
  • 歐洲人文主義興起的「省思」
    事實上,人文主義也從未或試圖將自身定位為哲學。它與經院哲學的較量大多是細枝末節,如教育和課程設置,很少上升到嚴肅的哲學爭論。大批人文主義者的著作與哲學無關,更別提形成一套能成宣言、獨立成派的哲學觀。亞里斯多德經院哲學系統的統治地位貫穿文藝復興全時期,直到十七世紀物理科學興起才失去地位。然而,人文主義的新歷史觀卻成了開闢時代的精神奠基。
  • 宗教人文主義丨新神秘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何能夠促使宗教改革進行?
    二、德意志宗教人文主義學者的思想與新神秘主義得打市民階層的接受,兩者的相互作用讓德意志最先出現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最早出現在義大利,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特別是在宗教類型的作品中體現了人的精神與情感,引起社會共鳴,成為神學經常探討的問題。
  • 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
    二者的思想底蘊和精神實質集中體現在人文主義(humanism)和科學主義(scientism)上。 人文主義也被譯為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它與博愛主義(humanitarianism,亦譯人道主義)有相通之處。人文主義發端於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箴言――「人是萬物的尺度」。
  • 中華民族精神章節測驗
    李太平中華民族精神爾雅答案,超星學習通中華民族精神章節測驗答案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與中華民族精神1【單選題】針對理工科學生,楊叔子在華中科技大學倡導的教育是(C)。A、工程動手B、科學技術C、文化素質D、社會實踐2【單選題】保護滇池生態環境的張正祥的職業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