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羅非魚又稱「非洲鯽魚」,從名字上看,它應該與鯽魚有一定的關係,但實際上,非洲鯽魚與我們常見的鯽魚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魚,它們除了都是魚外,從目就已經分道揚鑣了。在我國南方的一些水域中,羅非魚已經成為了一種最常見的魚類了,那麼問題來了,羅非魚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簡單地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羅非魚為什麼叫「非洲鯽魚」?
上面我們說過,羅非魚與鯽魚幾乎毫無關係,因為羅非魚是輻鰭魚綱鱸形目慈鯛科羅非魚屬下的魚類,而鯽魚是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鯽屬下魚類的總稱,它們的區別就好比是老鼠(哺乳綱齧齒目)和貓(哺乳綱食肉目)的區別是一樣的。
不過,拋開生物學分類,羅非魚還是與鯽魚有些地方相似的,不然它也不可能被叫做「非洲鯽魚」。
首先,羅非魚是一種原產非洲淡水水域的一種魚,其次,羅非魚與鯽魚的外觀有些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體型大小都比較接近(最大也就30公分左右),而且它們的頭部都比較小,身體比較的扁寬,並且它們都屬於雜食性的魚類等等。
因此,羅非魚原產非洲,又與我國的鯽魚有較多的相似之處,才有了「非洲鯽魚」的別稱。
鯽魚和羅非魚的區別
除了上面說的生物學分類的不同外,鯽魚和羅非魚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首先,羅非魚比起鯽魚來肌間骨(小刺)較少。其次,鯽魚的背鰭相對較短,長在體背的後半部分,而羅非魚的背鰭幾乎是從頭部向後一直延伸到尾部的。最後是魚鱗的形狀和尾鰭的特徵,鯽魚的魚鱗較圓且大,而羅非魚的魚鱗較小且密集,從尾鰭的特徵上看,鯽魚的尾鰭為純黑色上面沒有花紋,而羅非魚的尾鰭上有明顯的豎向條紋。
羅非魚是從哪裡來的?
上面我們已經說過,羅非魚是原產非洲的一種淡水魚,也就是說它來自於非洲。那麼,它是怎麼來到我國的呢?
故事還要從二戰說起,在二戰期間,日本的一個水產公司在新加坡成功繁育了一種非洲淡水魚,它就是原產於非洲莫三比克納塔爾地區的莫三比克口孵非鯽,俗稱莫三比克羅非魚。當時繁育成功後,日本將這種魚命名為「帝水魚」。
1946年,日籍臺灣兵吳振輝與日本漁業專家郭啟章從新加坡帶到了臺灣幾百尾羅非魚的魚苗,沒想到就是這些小魚苗竟然大量的繁殖,成為了臺灣當時主要的經濟魚類之一。臺灣地區的人們為了感謝這兩位帶回魚苗的人,將羅非魚命名為「吳郭魚」。
之後,羅非魚被世界各地廣泛的引入,我國內陸地區最早是於1957年從越南地區引進的,當然當時引進的羅非魚並不是只有莫三比克羅非魚,還有尼羅河羅非魚以及奧利亞羅羅非魚等不同的亞種。
羅非魚為什麼能夠被世界性引入?
羅非魚雖然與鯽魚長相有些相似,但是它本身有一定的土腥味,味道上遠不及鯽魚,那麼為什麼它會被世界性的引入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強大的適應能力
羅非魚有著強大的適應能力,主要體現在,它本是一種淡水魚,但是在低鹽的海水中仍然可以生存,這一點是其他淡水魚無法做到的。而且,它有著很強的抗病能力,在人工飼養下,幾乎很少生病,並且羅非魚能夠適應低氧的環境,雖然原產非洲熱帶水域,但是其對水溫的適應能力也很強。
第二,養殖容易。羅非魚除了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外,它本身是一種雜食性魚類,而且從不挑食,幾乎能夠吃的東西它們統統不會放過,這就有利於人工的養殖。再加上它們有著強大的繁殖能力和極快的生長周期(半年即可達到成年,可以繁殖,而且每次產卵多達上千枚)。
因此,羅非魚憑藉著以上兩個特點,成為了世界性的經濟型魚類,被廣泛地引入。不過,正是如此強的生存能力,羅非魚在許多國家呈泛濫趨勢,因此,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羅非魚在我國的現狀?
雖然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羅非魚逐漸的淡出了人們主要的食用魚類的行列中,再加上一些養殖的羅非魚會因為一些洪澇災害被衝到野生的水域中,所以,目前羅非魚在我國南方的一些水域中呈泛濫的勢態。
雖然羅非魚不會吃其他的魚,但是,它們繁殖能力強、食性雜、進入我國野生水域後會迅速的泛濫,從而搶佔本土魚類的生態位,造成本土魚類的數量驟減。這一點許多喜歡釣魚的南方小夥伴應該深有體會,在一些野生的水體中,幾乎只能釣到羅非魚了。
因此,為了減弱羅非魚泛濫的勢態,在這裡要提醒一下喜歡釣魚的小夥伴,如果在野外釣魚釣到了許多羅非魚,千萬不要放生,拿回家加點料酒去一下土腥味,紅燒也是極好的。
總結
羅非魚是原產非洲的一種淡水魚,由於它們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食性雜等特點被世界性的引入,作為一種經濟型魚類。但是正是因為它有這些特點,一旦去到野生水域中,必然會嚴重影響本土魚類的生存,所以不要放生羅非魚,釣到之後也儘量拿回家烹飪一下,不給它們繼續擴大泛濫態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