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2020-12-20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

在這個時代,不可檢測的思想諸如像多元宇宙那樣搖擺不定。米歇拉·馬西米極力地捍衛著科學,儘管有些人認為科學無法擺脫現實的束縛。這是一個為科學哲學舉例的有趣時代。一方面: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諸如弦理論或多元宇宙理論,儘管這些理論想法遠遠超出了人類目前能力範圍,因此他們不得不對那些不能依靠傳統假設檢驗的研究進行哲學辯護。另一方面:一些物理學家,如理察·費曼和史蒂芬·霍金等對科學哲學的價值不屑一顧。

圖是Michelle Massimi(米歇爾馬西),英國皇家學會每年頒發的威爾金斯-伯納-梅達瓦獎章(Wilkins-Bernal-Medawar)獲得者。

博科園-科學科普:這一重要性被米歇爾馬西米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地肯定了這一價值,馬西米是最近威爾金斯-伯納-梅達瓦獎章(Wilkins-Bernal-Medawar)的獲得者,這是英國皇家學會每年頒發的獎項。早些時候馬西米發表獲獎感言:通過對無關科學的指責,捍衛了科學和科學哲學。她認為,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應該從純粹的功利主義角度來評判並且斷言,在為現實世界的開放式探索社會和智力價值的案例中應該成為盟友。除了充當科學價值的捍衛者之外,馬西米還研究了圍繞「現實主義」和「反實在論」的問題:科學如何與客觀現實聯繫在一起。

她的研究是問:科學的過程是否接近一個單一的、真實的世界概念,或者它是否滿足於簡單地描述物理現象,而忽略了它所講述關於世界故事的真實感覺。馬西米出生於義大利,目前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做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她在一個被她稱之為「透視現實主義」的立場上提出科學可以取得進步。「透視現實主義」在哲學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詞,儘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和歷史因素影響(下面是一個經過編輯和濃縮關於馬西米的採訪)。

Q1、引用理察·費曼的話,科學哲學對於科學家來說,就像鳥類學對鳥類一樣,你要怎麼保護它呢?

著名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哲學要麼是無用的智力活動,要麼就是不能進步,無法與物理學相提並論。這似乎是源於一種錯誤的假設,即哲學必須為科學家所用,否則它根本就沒有用處。但重要的是它一定有用處,我們不會根據羅馬人自己對羅馬歷史的有用程度來評估羅馬歷史的知識價值。考古學和人類學也一樣,那為什麼科學哲學就要被區別對待?

那麼,如果不是對科學家本身而言,科學哲學又有什麼用呢?從廣義上講,目標受益者是人類。哲學家建立關於科學的敘述,仔細研究科學方法和建模實踐,積極從事科學理論基礎及其概念上的細微差別。我們應該對人類進行這種智力調查研究,因為它是人類文化遺產和科學史的一部分。科學哲學家探索宇宙學中的貝葉斯統計方法,或仔細研究高能物理學中簡化模型背後的假設;這些與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或人類學家在人類知識的貢獻上沒有什麼不同。

Q2、20世紀早期許多科學家都對哲學有很深的興趣,包括愛因斯坦、玻爾、馬赫和波恩,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了聯繫嗎?

是的,我想我們失去的是一種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追溯到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時期,科學一直是我們更廣泛的文化史的一部分。二十世紀初,相對論理論和量子力學的開創者們接受了一些哲學學習。當時物理學上一些最深刻的爭論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質。當愛因斯坦和玻爾討論量子力學的完整性時,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物理現實」的定義:如何定義量子物理學中的「真實」。

在量子力學中,即使形式主義不允許我們同時獲得「真實」的位置和「真實」的動量,但一個電子能被賦予「真實」的位置和「真實」的動量嗎?這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由於許多原因,在當代物理學中很難找到類似的爭論。如今物理學家不一定在大學裡讀其他學科,也不一定在學校裡接受廣泛的學科培訓。大型科學合作加強了更精細的科學專業知識學習。

更重要的是,整個科學研究的精神反映在如何激勵、評估和分配研究資金的機構實踐,這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科學必須對一個身份明確的群體有益處,否則就會被認為毫無用處。但就像哲學一樣,我們需要在科學和人文方面進行基礎研究,因為它是我們文化遺產和科學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本身的一部分。

Q3、有人批評說,科學在前進,但哲學仍然停滯不前,科學能否激發出新的哲學問題?

我認為我們應該抵制誘惑,以同樣的方式來評估哲學的進步和科學的進步。對於如何評估科學進展就有不同的看法。科學進步的考核標準是科學越來越接近最終的真實理論,還是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技術進步;這些都是哲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是從產生越來越接近真實理論的角度來理解科學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對科學探究的理想極限靠近。

在20世紀60年代的託馬斯·庫恩的歷史著作中,這一部分觀點被另一種觀點所取代,這一觀點認為解決越來越多問題和困惑的能力是衡量科學成功的尺度,而不是十分接近理想科學探究的極限。科學哲學為這些關於科學成功和進步本質的爭論做出了貢獻,因此我們今天有了更微妙和更具歷史意義的觀點。

但反過來也是正確的:科學為科學哲學家們提供了新的思考問題。以科學模型為例,過去一個世紀,生物醫學、工程學、地球科學和物理學領域的各種建模實踐呈指數級增長,這促使哲學家們對科學模型的作用和本質以及它們與理論和實驗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新的問題。

類似地,在科學領域中無處不在的貝葉斯統計方法已經吸引了哲學家們回到貝葉斯定理,並研究它的問題和前景。神經科學的發展已經讓哲學家們去尋找人類大腦如何運作的新答案。因此,進步是通過一種共生關係產生的,哲學和科學通過這種共生關係相互發展、進化和相互滋養。

Q4、你說在現實主義和反現實主義的科學觀點之間存在著爭論,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場辯論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根本上來說是關於科學的哲學立場。科學的首要目標是什麼?科學是否像現實主義那樣為我們提供一個關於自然近似真實的故事?或者正如一些反現實主義者所主張的那樣,科學的目的是保存可觀察到的現象,而不必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一區別在天文學歷史上是至關重要的。幾個世紀以來,託勒密的天文學都能通過假設行星運動(對圓形運動的闡述)來「保存可觀測的現象」,而不用虛構一個關於行星運動的真實故事。

例如哥白尼的天文學被引入的時候,伽利略與羅馬教會之間的戰爭,最終也是一場關於哥白尼天文學是否要給出行星如何移動的「真實故事」戰鬥,而不是僅僅保存這些現象的爭論。我們可以對當前科學理論的對象提出完全相同的問題。彩色夸克是真的嗎?或者他們只是保存了關於量子色動力學強相互作用的經驗證據?希格斯玻色子是真的嗎?暗物質存在嗎?

Q5、你所主張的一個叫做透視現實主義新的立場是什麼?

我認為透視現實主義是一種現實主義立場,因為它宣稱真理在科學中是重要的。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保存可觀察的現象,並產生解釋現有理論的證據。然而,這一立場承認科學家們對自然並沒有純粹的看法:概念資源、理論方法、方法論和技術基礎設施都處於歷史和文化之上。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無法真正了解自然?當然不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關於科學進步的整體觀念?也絕對不是!

Q6、你曾明顯受到科學作用的影響,由於物理學某些領域努力推動,這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並且很少有證據可以用來檢驗這一理論,但你所認為的真正科學可以在沒有經驗主義的情況下完成嗎?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正如我所提到的,儘管知識具有透視性質,如何成為現實主義者的答案還取決於我們如何收集、分析和解釋假設新實體的證據(可能是或不是真的)。這些證據不僅在宇宙學或粒子物理學等領域很難收集,而且用來解釋證據的工具常常存在透視問題。因此,我們如何將這些工具用於「尋找真相」變得至關重要,例如超對稱粒子或暗能量。

在超對稱性的研究計劃中,舊哲學思想的科學家從理論假設出發,推論經驗結果,然後進行實驗來檢驗結果是否正確,最後證明出這一研究完全過時了,不足以捕捉實際科學實踐中發生的事情。考慮到來自對撞機的大量數據,對於實驗物理學家來說,測試超對稱中產生的每一個理論模型都是耗時和低效的。相反,粒子物理學家已經設計出更有效的策略。目標是排除能源領域沒有證據尚未發現新的物理超出標準模型。

我們的能力是研究物理可想像空間的客觀可能性指南,並在這一可能範圍內確定更嚴格的限制。即使在經過努力後沒有檢測到粒子,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不僅僅是關於理論與證據相互作用的舊觀念,更重要的是,我們對科學和現實主義進步的看法。這裡的進展不僅僅是發現一個新粒子。事實上,在大多數時間裡,能夠自信地挖掘出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的空間就已經足夠了。

如果這些機器並沒有發現新的粒子,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公眾對於回答納稅人的錢是否應該花在建造更強大的對撞機上這一問題是很重要的。同時,我們應該重新考慮現實主義的承諾。我個人認為,現實主義的觀點可以包括挖掘出客觀上可能存在的空間能力,而不是映射到一些實際的事務狀態上的能力,這就是透視現實主義的驅動力。

Q7、你是怎麼想到這些的?

轉折點發生在1996年的一天,當我在羅馬大學物理圖書館的地下室裡翻閱陳舊的物理評論時,我偶然發現了愛因斯坦1935年的著名論文《物理現實及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認為是完備的》,這是第一篇指出了現在被稱為量子糾纏現象是論文。我被第一頁上的「物理現實準則」所震撼:如果不以任何方式幹擾一個系統,可以準確地預測一個物理量的值,那麼就存在一個與這個物理量相對應的物理現實元素。

我想知道為什麼一篇物理學的文章會從對「物理現實」這種看似非常哲學的主張開始。無論如何,我想什麼是物質現實的「標準」?這是合理的嗎?我記得當時我讀了尼爾斯·玻爾對EPR論文的回應,這篇論文更謙虛、更基於知識的觀點在我的腦海中迴響——即我們是如何開始了解這個世界的。那時我堅信這個領域有一個哲學寶庫等待著我去探索。

Q8、你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的獲獎演說是關於科學的價值,你認為哲學能給這個討論帶來什麼?

很多!顯然,哲學家的工作不是搞科學,也不是對一種理論作出評判,也不是告訴科學家他們應該如何開展自己的事業。我懷疑一些針對哲學家的負面報導源於他們試圖做這些事情。但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對科學價值進行公開討論,並確保討論證據的作用,科學理論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有效性。

在這方面,我認為科學哲學實現了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使公眾更加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我認為科學哲學家是公共知識分子,為科學大聲疾呼,糾正常見的誤解或無知的判斷,這些判斷可能會引入政治遊說,議程和最終的決策。科學哲學是我們關於科學公共話語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致力於將科學的價值傳播給整個社會!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Philip Ball|來自:Quanta magazine

相關焦點

  • 深度第一篇:哲學就是科學嗎?帶大家從新認識哲學、科學、真理
    網上看了很多關於哲學和科學的文章,很多人(包括世界很多學者)認為哲學就是科學。其實,這是不對的!哲學就是哲學,它不能稱為科學,但是科學就一定是從哲學中演變而來的,科學是真理。既然是分科而學,那麼科學就是各種領域提供給人學習或者創造的知識,既然是提供給人學習和創造的知識那就必需是真理。如果發現「科學」並不是真理,那麼說明就是假科學。人類學習假科學毫無意義,甚至危害人類本身。
  • 實用主義哲學分享:凡是有用的,能滿足人的需要,就是真理!
    但隨著各流派的發展,對實用主義質疑批判的聲音越來越多,因此實用主義的真理觀也是備受爭議的話題。更有一些批判者認為實用主義反對客觀現實,是主觀唯心主義,認為這種觀念完全不可取。真的是這樣麼?實用主義完全是一無是處嗎?為了更好的了解實用主義,以及它的核心哲學思想,今天咱們就來一起學習下。
  • 科學和真理的區別
    西方哲學之所以無用,根本原因是「不接地氣」,「不接地氣」說白了就是不能理論(哲學)聯繫實際。比如西方哲學中的「科學」和「真理」概念(定義)就不接地氣。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 走向科學的新哲學
    可以將科學哲學的等效原理分為平衡和非平衡、對稱和非對稱的兩種類型,比如:真理既可以掌握在多數人的手中,也可以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這說明人數多少不是判斷人們掌握真理的標準,人數多和人數少符合真理哲學無關性的等效原理。
  • 發揮好哲學社會科學培根鑄魂的作用
    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裡的「根」是精神之根,這裡的「魂」是精神之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本質上是精神生產,最根本的任務就在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那麼,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開展這種培根鑄魂的精神生產呢?筆者以為需要著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科技部、中宣部2016年4月頒布《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眾多議論。特別是基準點第9條「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在科學和科學史界激起軒然大波。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
    因為馬克思主義主要有三大部分,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大部分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這三大部分都反映在《反杜林論》這一部書當中。所以,這部書讀透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道理也就把握住了。《反杜林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展理論建設、進行理論鬥爭仍然有重要啟示和借鑑意義。
  • 以科學為師:哲學自然主義
    近500年來,隨著現代科學的誕生和興盛,參照科學來審視哲學,追問其性質、地位和作用,成為哲學對其自身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維度,這是自近代以來幾乎所有重要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都無可迴避的任務。  哲學自然主義代表了哲學向科學臣服的態度,主張哲學要向科學看齊,以科學為師,用美國哲學家蒯因的話來說,要保持與科學的連續性。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譬如法國哲學中就展開過關於生命活力問題的討論;迪昂(PierreDuhem, 1861~1916)、彭加勒等人都對經驗主義提出過質疑與批判。18世紀末精神科學的興起(主要指把文化和歷史作為科學來對待或理解)導致了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又提出了如何對待精神科學的問題,這可追溯到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提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理解宗教中的文本。這是一個新的認識論方面的問題。
  • 科學迷信的尷尬:科學能否找到永恆的真理?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46)《科學的迷惑》長久以來,科學方式和科學手段成為人們尋找真理的可靠途徑,人們指望科學找到出路,對科學真理堅信不疑。但科學自身並不這樣看待自己,科學認為自己的使命是求真,科學是揭示存在真相的正確方法和唯一方法。當然,科學一直都在這麼做,求真是目的,應用只是副產品。於是,科學一直都在發現發現再發現,證物證明再證明,科學在不停竭的發現什麼和證明什麼?在尋求偽後面的真,科學一直在尋找最終的真理。
  • 在實踐中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
    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表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 在實踐中發現和發展真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為真理而鬥爭」。「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反杜林論》導讀
    因為馬克思主義主要有三大部分,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大部分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這三大部分都反映在《反杜林論》這一部書當中。所以,這部書讀透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道理也就把握住了。《反杜林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展理論建設、進行理論鬥爭仍然有重要啟示和借鑑意義。
  • 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在古典時代末期,恩培多克勒結合了」本源說「和」運動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四元素「組成,它們在」愛「與」恨「的推動下形成了萬物。2.哲學問題從泰勒斯到恩培多克勒,我們看到,哲學其實是一門基於直接觀察和思辨的學科。
  • 愛智求真與現實關懷的高度統一——陶德麟哲學思想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後,陶德麟在繼續深化對真理和真理標準問題探索的同時,就「雙百」方針的理論基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和方法,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於」標準及其與實踐標準的關係,人道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關係,哲學與科學的關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係,社會穩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論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學理根據和方法論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一張圖看懂宗教、哲學和科學的關係
    宗教、哲學和科學,三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對他們的理解大致可以從以上的圖解中說明:1、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宗教最先產生。2、宗教的發展主要包括了「價值」,「道德」和「歷史」的探討。價值,討論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義,什麼是真理,人類的好奇心的滿足,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的問題。道德,主要討論人應該怎樣規範自己的行為問題。歷史,主要討論生命和世界如何來源的問題。方法,如何主要討論人怎樣使自己在物質上獲得幸福可能的問題。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第一部分是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中一些基礎命題的介紹,這些命題包括世界觀的概念、科學方法和推理、真理、證據、經驗事實與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之間的對比、可證偽性以及工具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些命題的意義和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將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說明。在第二部分中,我們將探討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並關注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一些哲學性/概念性觀點所扮演的角色。
  • 科學和實踐分析哲學
    現代戰爭的立體化、合成比、機動化的作戰樣式突出了科學技術在戰場上的作用,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包括打一場「非接觸性」的高科技戰爭。走科技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走科技強軍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強國之路和強軍之路符合政治哲學科學觀的等效原理。科學技術達到什麼水平,生產力和戰鬥力相應地達到什麼高度。
  • ​金觀濤 | 科學與現代性:再論自然哲學和科學的觀念
    所謂工具理性是指理性和終極關懷的二元分裂,即意識到這兩個領域使用的方法和價值標準是互不相干的。這並不是說科學家是無神論者或沒有宗教感,更不是說在科學家研究科學和他心底裡的信仰無關。方正顯然把兩者混為一談了。我曾明確指出,西方中世紀特別是經院哲學中理性包含啟示真理和ratio兩種成份,而工具理性是指兩者二元分裂。它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亦可以表現在社會行動和社會人群的分離上。
  • 走向第三種科學哲學
    波普爾用「水桶說」和「探照燈說」分別界定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論。二者都強調經驗的作用,但前者強調經驗的基礎作用和積累作用,而後者則強調經驗的先導作用和否證作用。顯然,邏輯經驗主義的知識論屬於前一種類型,而批判理性主義的知識論屬於後一種類型。
  • 趙明 | 實踐哲學語境中的法律真理問題
    法律規範系統的「真理性知識」絕不僅僅存在於黑格爾所謂的「立法者的教養」之中,它同時還存在於執法、司法與守法活動之中,作為實踐智慧的法律真理因此必定富有生命感,因其生命感而滲透著現實感和歷史感,而富有深度且充滿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