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46)
《科學的迷惑》
長久以來,科學方式和科學手段成為人們尋找真理的可靠途徑,人們指望科學找到出路,對科學真理堅信不疑。人們一直對科學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科學發展來實現人類的一切願望,而科學的使命就是將人類送入必然之境。然而,真是這樣嗎?科學自身卻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清醒明白,科學自身的糊凃超過人們的想像。
科學是什麼?科學是人達到目的的一種方法。科學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也是我們把控事物的應用手段,科學最多起到的是工具的作用,人從來都把科學當成是支持生存的得力工具。但科學自身並不這樣看待自己,科學認為自己的使命是求真,科學是揭示存在真相的正確方法和唯一方法。當然,科學一直都在這麼做,求真是目的,應用只是副產品。於是,科學一直都在發現發現再發現,證物證明再證明,科學在不停竭的發現什麼和證明什麼?在尋求偽後面的真,科學一直在尋找最終的真理。科學一路實證而去,留在身後的是一連串的「偽」,這些確確實實被證明的偽就在應用著的人們的手中,人們除了口瞪目呆之外是一片歡呼,因為真理即將在下一次的證明中出現,殊不知讓人啞口無言的是,下一個證明仍然是「偽」。因為科學的定理是:所有的科學命題必然被證偽,否則它就不是科學的命題。如果證偽是科學的過程與任務,那求真的目的是什麼?科學這個悖論科學嗎?科學到底在幹什麼?
科學在證明,科學用重複的證明來確認事物的實在性,科學用證明來區別於人的主觀性,科學用證明來證實了客觀的存在,科學的實證無不指向客觀存在。科學證明了客觀存在著什麼,證明了客觀的存在現象,但客觀為什麼存在?客觀為什麼目的存在?科學無法證明,科學一無所知。其實科學的求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客觀存在,科學在反覆證明客觀的存在,但科學無法證明客觀存在的前提,科學無法回答未經證明的客觀前提為什麼一定存在?科學在未經證明的前提下來證明一切的存在,豈不荒謬?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科學就是這個假設存在下的工具,科學的作用就是用來確認假設的正確性,科學無法證明假設本身的正確性。
科學是客觀概念已經存在後的事實,客觀概念出現之前決定是否有客觀存在的是哲學,哲學被科學撇到一邊是必然的,因為科學不是用來證明有無客觀存在,而只能證明客觀存在有什麼。科學證明得越多,客觀存在就越是實在,科學本身就是客觀存在設定的不可逆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註定了科學不能證明客觀存在不存在,科學只能在客觀存在下證明客觀存在的存在。人們就在這個自說自話的遊戲中將自己欺騙了這麼多年。
這也就真相大白,科學證的真是什麼?也就是我們假設之真,這就是科學命題為什麼只能證偽不能證真的根本原因,因為真的前提是假設的,證明這個前提不明的「真」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由此可見,科學其實是局限於人主觀意識的一種既單向又笨拙的認識方法,科學糊塗到連自身都不能認識,在一味地傻傻的追求著「永恆的客觀真理」,而人類卻要將自身的命運和世界的未來託付給科學,這豈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科學的求真只是個偽命題,科學只是人類應用於達到目的的工具,怎麼可能由科學產生出拯救人類的真理?科學不務正業地追求無目的之真(絕對真理)是一個極大的浪費,科學的任務是建立對於事物的應用,通過最有效的應用,讓人類最快最好地到達存在的目的。(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