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迷信的尷尬:科學能否找到永恆的真理?

2020-12-15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46)

《科學的迷惑》

長久以來,科學方式和科學手段成為人們尋找真理的可靠途徑,人們指望科學找到出路,對科學真理堅信不疑。人們一直對科學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科學發展來實現人類的一切願望,而科學的使命就是將人類送入必然之境。然而,真是這樣嗎?科學自身卻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清醒明白,科學自身的糊凃超過人們的想像。

科學是什麼?科學是人達到目的的一種方法。科學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也是我們把控事物的應用手段,科學最多起到的是工具的作用,人從來都把科學當成是支持生存的得力工具。但科學自身並不這樣看待自己,科學認為自己的使命是求真,科學是揭示存在真相的正確方法和唯一方法。當然,科學一直都在這麼做,求真是目的,應用只是副產品。於是,科學一直都在發現發現再發現,證物證明再證明,科學在不停竭的發現什麼和證明什麼?在尋求偽後面的真,科學一直在尋找最終的真理。科學一路實證而去,留在身後的是一連串的「偽」,這些確確實實被證明的偽就在應用著的人們的手中,人們除了口瞪目呆之外是一片歡呼,因為真理即將在下一次的證明中出現,殊不知讓人啞口無言的是,下一個證明仍然是「偽」。因為科學的定理是:所有的科學命題必然被證偽,否則它就不是科學的命題。如果證偽是科學的過程與任務,那求真的目的是什麼?科學這個悖論科學嗎?科學到底在幹什麼?

科學在證明,科學用重複的證明來確認事物的實在性,科學用證明來區別於人的主觀性,科學用證明來證實了客觀的存在,科學的實證無不指向客觀存在。科學證明了客觀存在著什麼,證明了客觀的存在現象,但客觀為什麼存在?客觀為什麼目的存在?科學無法證明,科學一無所知。其實科學的求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客觀存在,科學在反覆證明客觀的存在,但科學無法證明客觀存在的前提,科學無法回答未經證明的客觀前提為什麼一定存在?科學在未經證明的前提下來證明一切的存在,豈不荒謬?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科學就是這個假設存在下的工具,科學的作用就是用來確認假設的正確性,科學無法證明假設本身的正確性。

科學是客觀概念已經存在後的事實,客觀概念出現之前決定是否有客觀存在的是哲學,哲學被科學撇到一邊是必然的,因為科學不是用來證明有無客觀存在,而只能證明客觀存在有什麼。科學證明得越多,客觀存在就越是實在,科學本身就是客觀存在設定的不可逆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註定了科學不能證明客觀存在不存在,科學只能在客觀存在下證明客觀存在的存在。人們就在這個自說自話的遊戲中將自己欺騙了這麼多年。

這也就真相大白,科學證的真是什麼?也就是我們假設之真,這就是科學命題為什麼只能證偽不能證真的根本原因,因為真的前提是假設的,證明這個前提不明的「真」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由此可見,科學其實是局限於人主觀意識的一種既單向又笨拙的認識方法,科學糊塗到連自身都不能認識,在一味地傻傻的追求著「永恆的客觀真理」,而人類卻要將自身的命運和世界的未來託付給科學,這豈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科學的求真只是個偽命題,科學只是人類應用於達到目的的工具,怎麼可能由科學產生出拯救人類的真理?科學不務正業地追求無目的之真(絕對真理)是一個極大的浪費,科學的任務是建立對於事物的應用,通過最有效的應用,讓人類最快最好地到達存在的目的。(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

相關焦點

  • 科學和真理的區別
    比如西方哲學中的「科學」和「真理」概念(定義)就不接地氣。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百度百科:真理,即永恆不變唯真正理。是最符合實際永恆不變的正確的道理。
  • 迷信與科學
    迷信與科學,表面上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卻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同樣也存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經驗來檢驗的信念。常言道,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可以這樣說,在迷信與科學之間,先是有人把科學當作迷信,然後才有人把迷信當作科學。科學的主體是知識系統,始於伽利略時代實驗和數學的引入;迷信的主體是信仰系統,始於遠古的巫術和史後逐步形成的宗教概念。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人體出現生病的症狀,可以從身體某一臟器發生的問題找到病因,然後對那一部分肌體進行治療。臟器的功能恢復正常,疾病也就痊癒了。西醫的理論都可以用實驗進行證明,運用的方法實質上都是一種解剖學和直觀驗證的方法。西醫的整個理論和方法,與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自然科學是一致的。與西醫相關的學科還有精神病學、心理學、生理學、生命科學等。
  • 科學和宗教不能混為一談
    雖然身為中國當代頂尖的科學家,可朱校長近些年一直致力於研究佛學,並且認為物理學,特別是近年來量子糾纏的研究,證明了佛教大師的思想早就認識到了這些更深刻的真理。可是,近日在「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未來論壇年會」上,朱清時院士的這番解釋,就遭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否定。
  •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堅持真理,追求科學
    愛因斯坦將追求科學的人分為三類:一類人將追求科學作為人生新起點的職業「敲門磚」,僅僅為功利目的而投身科學;第二類人把追求科學作為一種「興趣」,純粹是為了智力的滿足;另一類人則把追求科學作為人生追求的「夢想」,他們獻身於科學源自內心的信念,源自執著,源自激情、源自熱愛。
  • 科學、哲學、宗教與中醫(1)
    由於對知識的學習始終抱著批判的精神與審視的態度,所以我不盲從,也不迷信。  相信科學,是我們這一代人對自己的世界觀及其形成最普遍的一種解讀方式。       事實上,很多相信科學的人,其實並不懂什麼是科學,日常生活中打著科學的旗號反科學的大有人在。  什麼是科學?至今沒有人能夠給科學一個讓所有人都能信服的定義或答案。
  • 科學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科學是真理嗎?你怎麼看呢?
    科學到底是什麼呢?科學這個詞彙是和具體語境密切相關,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才能準確理解的默意詞彙,所以我們很難給科學下一個統一和同一的定義。首先,我們還是給科學下一個抽象而泛意的定義:科學是人類依賴實踐發現和證實的,關於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真理體系,包括關於實踐的方法論。
  • 【瀟湘小作家】王嘉慧 改變世界,真理永恆
    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都接受創造論,相信上帝創造世界、並一次就創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時上帝也賦予每種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個物種的設計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種是永恆固定不變的。這種錯誤的觀點在宗教的神環下成為人們精神的枷鎖,於是《物種起源》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  就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僅是說大自然,我們人類亦是如此。達爾文用科學的角度訴說著這個道理。
  • 方舟子:科學素養的關鍵是不迷信
    有媒體最近舉辦了一個「如何培養科學素養」的公開課活動。會上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稱「科學素養是不能培養的……做父母的無非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不是去澆滅,而是鼓勵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清華大學教授魯白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科學素養是需要培養的,在科學素養裡,最重要的是兩個能力:創造力和領導力。魯白說的創造力和領導力跟科學素養沒什麼關係。
  • 什麼是科學,為什麼給認得感覺太多人都是盲目地相信科學。用科學...
    X 什麼是科學,為什麼給認得感覺太多人都是盲目地相信科學。用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就會認為是迷信有陰謀?
  • 「叫魂」是迷信還是科學?
    依我說,"叫魂"就是披著迷信外衣的科學。為什麼這麼說呢? "叫魂"是在某些人(大多是孩子)受到驚嚇之後,出現一些疾病的症狀,比如睡眠障礙,驚醒,發燒,說胡話,精神萎靡等。親人(尤其是老人)會說你的"魂"丟了,所以才會這樣,於是親人會用"叫魂"的方法把你的"靈魂"叫回來。
  • 科學和迷信的分界點在哪兒?易經為什麼被說成是迷信?
    什麼是迷信?什麼是科學?燒香拜佛是不是迷信?求佛拜基督是不是迷信?肯定不是!如果燒香拜佛是迷信、求拜基督是迷信,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拜佛而沒有人阻止?沒有人說那是迷信活動?沒有阻止修廟造教堂?科技最發達的美國、德國人怎麼都信基督?總統要手按《聖經》發誓?算卦是不是迷信?肯定是,因為在國內大家都覺得那是迷信。但是韓國就不是迷信,韓國的國旗就是太極八卦圖。迷信這個詞各人和各個國家的認識標準不一樣。說你是迷信,你就是迷信。
  • 真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真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的人在進入淺度睡眠的時候,身體經常會不經意的抽蓄一下。不少人對此的理解幾乎都是被鬼壓身了,癲癇症犯了又或者身體再長個,甚至還有人給出的解釋是大腦用這種方式來測試你有沒有死亡。至於具體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其實科學家很早之前就已經給出定論了,只不過很多人更願意相信迷信事件,而不願意相信科學真理,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明治人對古典漢語的維新(上)——關於科學與真理
    《百學連環》從明治三年流行之後,明治七年,西周在《明六社雜誌》上連載「知說」一文,其中使用了「科學」一詞。他在譯介邏輯學的「演繹法」和「歸納法」之後,寫到:歸納事實,從中找到貫穿其中的普遍真理,再將這一真理,按順序清晰揭示前後本末,最後結構成一種範式,稱之為「學」,英語為science。
  • 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讓孩子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當青少年科學素養提高了則國家科學素養就真的提高了,所以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就要從小抓起。那如何培養科學精神讓孩子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呢?集中表現在:主張科學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科學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和認識發展的動力;重視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為科學認識的一種方法;倡導科學無國界,科學是不斷發展的開放體系,不承認終極真理;主張科學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對不同意見採取寬容態度,不迷信權威;提倡懷疑、批判、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由於許多原因,在當代物理學中很難找到類似的爭論。如今物理學家不一定在大學裡讀其他學科,也不一定在學校裡接受廣泛的學科培訓。大型科學合作加強了更精細的科學專業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整個科學研究的精神反映在如何激勵、評估和分配研究資金的機構實踐,這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科學必須對一個身份明確的群體有益處,否則就會被認為毫無用處。
  • 南懷瑾老師:現代有一個大迷信,就是許多人迷信「科學萬能」
    現代有一個大迷信,就是許多人迷信「科學萬能」說到迷信,使我想到現代人動不動就講人家迷信,有些問題我常常問他們懂不懂?他說不懂,我說那你才迷信!自己不懂只聽別人說,便跟著人家亂下斷語,那才真正是迷信。當然,不但科學不能迷信,哲學、宗教也同樣地不能迷信。
  • 科學是探索真理的過程,如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
    幼兒教育、科學就是、探索真理的過程科學教育活動,提升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探究幼兒教育·五大領域幼兒教育活動共有五大領域、健康領域、語言領域、社會領域、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科學教學活動是其中之一。科學教育活動,具有較強的自然科學屬性;科學教育活動注重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科學強調的是探索真理的過程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七講(總134期),中央編譯局原秘書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金海,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為主題,對《反杜林論》進行導讀。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本質上是對貧富關係、勞資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社會矛盾考察的結果。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是空講的,而是要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社會矛盾為根本的。要解決什麼社會矛盾呢?就是資本主義當中所出現的貧富差別、勞資關係,以及經濟危機等等問題。 ·要科學地評價前人的思想。社會科學是歷史的產物,所以不可忽略前人的思想對理論發展的貢獻。
  • 科學迷信,抑或宿命神棍,如何智慧辨識,允執厥中
    相對於易學愛好者的偏執情形而言,普羅大眾對科學的過度執迷姿態,「科學迷信」程度則更逾其過。何謂「科學迷信」?科學迷信我國無神論信仰,在世界上而言,人口比例都是最高的。反而在科學昌明的西方歐美,宗教人群比例其實遠超整個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