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於拒絕
拒絕是一個難題,人常常會在這個難題面前猶豫不決。拒絕了吧,會擔心傷害關係;但不拒絕,自己會越來越累,不堪重負,最後怨恨不已。少一個朋友會如何呢,其實不會如何,因為沒有這個朋友會有其它的朋友,沒有這個關係就會有其它的關係,時間和空間總在那個地方,只要你想,總會有人去填補。
但拒絕於很多人就是個難題,它的難就在於,我們賦予拒絕的含義不僅僅是拒絕的本身。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拒絕一個人,一件事;而是在拒絕一份愛。自己內心中的愛本來就很少了,如果再去推掉一份可能會獲得的愛,這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所以最讓自己為難的事情,是早年的被忽視、不被關愛的經歷和身心感受在拒絕別人的那一刻,經由投射的方式再次被自己體驗到了;而在另一方面,自己在現實中早就為不能拒絕累得身心疲憊。焦慮便由此產生,猶豫的過程便由此開始。
記得高中時看傑克倫敦的小說「渴望生存」,看完了,自己也覺得飢餓了幾天,可見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人,不論有多少食物擺在他面前,他依然難以忘卻和狼搏鬥而生存下來的情形,他依然要豐衣足食的生活中囤積食物;等同體會一下,就知道一個早年缺少關愛的人,在拒絕的那一刻需要克服的焦慮感是有多麼的巨大了,在他的感受中那是唯一的事物,不能失去。
02
不敢拒絕他人也是一種心理障礙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人找我們幫忙,即使我們很不願意,但礙於情面,也不會說「不」。但是你知道嗎?不敢拒絕他人也是種心理障礙,該如何拒絕朋友而又不影響友誼呢?
拒絕朋友也要講藝術。要告訴對方你的理由,真誠、明確地把你的難處和苦衷告訴朋友。拒絕時要乾脆明了,不要磨磨蹭蹭,猶豫不決,更不要模稜兩可,拐彎抹角。
老張是個「老好人」,誰家有什麼急事,他總能熱情相助,從不說「不」。可最近卻為一事犯難:鄉下親戚進城做生意缺錢,老張幫他到銀行貸了款。但這個親戚生意沒做好,銀行貸款無法及時還上。他白天去找親戚討錢沒討著,晚上回來還得遭老伴抱怨。
強強是個品學兼優的三好生,鶴立雞群的感覺既讓他感到榮耀,又使他感到孤立。一次,班上一個同學主動同他套近乎,說是讓他見識見識。先是帶他到網吧,下飯館,後來還到浴城接受了一次異性按摩。儘管他開始十分不情願,但礙於情面還是接受了。一而再,再而三,一個三好生就這樣變成了吃喝玩樂的混世魔王。
礙於情面,不會說「不」,讓老張處於無限的尷尬,強強則走上了歧途。但世上仍有許多人,在關鍵時刻拉不下情面,不知道或者不會說一聲「不」,這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誤區。
「是」和「不」是表明肯定和否定的兩種觀點。古希臘哲學家華達哥拉斯說過:說最短、最老字一「好」或「不」,都需要做最慎重的考慮。當你經過認真考慮,認為此事不妥時,不妨大大方方地說聲「不」。否則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局面,於人於己都是不利的。
心理學家認為,不會說「不」,這是人際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現。這些人在拒絕別人方面存在心理障礙。他們擔心拒絕了朋友會傷害對方,失去友誼。所以,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對他們的心理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嚴重者還可演變成精神疾病。
03
那麼,該如何拒絕朋友而又不影響友誼呢?
首先是調整心態。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自身的性格和心態有關。他們以為這次拒絕了朋友,下次自己有事就不好向朋友開口了。同時,他們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已的評價,總想給朋友留下好的印象。實際上,真正的友情不會因為你的一次拒絕就破裂。所以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該拒絕就拒絕。要知道,真正的朋友是相互坦誠的,決不會強人所難。所以,這種擔心和顧慮是多餘的。
拒絕朋友也要講藝術。要告訴對方你的理由,真誠、明確地把你的難處和苦衷告訴朋友。拒絕時要乾脆明了,不要磨磨蹭蹭,猶豫不決,更不要模稜兩可,拐彎抹角。不要使用讓對方還抱一線希望的詞語,如「讓我試試」、「我再想想辦法」等。否則,對方會誤認為你已答應了,反而誤事。簡而言之,拒絕要果斷、明確,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還要注意說話的語氣一定要委婉、巧妙。
學會拒絕可以減少許多心理上的壓力,在人際交往中爭取到主動權。這既能讓你享受到友情的溫暖,又不會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失去立場。
04
有時候拒絕也是一種愛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
&34;一位母親諮詢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笑了笑,送給她一段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話:&34;
心理醫生還對那位母親說:&34;
愛孩子要有原則,一味地遷就孩子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害。那樣,孩子會以為自己能主宰一切,於是想怎樣就怎樣,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理解他人、不懂得與他人合作。有關調查也顯示: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成人後性格易有缺陷,抗挫能力弱,一旦被人冷落,就會變得絕望、消極、抑鬱,達不到要求則會不擇手段。
而要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學會拒絕孩子就很重要。就是說,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必須予以拒絕。不過,拒絕是需要藝術的。下列幾種方法供父母們參考:
該拒絕的時候必須拒絕
面對孩子的要求,該說&34;時就要說&34;。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猶豫,要果斷拒絕,且不為任何情況所改變。適當地拒絕孩子,只要方法得當,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好處的。拒絕可以讓孩子懂得許多生活的道理,從小養成講理的好習慣。同時,可以有效樹立父母的威信,形成教育規則。
平靜地對孩子說&34;
孩子遭受拒絕,通常會使出哭鬧這一殺手鐧。孩子的哭鬧可能會讓你心神不寧,搖擺不定,這時,你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而要冷靜。要用平靜的口氣表達你的心情,要讓你的拒絕顯得合理,至少聽上去如此。只要你的態度誠懇而堅定,拒絕合情合理,孩子就會慢慢平靜下來,不再無理取鬧了。
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拒絕孩子後應作出適當解釋。這樣既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同時也有助於在家庭中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氛圍,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拒絕。解釋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簡單明了,要避免長篇大論,更要避免講些生硬的道理;二是就事論事,不要一下扯到其他毫不相干的事上。比如本來是要解釋為什麼這次不給孩子買玩具槍,結果卻變成了批評孩子上次把玩具弄壞了。這樣的解釋偏離主題,不讓孩子信服,時間長了,你的任何解釋都會變得無效。
拒絕後決不出爾反爾
拒絕孩子,最忌諱出爾反爾,這會讓孩子覺得你說話不算數,喪失威信。在拒絕孩子之後,你可能會覺得於心不忍,於是又滿足了孩子;也可能你又後悔了,於是收回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做法會間接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會讓孩子覺得有空子可鑽,讓孩子&34;用撒嬌、哭泣等方式獲取想要的東西。因此,拒絕了孩子就一定要堅持。如果發現拒絕有不妥之處,也不要當場反悔,而應事後彌補。
心理小貼士:
對孩子的要求適當拒絕、偶爾滿足,可起到不錯的效果,可讓孩子有所期待、懂得珍惜。比如偶爾給&34;,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做出你所期待的反應與行為。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準備兩個裝有操縱杆裝置的箱子,按一下操縱杆,其中一個箱子就肯定有食物出來,另一個則偶爾有食物出來。在兩隻箱子中分別放入一隻飢腸轆轆的老鼠。兩個箱子中的老鼠都很快發現了能夠讓食物出來的裝置,它們持續地按動操縱杆,後來食物不再出來,老鼠也就不再去按動操縱杆。
心理學家分析了從食物不再出來到停止按動操縱杆的時間,發現偶爾有食物出來的那隻箱子中的老鼠繼續按動操縱杆的時間更長。而肯定有食物出來的那隻箱子中的老鼠,一旦沒有食物出來,就立即停止了按動操縱杆的動作。
這說明,偶爾給予報酬的&34;往往可以使行為持續更長的時間。&34;的關鍵在於&34;。推而廣之,只要是想用作激勵人的&34;,一定不能經常性地給予。不然,即使是&34;也會變得沒有吸引力、沒有期待。
來源 :525心理網(psy525.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