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成大學生就業「攔路虎」—大學生「就業症候群」透析

2020-11-04 菊鄉黃牛

心理障礙成大學生就業「攔路虎」

——當代大學生「就業症候群」透析

文//許聖義 許昌浩

自閉等心理障礙和自卑、自傲等自我認知障礙為主,被心理專家統稱為「就業症候群」。 「就業症候群」不容忽視,已經成為阻礙青年就業成才的「攔路虎」。 心理障礙類型五花八門 青年人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一些……就業,意味著青年人處在了「第二次心理斷乳期」。有心理專家表示,近兩年來,大學生就業受挫導致的心理問題已經佔全部諮詢問題的60以上,位居青年各類心理問題之首。



就業受挫產生的心理問題以焦慮、抑鬱、自閉等心理障礙和自卑、自傲等自我認知障礙為主,被心理專家統稱為「就業症候群」。

「就業症候群」不容忽視,已經成為阻礙青年就業成才的「攔路虎」。

心理障礙類型五花八門

青年人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一些甚至很容易被忽視。

屢屢碰壁後抑鬱狂躁——

據報載,日前,在重慶解放碑人才市場招聘會現場外,發生了一起女兒因不願工作而揮拳毆打母親,繼而母女扭打的事件。這位母親稱,大學畢業的女兒劉丹已經當四年「宅女」了。打架的起因是她逼在家「啃老」的女兒出來找工作,為這事已發生過多次打架。



鄭州大學教授許聖道認為,女大學生毆母拒勞的典型奇案,主要就是因為劉丹在就業過程中出現抑鬱甚至躁狂心理障礙所致。近年來,因為就業問題出現狂躁的青年人不在少數。

「面霸」焦慮自閉情緒障礙——

鄭州大學學生黃超已經求職數月,向數十家企業投放了簡歷,並經歷了無數次筆試面試,但都沒有結果。被同學戲稱為「面霸」的他,整日泡就業洽談會,回家也埋頭於報紙、網絡尋找就業信息,狂打諮詢電話,甚至整夜不休息。近一個月,他幾乎沒有和家人朋友交談過,人也日漸消瘦。父母稍有過問他還大發雷霆。

類似黃超的學生,往往對就業估計不足,往往不對就業形勢和自我能力進行客觀分析就盲目投入就業市場,屢屢受挫後,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現出焦慮、抑鬱和自閉的情緒障礙。他們的主要症狀是煩躁易怒、萎靡不振、食慾減退、失眠和不願與人交流等。這些症狀長時間存在就會演變為焦慮症、抑鬱症和自閉症等心理疾病,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自我認知障礙——

名牌大學研究生張芳,學習優秀,接近畢業時她手中的各種證書就有十幾本,而且天生麗質。她覺得自己一定能容易地找到一個令人羨慕的工作。幾次面試無果後,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家人的勸說下,她試著降低了自己的標準,可總覺得那些招聘者還不如自己。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她,張芳的內心非常矛盾。

這種情況被專家歸屬為自我認知障礙。在擇業時,這類青年人往往好高騖遠,期望值很高,對用人單位過於挑剔,用人單位也會覺得擇業者不夠踏實,因此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此外,通常有自傲心理的人,很容易以幻想代替現實,受挫後情緒會一落千丈,產生孤獨、失落、煩躁的心理障礙,並難以自拔。

另一種自我認知障礙與自傲完全相反,那就是自卑。這種青年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膽小畏縮,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看到別人有各種長處,還會滋生嫉妒,容易發生極端行為。

對就業冷漠也是心理障礙——

在同學們為找工作疲於奔命的時候,王強卻顯得悠閒自在,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上網玩遊戲。他「海投」了近200份簡歷都沒有回音,之後僅僅找過一次工作,被拒絕後就堅定地認為現在社會複雜,家庭沒有廣泛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便索性將找工作的事情全權交給父母,甚至覺得「我沒有工作是父母無能」,有沒有工作更是無所謂,反正父母也養得起自己,當「啃老族」也不錯。

許聖道教授認為,像王強這種對就業的冷漠是遇到挫折後的一種極端消極的心理反應,是逃避現實、缺乏鬥志的表現,是一種人際心理障礙。部分青年人找工遇挫後往往成為「宅男宅女」,成為「啃老族」。這種心理障礙會使人產生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沮喪失落、意志麻木等反應,容易對前途失去信心,發展下去將很難適應現在的社會環境。

閉門「網投」其實是自閉心理障礙——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韓寒自3月份從家鄉回到鄭州,到人才市場跑了兩三場招聘會後,覺得「太累了,機會又不大」。所以,她開始拼命在網上投簡歷。每天早上八九點起床後,她就打開幾大求職網,填寫個人簡歷、瀏覽招聘信息,然後就投簡歷。「海投」量之大,後來她每次接到面試通知的電話,都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家單位、是什麼崗位。到了用餐時間,她也懶得到飯堂吃飯,就在宿舍裡泡方便麵或靠麵包解決三餐。

許教授說,選擇待在宿舍的畢業生因為對招聘會沒有了激情,又沒有社會關係可以利用,只好閉門不出,盲目「網投」、「海投」,希望「瞎貓碰上死老鼠」,這其實屬於自閉心理障礙。

破除「攔路虎」還要多方努力

想要破除就業「攔路虎」,給青年人受挫的心靈「療傷」,還需要社會,學校,家長以及青年人自身的多方努力。

調整期望值樹立正確就業觀——

由於擇業問題的複雜性和當前就業競爭日益激烈,人格發育尚不穩定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和衝突,此時就要求大學生客觀認識自己和社會,大學要未雨綢繆。學校應給畢業生上好就業指導課,必要時請心理醫生幫忙,引導大學生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才能把握好就業機會。

許聖道給大學生開出了心理醫方。期望值樹立正確就業觀。



許教授建議,大學生首先要有「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要向相關聯的崗位看齊,用自己的綜合素質去應聘;其次是要珍惜就業機會,提高崗位的忠誠度;再者,就是降低自己的職場預期,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發生。

許教授建議,出現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時,應進行適當宣洩,甚至可以關門閉戶大哭一場,以緩解緊張的情緒。另外,可參加一些大運動量的戶外活動,如打球、爬山等來宣洩不良情緒。如果這種焦慮、抑鬱情緒長時間無法解除,就要到心理門診就診。

此外,要學會自我慰藉,當擇業遇到困難和挫折,經過努力仍無法改變狀況時,要說服自己,適當讓步,將不成功歸因於客觀現實,同時要勇於承認並接受現實。這樣就能緩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重新找回自信,樹立繼續努力的信心。

許教授說,經歷挫折後,要學會給心靈 「放假」和「療傷」,心理要休整,然後,再重整旗鼓,腳踏實地。

(指導老師:許聖道,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系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委史志研究室研究員、自由撰稿人、時事評論員。)

(通訊地址: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委辦公室 許聖義 親收 郵政編碼474350)


作者聲明:本人系既俗又雅之老夫,為人低調但愛好作文明志,做自由撰稿人已30餘年,諸多媒體公開刊載拙作千餘篇(本)矣,既非知名作家亦非粗盲之徒,既非專家亦非庸人,嗜好察古論今,重點研究介紹宣傳文史,撰寫人文歷史和社會世相類雜文,兼顧閒情逸事與生活情感,時而作養生保健和教子育女之文,或兼而有之,但均屬純文學創作非關政治,亦不涉及他人隱私,旨在以古鑑今,說事拉理,激蕩靈魂,彰顯正道,弘揚正氣,褒讚善舉,鞭撻醜惡,自警自醒,匡扶正義,匡正積弊,利國利民利己利他人利社會,怡娛身心,頤養天年——而已。但是,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

相關焦點

  • 「專業不對口」「沒經驗」成大學生就業攔路虎
    「專業不對口」「沒經驗」成大學生就業攔路虎專家:高考填志願要務實,不報高的只報對的又是一年畢業季。「專業不對口」「沒經驗」攔住大學生就業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今年的大學生就業成為「最難」的一屆。劉程程是長沙一所高校的文科畢業生。談起兩個月來的求職經歷,她用「一聲嘆息」來概括自己的心情,「總共投出了三四十份簡歷,也有一些公司給了回復,但都不是很理想」。
  • 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如何調整心理?
    核心提示:<P>有網絡調查顯示,這次兩會就業問題是網民關注的第三大問題,可見目前就業至今仍然存在困難。而作為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是毋庸置疑的。那麼此時面對就業問題壓力過大,大學生如何調整心理呢?</P>   有網絡調查顯示,這次兩會就業問題是網民關注的第三大問題,可見目前就業至今仍然存在困難。
  • 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其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就業壓力大越來越成為引起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從心理學角度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對策,有助於化解相關危機,保持高校穩定,建設和諧校園。
  • 人際交往障礙成大學生最常見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障礙成大學生最常見心理問題 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讓公眾一下子認識到心理危機幹預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問題不只是發生在災區,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也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
  • 大學生就業難面對的壓力以及就業方法
    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患有精神疾病和自殺傾向的大學生比例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精神疾病已成為阻礙大學發展的嚴重障礙,並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特別是大學生的自殺,不僅給大學生的個人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且對社會和其他大學生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是大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顯著的發展,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業過程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誤區和障礙'本文以社會化為視角,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做一些嘗試性研究,以了解社會化過程對大學生就業的重大影響
  • 大學生就業指導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要內容(1)職業選擇指導。選擇職業意味著選擇和挑選職業。大學生的擇業觀是指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選擇某種社會職業的認知、評價、態度、方法和心理傾向的基本觀點。這反映了大學生的世界觀,生活觀和就業價值觀。它影響了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出現。職業選擇對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海南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6成畢業生選擇省外就業
    海南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6成畢業生選擇省外就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1日 16:06 來源: 來源:海南經濟報  省外就業成為主流思潮  據調查,36.5%的畢業生選擇就業地點是海南(本省),63.5%的畢業生選擇省外。以東部沿海發達城市與生源地為主。在省外讀書的海南籍大學畢業生共有11723人,回海南就業的只有3341人,佔總數的28.5%,不足三成。
  • 就業初期的大學生,要克服哪些擇業的不良心理?
    這種攀比心理的影響,會讓大學生對當初自己的選擇開始產生質疑,影響就業的穩定。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既來之,則安之。別盲目攀比。堅持自己當初的選擇,任何成功都有從頭開始,只有對自己職業的堅持,才能在工作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堅持一段時間,就能塑造不一樣的自己。
  • 就業價值觀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
    就業價值觀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 2016年03月16日 20: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文慶 楊麗 錢偉超 字號 內容摘要:就業價值觀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
  • 幫助殘疾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
    除了就業方面的偏見,競爭力也成了殘障人群就業受阻的一大原因之一。大多數企業會在考量之後選擇學歷並不突出的健全人士,而放棄招聘學歷佔優勢的殘障人士。而大部分殘障大學生都希望得到一份穩定、專業對口而且工資待遇好的理想工作。
  • 休學退學大學生50%有心理障礙或疾病
    川大華西醫院上錦院區心理專家李進走進川大錦城學院,針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開展免費一對一心理諮詢。據悉,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網癮綜合症,已成為大學生常見心理疾病。   現場諮詢中,大學生們提問最多的分別是社交恐懼、感情受挫、就業壓力等引起的焦慮。
  • 大學生就業觀調查:近9成大學生擔心就業前景,半數畢業後考研
    那麼,面對如此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如何?對就業前景持什麼態度?畢業後的去向是什麼?目標薪資是多少?當找到不稱心的工作時,又會如何選擇?  日前,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對全國381所高校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近9成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擔憂,超5成學生畢業後選擇考研,超7成學生畢業後選擇優先考慮去一二線城市工作,超8成學生期望薪資在5000元以上,超4成學生就業時優先考慮「個人發展前景」,當工作不稱心時超8成學生選擇邊就業邊擇業。
  •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新鮮出爐,靈活就業未來或成年輕群體的剛需
    2020年,一場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環境變得更加嚴峻。面臨不可抗的外部環境,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觀念是否有所轉變?就業現狀如何?是否會考慮多元化的靈活就業方式?針對這些疑問,近日,金柚網研究院聯合豆豆兼職發布了《2020大學生就業現狀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基於調研數據,從宏觀面和微觀面對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就業環境、就業現狀和趨勢予以客觀分析。
  • 大學生就業問題
    每年兩會期間,大學生就業難的提案,近幾年都在提。可是我每次看到這個提案,心裡就在這麼想,真有這麼難嗎?後來靜靜的認真想一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主要還是在大學生本身。這幾年國家也好,企業也好,其實提供了非常多就業的職位,可是很多崗位卻沒人應聘。大學生就業難,我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
  • 超26%的大學生仍在求職 哪些大學生就業難?
    日前,智聯招聘基於平臺大數據,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就業困難大學生主要來自於非重點大學和一般學院。智聯招聘將 6 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根據大數據分析,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本科學歷次之,前兩者就業難度約為碩士和博士學歷的兩倍。同時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於男大學生。
  • 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
    在尋求工作崗位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大學生由原本的「天之驕子」身份轉變為了普通的求職者,脫離了學校與家庭的呵護使得其就業成了當下大學生最為頭痛的問題,其就業模式相較於普通群體來說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進步,國家由原本的統一分配崗位逐漸過渡到了自主擇業的基本形式,而大學生作為主要群體自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 大學生就業焦慮:「就業幾乎是我人生中迄今遇到的最大困難」
    過去那種「唯分數說話」的局面一下子轉變成「市場說得算」了,原來是「我的青春我做主」,畢業季,忽然一下子自己做不了主了。心裡落差陡然逆轉,讓即將跨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頓感手足無措。覺得自己沒用、同學會看不起自己、對不起父母……諸多想法襲上心頭,諸多問題堆到眼前。脆弱的神經還從來沒有承受過如此重負,於是有人選擇了逃避。記者了解到,特別是一些家境貧困的畢業生,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更大。
  • 探尋「就業之路」:廈門等地大學生就業調查
    「放假前,老師說這個暑假社會實踐要進行就業形勢調查,我很好奇,想知道社會上說的『就業荒』是不是真的,大學生真的找不到工作嗎?」美霞告訴記者,現在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很多不好的說法讓她有些擔憂。  大三學生戴曉敏則表示:「下學期就上大四了,很快就面臨畢業,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了解自己欠缺哪些方面的知識和素質,回到學校後,利用這剩下的一年時間好好補充。」
  • 應屆大學生就業難在哪兒
    近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將6月份仍在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這類群體進行畫像,透過供需錯配的視角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原因,並提出了當前應對今明兩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