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成大學生就業「攔路虎」
——當代大學生「就業症候群」透析
文//許聖義 許昌浩
自閉等心理障礙和自卑、自傲等自我認知障礙為主,被心理專家統稱為「就業症候群」。 「就業症候群」不容忽視,已經成為阻礙青年就業成才的「攔路虎」。 心理障礙類型五花八門 青年人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一些……就業,意味著青年人處在了「第二次心理斷乳期」。有心理專家表示,近兩年來,大學生就業受挫導致的心理問題已經佔全部諮詢問題的60以上,位居青年各類心理問題之首。
就業受挫產生的心理問題以焦慮、抑鬱、自閉等心理障礙和自卑、自傲等自我認知障礙為主,被心理專家統稱為「就業症候群」。
「就業症候群」不容忽視,已經成為阻礙青年就業成才的「攔路虎」。
心理障礙類型五花八門
青年人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一些甚至很容易被忽視。
屢屢碰壁後抑鬱狂躁——
據報載,日前,在重慶解放碑人才市場招聘會現場外,發生了一起女兒因不願工作而揮拳毆打母親,繼而母女扭打的事件。這位母親稱,大學畢業的女兒劉丹已經當四年「宅女」了。打架的起因是她逼在家「啃老」的女兒出來找工作,為這事已發生過多次打架。
鄭州大學教授許聖道認為,女大學生毆母拒勞的典型奇案,主要就是因為劉丹在就業過程中出現抑鬱甚至躁狂心理障礙所致。近年來,因為就業問題出現狂躁的青年人不在少數。
「面霸」焦慮自閉情緒障礙——
鄭州大學學生黃超已經求職數月,向數十家企業投放了簡歷,並經歷了無數次筆試面試,但都沒有結果。被同學戲稱為「面霸」的他,整日泡就業洽談會,回家也埋頭於報紙、網絡尋找就業信息,狂打諮詢電話,甚至整夜不休息。近一個月,他幾乎沒有和家人朋友交談過,人也日漸消瘦。父母稍有過問他還大發雷霆。
類似黃超的學生,往往對就業估計不足,往往不對就業形勢和自我能力進行客觀分析就盲目投入就業市場,屢屢受挫後,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現出焦慮、抑鬱和自閉的情緒障礙。他們的主要症狀是煩躁易怒、萎靡不振、食慾減退、失眠和不願與人交流等。這些症狀長時間存在就會演變為焦慮症、抑鬱症和自閉症等心理疾病,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自我認知障礙——
名牌大學研究生張芳,學習優秀,接近畢業時她手中的各種證書就有十幾本,而且天生麗質。她覺得自己一定能容易地找到一個令人羨慕的工作。幾次面試無果後,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家人的勸說下,她試著降低了自己的標準,可總覺得那些招聘者還不如自己。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她,張芳的內心非常矛盾。
這種情況被專家歸屬為自我認知障礙。在擇業時,這類青年人往往好高騖遠,期望值很高,對用人單位過於挑剔,用人單位也會覺得擇業者不夠踏實,因此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此外,通常有自傲心理的人,很容易以幻想代替現實,受挫後情緒會一落千丈,產生孤獨、失落、煩躁的心理障礙,並難以自拔。
另一種自我認知障礙與自傲完全相反,那就是自卑。這種青年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膽小畏縮,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看到別人有各種長處,還會滋生嫉妒,容易發生極端行為。
對就業冷漠也是心理障礙——
在同學們為找工作疲於奔命的時候,王強卻顯得悠閒自在,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上網玩遊戲。他「海投」了近200份簡歷都沒有回音,之後僅僅找過一次工作,被拒絕後就堅定地認為現在社會複雜,家庭沒有廣泛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便索性將找工作的事情全權交給父母,甚至覺得「我沒有工作是父母無能」,有沒有工作更是無所謂,反正父母也養得起自己,當「啃老族」也不錯。
許聖道教授認為,像王強這種對就業的冷漠是遇到挫折後的一種極端消極的心理反應,是逃避現實、缺乏鬥志的表現,是一種人際心理障礙。部分青年人找工遇挫後往往成為「宅男宅女」,成為「啃老族」。這種心理障礙會使人產生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沮喪失落、意志麻木等反應,容易對前途失去信心,發展下去將很難適應現在的社會環境。
閉門「網投」其實是自閉心理障礙——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韓寒自3月份從家鄉回到鄭州,到人才市場跑了兩三場招聘會後,覺得「太累了,機會又不大」。所以,她開始拼命在網上投簡歷。每天早上八九點起床後,她就打開幾大求職網,填寫個人簡歷、瀏覽招聘信息,然後就投簡歷。「海投」量之大,後來她每次接到面試通知的電話,都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家單位、是什麼崗位。到了用餐時間,她也懶得到飯堂吃飯,就在宿舍裡泡方便麵或靠麵包解決三餐。
許教授說,選擇待在宿舍的畢業生因為對招聘會沒有了激情,又沒有社會關係可以利用,只好閉門不出,盲目「網投」、「海投」,希望「瞎貓碰上死老鼠」,這其實屬於自閉心理障礙。
破除「攔路虎」還要多方努力
想要破除就業「攔路虎」,給青年人受挫的心靈「療傷」,還需要社會,學校,家長以及青年人自身的多方努力。
調整期望值樹立正確就業觀——
由於擇業問題的複雜性和當前就業競爭日益激烈,人格發育尚不穩定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和衝突,此時就要求大學生客觀認識自己和社會,大學要未雨綢繆。學校應給畢業生上好就業指導課,必要時請心理醫生幫忙,引導大學生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才能把握好就業機會。
許聖道給大學生開出了心理醫方。期望值樹立正確就業觀。
許教授建議,大學生首先要有「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要向相關聯的崗位看齊,用自己的綜合素質去應聘;其次是要珍惜就業機會,提高崗位的忠誠度;再者,就是降低自己的職場預期,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發生。
許教授建議,出現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時,應進行適當宣洩,甚至可以關門閉戶大哭一場,以緩解緊張的情緒。另外,可參加一些大運動量的戶外活動,如打球、爬山等來宣洩不良情緒。如果這種焦慮、抑鬱情緒長時間無法解除,就要到心理門診就診。
此外,要學會自我慰藉,當擇業遇到困難和挫折,經過努力仍無法改變狀況時,要說服自己,適當讓步,將不成功歸因於客觀現實,同時要勇於承認並接受現實。這樣就能緩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重新找回自信,樹立繼續努力的信心。
許教授說,經歷挫折後,要學會給心靈 「放假」和「療傷」,心理要休整,然後,再重整旗鼓,腳踏實地。
(指導老師:許聖道,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系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委史志研究室研究員、自由撰稿人、時事評論員。)
(通訊地址: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委辦公室 許聖義 親收 郵政編碼474350)
作者聲明:本人系既俗又雅之老夫,為人低調但愛好作文明志,做自由撰稿人已30餘年,諸多媒體公開刊載拙作千餘篇(本)矣,既非知名作家亦非粗盲之徒,既非專家亦非庸人,嗜好察古論今,重點研究介紹宣傳文史,撰寫人文歷史和社會世相類雜文,兼顧閒情逸事與生活情感,時而作養生保健和教子育女之文,或兼而有之,但均屬純文學創作非關政治,亦不涉及他人隱私,旨在以古鑑今,說事拉理,激蕩靈魂,彰顯正道,弘揚正氣,褒讚善舉,鞭撻醜惡,自警自醒,匡扶正義,匡正積弊,利國利民利己利他人利社會,怡娛身心,頤養天年——而已。但是,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