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畢業季,大學生們紛紛拜別老師,拜別同學,拿著三方協議,走上了自己選擇的工作崗位。把曾經的夢想逐漸演變成現實。有道是:願望很美滿,現實很骨感。渡過了期待期,也走過了徘徊日,開始了日復一日的瑣碎工作。那些深埋在心底的的不良心理就有漸漸浮出的痕跡。如果不處理及時,就會對崗位上的自己有負面的意義。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能給在崗的大學生們一次積極的啟迪。
一、攀比心理
就業了,告別了象牙塔裡的自己。在單位裡開始用自己的知識為自己換取謀生的能力。稍微遇到些挫折,就會想起身邊的同學,和他比,我怎麼這麼不爭氣。或者和某同學比,我的崗位怎麼這麼不提氣。心理泛起不穩定的漣漪。開始彷徨,開始恐慌,開始對自己的選擇後悔不已。於是,出現消極怠工,做任何工作都沒有初來乍到時積極。這種攀比心理的影響,會讓大學生對當初自己的選擇開始產生質疑,影響就業的穩定。
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既來之,則安之。別盲目攀比。堅持自己當初的選擇,任何成功都有從頭開始,只有對自己職業的堅持,才能在工作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堅持一段時間,就能塑造不一樣的自己。
二、盲目求高心理
作為大學生,因為從小到大都因為優秀,成為學校、老師、家長的最寵。這種過度的寵愛,就會讓大學生滋生盲目清高的心理產生。最就業單位選擇時考慮自己的就業理想,對用人單位就會要求十全十美。過高的期望值就會產生盲目的求高心理。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工作可能就出高不成,低不就。影響就業的穩定。另外盲目攀高,還助長了對失敗的無能為力。
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在力所能及的就業崗位上,先就業,在擇業。等自己經驗經歷都能經得起推敲,盲目求高的心理就會慢慢抵消。
三、不平衡心理
崗位上工作了一段時間,每個人在這一段時間的兌變都會各不相同。有的青雲直上,有的坎坷不幸。對工作的認知開始出現不同。有的認為自己很幸運。有的認為自己很不幸。這種不平衡心理導致每個人對待結果的心理各不相同。怨天尤人的有之,心理失衡的有之。
正確的心理是人各有志。正視自己出現的問題,正確對待得失對自己的利與弊。就業中出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別讓不平衡心理幹擾正常工作中的問題。
四、自負心理
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因為是名校或者因為專業緊俏,讓自己的身價倍增。於是對於一些瑣碎的工作開始有了自傲。自傲後就會有目空天下、高人一等的極端自負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導致與不少適合自己發展的的用人單位失之交臂。克服這種的心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就業過程中。勝不驕,敗不餒。心態平和,慢慢就把這種自負心理消耗掉。
五、依賴心理
儘管我們大學生已經成年,但是中國家長的過渡幹涉與大學生過渡心理依賴有關。在工作崗位選擇上,大學生比較在意父母的選擇,在很多事情的決策是父母覺得行,學生本人可能沒有原則。所以大學生一遇到挫折,自己就不知道怎麼樣決策。
正確的做法就是家長儘快放手,讓學生自己決策。在不斷的決策中提升獨立的自我。一點點去掉依賴心理。才能讓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不錯。
每位就業的大學生,在就業的初期都會有各種不同的不適應。學會克服就業初期的不良心理,學會適應工作環境。不盲目攀比,有適合自己的期望值,不自負,不依賴,渡過就業的初期,慢慢就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