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教育中的法律意識培養

2020-12-12 人民網教育

大學生就業關係著國家經濟發展,關係著國家社會穩定,也關係著大學生本人的事業前途,搞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穩就業」成為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今年以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暴發,嚴重影響著企業生產和企業用工,更影響著大學生就業,企業用工的減少,對大學生就業是個極其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今年特殊的就業形勢,也賦予人才就業市場新的特點。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由於法律意識淡薄,維權觀念薄弱,合同意識不強,社會經驗不足,有些企業利用大學生急於就業的心理,抓住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設置陷阱,侵犯大學生合法權益,因此,有必要在就業教育中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從而增強大學生就業法制觀念,提升大學生就業技能,保護大學生合法就業權益,以達到依法就業、文明就業和理性就業。

開展就業教育的法律維權意識培養

大學生畢業之後,會出現一段較為迷茫的時期,特別是所投簡歷不被回復、面試不通過時,就會出現焦慮和抑鬱的情緒,這更增加了大學生求職的急迫性。為了能儘快找到工作,往往會忽略自身合法權益。當用人單位毀約,不能履行合約時,由於缺乏法律意識,維權意識薄弱,就會出現不知所措、忍氣吞聲的現象,不知道自己享有違約求償權,不知道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維護自身平等就業權和公平待遇權。《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維權就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法律賦予每個人應有的權利。對大學畢業生而言,維權是在就業時,對自己所擁有的權利的維護。在就業教育中對大學生維權意識培養,一方面是把培養維權意識體現在大學教學的每個環節,讓大學生了解到運用法律維權的重要性。在大學階段,推進維權意識培養在教學中順利進行,做到從教學大綱設置,到教學體系、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方面都要有具體的體現,從而全面系統地培養維權意識,形成完整的就業維權意識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是在就業教育中將《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等作為培養維權意識的基礎,防止大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不平等的對待。除此之外,國家還根據大學生的不同狀態設置了針對性的待業法、醫療保健和社會保障法,力求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

實施就業教育的法律契約意識培養

在目前現行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下,高校要求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就業協議。每個高校在大學生即將畢業時,都會向學生發送一份就業協議書,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明確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各自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在實際的協議書應用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都忽略了其中的規定,經常會出現籤約多家單位、確定保底單位、多次跳槽等問題,這些問題所帶來的麻煩會給三方都造成影響。大學生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首先是在就業教育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分析就業協議書中的重要內容,讓學生了解就業協議書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對就業籤約的重視度。就業協議書一旦經過三方的籤訂就會產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解除協議,如果出現違約現象則需要支付相應違約金。其次是就業教育需要讓大學生了解社會就業中所應當遵循的契約,並倡導學生要做一名誠實守信的人,要求大學生嚴格地選擇單位進行籤約。再者是在就業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法律中所蘊含的倫理道德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法律意識,把握道德自律精神,自覺約束自身行為,構建良好的社會道德體系。最後是大學生自身的法律素養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行為,在就業教育中,教師應當讓大學生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領悟並傳承中華民族中從善如流、嚴於律己的優秀品質和高尚美德。

進行就業教育的法律合同意識培養

合同是保障雙方合法利益的重要方式,由於大學生涉世未深,在初期就業過程中經常出現合同糾紛問題。部分大學生過於輕信用人單位,認為口頭承諾即可,一旦出現問題糾紛無法使用合同保障自身合法權益。部分用人單位會使用模糊語言來描述合同條款,誤導大學生思想,甚至利用合同漏洞損害大學生權益。合同糾紛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為常見問題,因此,培養良好的法律合同意識,有利於完善大學生法律思維體系。一是在就業教育中充分讓大學生了解合同的概念、內涵、重要性以及常見的合同騙局,使學生對合同有全面了解。大學生需要多學習有關於《勞動合同法》內容,強化自身對合同的認知,提高合同意識和法律意識,避免自己掉入合同陷阱。二是面對逐漸嚴重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被捲入了勞動糾紛之中,給大學生的權益造成了侵害。各個高校和社會行業都開始關注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問題,高校也開始在就業教育中融入法律意識教育,以期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的培養可以讓大學生增強就業法制觀念,從而達到理性擇業、文明擇業、依法擇業的效果。三是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體現出了維權意識差、契約意識差和合同意識差的問題,因此更加容易陷入到就業騙局中,高校在進行就業教育過程中,應當從維權意識、契約意識以及合同意識教育入手,針對大學生的薄弱之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高校在就業教育中需要讓學生掌握就業方面的法律內容,使大學生可以更好地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作者單位:吉林師範大學文學院)

(責編:孫競、熊旭)

推薦閱讀

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175億元教育部近日發布了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快報。經初步統計,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175億元,比上年增長8.74%。【詳細】

教育部發布2020年第1號留學預警疫情期間,澳大利亞發生多起針對亞裔的歧視性事件。教育部提醒廣大留學人員做好風險評估,當前謹慎選擇赴澳或返澳學習。【詳細】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感恩教育與責任意識的培養
    大學生感恩教育與責任意識的培養湖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王道明 汪少龍  摘要: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關乎著高等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能有效推進大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是大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顯著的發展,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業過程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誤區和障礙'本文以社會化為視角,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做一些嘗試性研究,以了解社會化過程對大學生就業的重大影響
  • 阿壩師範學院開展大學生就業法律知識專題講座
    為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畢業生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12月2日下午2:30,由阿壩師範學院工會、保衛處、學工部聯合主辦,馬克思主義學院索朗玉珍老師主講的大學生就業法律知識專題講座在南苑劇場如期舉辦。阿壩師範學院廣大師生聽取了此次講座。
  • ...大學教育被指脫節-就業難 大學畢業生 三亞學院 培養 大學生...
    這就是當今中國大學教育的現狀:企業招不到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在企業拼命挖掘人才的時候,在中國「象牙塔」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已經在遭遇聲勢浩大的「就業難」問題——2010年,等待就業的中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有630萬,2009年是611萬,當年就業率為68%,待業人數196萬。
  • 幫助殘疾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
    他們中的有些人期望值很高,但對社會大環境的了解卻又遠遠不夠,對自身條件和就業環境也缺乏準確定位,這也間接導致了殘障大學生在畢業後就業難。要以就業為導向調整專業方向,拓寬專業領域,突出職業性和技術性;提高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培養勇於克服困難、耐受挫折的能力,強化創新、創造、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注重文化基礎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提高學習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注重對殘疾人集訓教育和培訓的支持力度,把就業和職業康復結合起來;殘疾人大學生也要調整就業預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立足崗位成材。
  • 踐行新時代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使命
    從具體內容來看,海洋意識主要包括海洋權益意識、海洋安全意識、海洋資源意識、海洋交通意識、海洋科技意識、海洋環境意識、海洋文化意識等方面。高校作為培育海洋意識的主要場所,切實肩負起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使命,為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貢獻力量。增加課堂海洋通識教育內容在現有思想政治課中增加海洋通識教育內容。
  • 就業指導之一:如何喚醒就業意識
    、缺少對職業能力提升的就業意識問題。  如何喚醒學生的就業意識,促進其成長的獨立性?我認為:首先,要加大學生的求職動力。學生在大一時要重視學校開展的生涯教育,探索自我的未來職業願景,為自己做初步職業規劃。我們學院就通過生涯工作坊、生涯教練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發掘自身的求職動力。  其次,要喚醒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在喚醒就業意識的過程中,自我認知是首要也最關鍵的環節。
  • 淺談如何培養和增強中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法律教育的途徑主要是學校    當代中學生了解法律的途徑主要是學校。作為一名中學生,筆者在學校的相關教學和宣傳中了解到了法律的具體內容和重要價值,進而不斷提升了自身的法律意識,其中,中學思想品德課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學習渠道,也是培養中學生法律意識最為核心的途徑。
  • 大學生就業的7項基本權益,保護自己的5個意識
    大學生就業的七項基本權益1、就業信息知情權。及時全面的獲取應該公開的就業信息。2、接受就業指導權。接受來自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及時、有效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大學生就業相關的5部法律、法規大學畢業生就業相關的主要法律、法規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等。《勞動法》。
  • 以創新創業帶動大學生就業
    創業企業在競爭中往往被「歧視」,在產品或服務質量相當情況下,僅僅由於「出身」問題而難以被政府部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認可。再如,政策法律支持不足。初創時企業資源較為匱乏,很難滿足政策支持所要求的條件。此外,由於法律法規經驗不足,創業企業在申請專利、籤訂合同時往往容易蒙受損失。
  • 如何培養女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策略?
    端正就業動機,做好長遠職業規劃。「女大學生的就業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就業觀念多元化歸根結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價值取向多元化在女大學生就業意識中的體現。」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著其就業觀念,而價值取向又是由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所以,女大學生就業動機不端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思想來源即人生觀、價值觀的不純。
  • 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其對策
    部分大學生對就業環境和自我意識存在不正確認知,把社會環境看得過於複雜或過於簡單,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環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環境,突出表現在自卑、自負、從眾三個方面。    自卑是指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極的主觀體驗。
  • 畢業生井噴,如何提高大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力?父母老師能做什麼
    學校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專業特徵開設不同的課程,比如法學專業可以開設法律相關知識講座的形式向同學講述專業的就業規律和就業方向,如果是計算機專業,可以通過技術入手,來講解程式語言的不同導致的工作內容的不同,讓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 2020安徽事業單位面試熱點:大學生就業問題
    請談談你對經濟危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看法。參考解析:【試題分析】此題為綜合分析類題目,以經濟危機為背景,考察考生對大學生就業的看法。考生可以從大學生自身、學校和政府三方面分別分析,提出對策。【解題思路】先破題表態,指出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最後總結提升。【參考答案】(破題表態)金融危機的到來,使本已經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 【期刊精讀】王佔仁: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綜合的教育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於投身實踐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的戰略旗幟下實現了高度統一。
  • 重視大學生專業價值觀培養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要引導和培養青年特別是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並要求教育者引領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別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這不僅表達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的期待,也對高校的大學生專業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 大學生應該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決勝點在於長期的點滴的積累,有很多同學 找工作 之前會突擊拿一些證書,有的同學很自卑沒有驕人的成績,其實,這些並不可怕,令人擔憂的是大學生沒有注重有計劃的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真正有發展潛力面文章,真正的「內功」才是最後 面試 成功的關鍵所在。而這種「內功」是需要認真規劃的。因而大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非常必要。
  •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分析
    在各層次各專業中,都有少數民族學生和教師,但新疆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總體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師資隊伍總體水平不高。雖然,在加強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學質量方面,新疆高校近年來採取了民語言學生預科制、少數民族教師特培計劃、推行漢語授課,並在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探索等一些措施,但少數民族教師學歷、素質短時間內難以提高,教學水平提升受限。二是民語言少數民族大學生基礎較差。
  • 探索法律人才培養保障新模式——南京河西·建鄴法律服務產業園法律教育培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11月1日,南京河西·建鄴法律服務產業園召開法律教育培訓中心成立會議,並與金誠同達律師學院籤約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南京市司法局局長黃永祥、江蘇省律師協會會長薛濟民、建鄴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晨、金誠同達創始合伙人龐正忠、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賈政和、金誠同達南京分所主任葉菲共同為中心揭牌。
  • 「三五一體」的大學生預備黨員教育培養模式初探
    摘 要:結合當前高校大學生預備黨員教育培養不足的現狀,提出了構建「三五一體」的大學生預備黨員教育培養模式,即搭建預備黨員「五個一」活動的載體、發揮「五類人」對預備黨員教育培養的聯動作用和實現預備黨員「五種力」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