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最具有活力與創新性的群體,大學生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力量,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從大學生的就業不僅僅代表了個體與其家庭的幸福指數,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國家的發展態勢。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大學生數量在逐年增長但對應的工作崗位卻沒有增加,反而有下滑趨勢,因此就大學生的當前就業形勢進行深入分析與討論對於解決就業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正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大學生作為體制內的重要群體其地位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在尋求工作崗位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大學生由原本的「天之驕子」身份轉變為了普通的求職者,脫離了學校與家庭的呵護使得其就業成了當下大學生最為頭痛的問題,其就業模式相較於普通群體來說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進步,國家由原本的統一分配崗位逐漸過渡到了自主擇業的基本形式,而大學生作為主要群體自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為了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大學生就業制度,並就當前的就業市場形勢配套了諸多的保障政策,為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做了鋪墊。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大學生就業的工程量巨大,涉及的內容較多,在求職過程中任何不確定因素的出現都會產生就業風險。再加上有關大學生就業的保障機制仍處於逐漸完善的狀態,出現一些缺陷幾乎是必然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戶籍制度還需要進一步改革
由於城鄉差別的二元戶籍管理體制在當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劣勢逐漸凸顯,即使在政府的努力下二者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但受到戶籍管理體制的限制我國人才的流動形勢依然以農村流動到城市、中西部到東部為主。在這種形勢下雖然人才下行流通順暢但上行流通情況卻並不樂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戶口的學生即使在工作後也因為較難落戶很難在城市紮根,而相對的城市戶口的大學生也不願意放棄戶口優勢到小城鎮工作,導致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無論是結婚、醫保還是子女上學都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另一方面,一旦大學生在城市中就業那麼其戶籍檔案包括與其對應的人事關係就已然固定,人才想要在這種形式下繼續流通必然要承擔更大的流通成本,社會的各種福利待遇可能也無法再繼續享有。
2. 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不健全
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仍然不夠平衡,覆蓋面過窄的條件下導致大學生在就業的貴哦成中受到人才流通範圍以及速率的限制增大了所謂「不公平」情況的發生風險。以地方社會保障制度差異為例,大學生一旦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就業其享受到的社會福利與發達地區必然會產生較大差距。再加上大學生就業對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導致這一部分的大學生的失業風險要高得多。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式大學生勞務市場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也在不斷地完善,勞務市場的成型使得大學生群體的人力資源配置較為簡單。但受到傳統的就業制度的限制,大學生就業市場主體並不明確,事業單位與政府單位代位招聘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
同時由於當下的就業市場魚龍混雜,過於混亂的情況下使得充斥在其中的中介機構數量非常多,中介機構不健全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求職意向。再加上不正規的招聘信息充斥其中,需要進行過濾才能提取到有用的信息,無形之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成本。雖然在政府與學校的共同聯合下建立了專門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專業機構的,但由於作用僅僅局限於就業推薦與單項服務提供的過程,無論是在市場信息傳遞還是在維護合法權益方面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1. 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明顯沒有考慮到人才培養層次與社會需求的關係
國家為了培養人才為各大高校給予了充分的方便,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資金,均大量的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環節中,目的即是為了培養出更多對社會具有創新價值的人才。但很多高校全然不顧本校軟硬體的實力定位,追求學校的升格過程,例如將學院升格為大學、大專升格為本科,為了達到這些目的甚至熱衷於擴大招生規模,不僅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由於缺少與之相匹配的師資力量,培養效果往往也是差強人意。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社會各界對於大學生質量也漸漸失去了信任,影響了社會崗位的招聘意願。
2. 當前各大高校中某些專業與社會就業需求並不匹配
高校專業限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工作能力,在選擇崗位時學生需要根據這些條件去確定其就業方向,這也是為什麼當前高校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去設置專業的原因。我國的高校目前存在著專業設置雷同與複製嚴重的問題,為了滿足更多的社會崗位需求高校新增專業一旦出現,學生的大量出現勢必會造成在同一崗位上競爭激烈的情況,導致在後續的就業過程中其就業困難;很多高校本身並不能夠滿足某些專業的培訓條件,但卻盲目設置專業性極強的專業。再加上各個高校之間相同專業無論是在教學計劃還是課程標準上雷同的現象較為嚴重,不僅導致高校專業特色不明,同時由於盲目設置專業使得培養出的大學生在工作能力以及知識結構方面與其他優秀高校之間的差異巨大。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基礎性學科的畢業生就業較為困難,甚至還影響到了應用性學科畢業生的未來就業。
1. 儘量消除大學生就業的制度障礙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產業結構轉變的關鍵時期,因此一些專門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制度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還沒能及時調整,影響了大學生的當前就業形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戶籍制度的改革
為了縮小城鄉戶口之間的大學生的就業差異,應該在保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礎上朝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的方向努力,並針對原有戶籍制度賦予的利益差異建立起完善的監督機制。這樣做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城鄉二元制戶籍制度,同時由於取消了落戶限制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尤其是大學生們在就業時享受的戶籍政策均相同,真正實現了人力資源的配置優化;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化戶籍管理實現了網絡上的戶籍遷移過程,對於大學生來說這一做法有效的降低了原本過高的就業成本。
(2)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期盼得到的重要權益,這也是大學生就業考慮的基本因素。政府方面首先要加大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並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給予對應的政策支持,提升一些經濟不那麼發達的地區對於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其次是通過完善戶籍制度、人事制度也將其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聯繫了起來,為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打下了基礎。
2. 在經濟的增長形勢下帶動就業
我們首先要明確經濟發展與崗位增加之間的聯繫,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勢必會使得產業的勞動崗位增加,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第三產業為了滿足其自身的及經濟發展需求勢必會提升勞動市場的容納量,這也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主要途徑;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應通過經濟發展的快速形式提高在職人員的減員速度,從而容納更多的大學生人力資源。我國的政府機構與事業單位現如今的在職員工工作素質以及受教育水平有著較大差異,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這些崗位更需要通過注入新鮮血液完成人才的補充與升級,從而滿足實際的經濟發展需要;經濟的發展同樣使得崗位進退機制逐漸被應用,只有保障人才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對立統一與適度配比的關係才能確定未來經濟的良好發展方向。
1. 應該提高高校的人才輸出質量
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大學生們在走出學校的那一刻起就應達到將所學的知識迅速轉化為應用力的就業目標,將知識內容與現有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才能滿足社會崗位對於大學生的質量要求。
我們不僅要在市場需求導向下的不斷優化高校專業設置,更要對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做出調整。大學生的適應性與適應範圍的提升已經成為未來專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應打破專業壁壘並設置更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學校的引導下找到自己的未來就業方向。高校的設置專業需要強化職業針對性,滿足更多的市場需求並找尋與專業對口的出色工作,才能讓學生快速走上崗位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嚴重限制了大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形成,因此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在傳統師生關係的基礎上推行自主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升其獨立思考能力,首先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2. 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技能水平
當下的知識經濟時代最看重的就是就業者的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雖然就業形勢發生了較大改變,但依舊需要依靠自身的實力去實現就業目標。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技能水平,一方面應該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的指導,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制定更為完善的職業生涯計劃。教師也應就大學生就業的方向以及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培養他們正確的擇業觀念從而讓個人發展實現最大化;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磨鍊一個人的意志,作為新時代的主導人,大學生群體如何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避免就業方向的迷失依然成了就業的主要問題。高校應該利用自身優勢重點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擇業觀念教育,從而讓學生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點,確定自己正確的擇業觀念。
1. 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
隨著大學生群體數量的不斷增長,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決定了當下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但由於實際情況是當下的勞動力市場缺乏穩定的價格機制,使得人才高消費的現象時有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人力資源高度浪費的一種形式。從這一點中我們就是可以看到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是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為了解決長久以來的就業矛盾,用人方其實並不是一定需要盲目降低招聘門檻,只是希望應在大學生招聘的時候應堅持任人唯賢以及優才優用的基本原則,將眼光放長遠並招攬一些儲備人才。還應該結合自身的發展前景拋棄唯學歷論為需要的專業人才量身打造招聘計劃,若是依然堅持用人標準不斷提升的唯論可能會無端增加招聘成本;同時,在人才引進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應採取一些措施將人才能夠長久留住,在提供必要的工資福利基礎上注重企業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形成對公司的歸屬與認同感。
2. 建立公平的競爭機制
不得不承認當下的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是通過其他途徑得到了心儀的工作,無論是崗位性別、戶籍還是其他因素,都極大地影響了當前人才招聘機制的公平性。因此用人單位應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態,堅持招聘過程的全透明,摒棄各種歧視廣納賢才,這樣才能抓住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充實自己的人才庫。人才儲備量是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強大的人才資源是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儼然已經成為企業當下的重要工作。
綜上所述,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會處於人才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的狀態,仍需要政府、用人單位、學校以及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完整的就業機制下產業結構會再次升級,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新一輪的人才需求,以建立人才供需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寶貴.創業: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J].中國科技論壇,2017(11):165-173.
[2]胡宇.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常態性與就業觀分析[J].環球市場,2019(19):171-172.
[3]張寶貴.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討: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匹配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解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5):64-70.
[4]童娟.基於層次分析法的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J].現代電子技術,2018,41(7):160-164.
[5]徐代珍.大學生精準就業服務體系探究[J].福建茶葉,2019,41(7):215.
[6]王剛.高校舞蹈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就業方向探索[J].北方音樂,2017,37(3):220.
[7]王曉偉,劉洋.後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2):41,47.
[8]孫曉錦,郭亞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J].科教文匯,2017(22):138-140.
[9]桂冉.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6):424,426.
[10]阮文斌,劉黎明.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問題淺析[J].現代交際,2019(20):18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