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文字原創,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謝絕抄襲,侵權必究,雖遠必誅!!)
上文咱們說到,馬連良搭到了和勝社班,風華正茂的馬連良遇到了八大名旦之一的朱琴心。在和勝社裡面馬連良的才華得到了充足的展示,這個時候的馬連良藝術在觀眾之間越來越有基礎。尤其是在天津的演出,朱琴心有一齣戲叫做《陰陽河》,在演出的時候不小心發生了意外,導致朱琴心面部受傷,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來讓馬連良頂坑。沒想到觀眾沒有因為換角而生氣,熱度不減,反而是十分的認可馬連良。正是因為這次演出,讓馬連良決定了自己挑班的決心。
在堅定了這個決心之後,馬連良辭去了和勝社的工作,於是進入了一段休養期間。在這個休養期間馬連良想想自己之前的經歷,從進入科班學藝到現在已經有20年的時間。這20年的時間馬連良可謂是受盡風霜苦楚。到一九二七年六月份馬連良開始挑班,他決定以自己的號召力單獨挑起一個戲班。馬連良的班名名叫「春福社」!
在春福社成立的時候,對於第一齣戲馬連良選的十分重要。於是馬連良決定演一出《定軍山》。因為這齣戲又叫《一戰成功》,馬連良決定以這齣戲為自己的打炮戲。一方面說為了取一個好的寓意,而另一方面呢這齣戲的演出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這齣戲的主演黃忠的上場方式不一樣,一般主演上演以左邊上場,這個就是咱們常說的上場門,但是《定軍山》的黃忠卻是以下場門上場。在古時候的科班有這麼一個老思想,一般上場門是白虎門,下場門是青龍門。白虎門是不吉利的意思,馬連良之所以選這齣戲也是為了討一個吉利!
在春福社的演出不僅僅有馬連良之前唱演的劇目,像《定軍山》、《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失空斬》等等,這個時候馬連良在藝術上開始展現自己的才華。他把目光投向一些零零碎碎的劇目,將這些零碎的劇目連綴在一起演出。這個時候馬連良最應該提到的劇目就是《武鄉侯》。這一出京劇《武鄉侯》是根據傳統老戲《戰北原》改編而成。這齣戲主要講述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這齣戲在情節上增加了二上出師表,祭奠昭烈帝,祁山對陣等情節。形成這樣一個完整的故事。後來在1958年的時候馬連良把這齣戲傳給了譚富英的弟子高寶賢。也成為了諸葛亮的一出代表劇目。
其次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改編的劇目《青梅煮酒論英雄》。這齣戲可以說是早期馬連良跟郝壽辰的代表劇目。這齣戲也叫《聞雷驚著》也是三國故事中比較經典的故事。這裡面必須要提到的一齣戲就是《渭水河》。在早的時候這齣《渭水河》僅僅是一出開鑼戲。什麼叫開鑼戲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贈品一樣。但是馬連良視角獨特,對於這齣戲融入到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對於這個主人公姬昌馬連良重新加工,給姬昌的出場增加了一段二黃三眼的唱腔,而且給姬昌的幾次出場設置了不同的行頭,而且馬連良跟郝壽辰合作這齣戲竟然有了一個質的突破。這就是名角的魅力,也就是名角的能耐!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馬連良在藝術上大膽的甩開了腳步,但是馬連良的創新是從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造。這個時候的創造更多的是整理加工,所以說馬連良的創新還是有根可尋,有據可依。並不是空穴來風!馬連良的創新成為了他藝術上前進的動力,馬連良這個時候挑班成為了馬連良藝術上大膽探索的步伐!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什麼要說的,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一起討論!
(這是我手打的1419個字,你都看到底了,點個讚再走也不虧~~ 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