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是與梅蘭芳齊名的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京劇大師,位居京劇「四大鬚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葬於北京香山腳下的萬花山。1992年9月,馬連良墓被北京市海澱區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連良,字溫如,1901年2月28日出生,原籍陝西扶風,生於北京。
受家庭的薰陶,連良從小熱愛京劇藝術,他8歲入北京梨園,26歲自己組班,成為「馬派」藝術創始人。
馬連良開創的馬派藝術影響深遠,是我國京劇裡程碑式的代表人物,上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盛行不衰。其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
20世紀,馬連良與餘叔巖、高慶奎、言菊朋並稱前「四大鬚生」;後三人去世,他又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並稱後「四大鬚生」。
1933年 馬連良在天津與周信芳同臺演出,因他們技藝精湛,各具風採,被譽為「南麒北馬」。
1964年,60多歲的馬連良參演現代戲《杜鵑山》,引起轟動。
馬連良一生收徒很多,在其眾多弟子中,有一位唯一的地方戲演員——河南越調泰鬥申鳳梅,其代表作品《諸葛亮》《收姜維》《李天保弔孝》。
1956年,申鳳梅獲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演出一等獎,1992年獲第四屆白玉蘭獎榮譽獎。
1963年,申鳳梅來北京演出,在袁世海先生的引薦下,馬連良連續看了她的幾場演出,決定收她為徒。1963年4月1日,正式舉行了拜師儀式。
1995年7月20日,申鳳梅在河南周口病逝。2008年10月18日上午,申鳳梅及其丈夫李大勳的骨灰,被迎回周口項城,安放於望陵園公墓。
1966年12月16日,馬連良因主演《海瑞罷官》被迫害致死。
馬連良葬於北京海澱區香山腳下的萬花山,墓冢上蓋著黑色大理石,墓冢後立有一塊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面刻著「馬連良之墓」字樣。因為馬連良是回族,墓碑上方還刻有阿拉伯花體文字圖案。
馬連良故居位於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54號後院,1952年馬連良住進此院,直到去世。上世紀80年代,馬連良故居成了「京昆室」。
為了紀念馬連良先生,以表彰其舞臺藝術的貢獻,國家郵政局定於2009年11月28日發行《馬連良舞臺藝術》特種郵票1套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