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腸》
(宋)晏殊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文章裡,很重要的一塊,是寫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寫文章的一大特色及優勢(外國人文章裡寫景的地方不多)。無數張嘴說來說去,可是,到底如何寫景呢,還是來看個具體的例子吧。
再一句,寫景寫景,當然不是純純傻傻地寫景,而是有目的,這個目的,便是借景抒情。這,便關係到取捨選擇的問題了。晏殊的這首《訴衷腸》堪稱典範。晏殊寫詞雖多,但幾乎全是寫情寫人的,純寫景的,極少,這首純景詞,依然是他溫婉的風格。
起句「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點明了時間,重陽節,芙蓉和菊花開了,散發出芳香。這兩句裡,沒有人,也就是沒有人的心情在。它是純自然的。重陽節,所以花開了。「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這兩句,還是接著寫重陽的秋景,遠處村莊風景如畫,怎麼如畫呢,樹紅了,紅的樹裡,間有黃色,或許是樹葉或許是花,進一步說明渲染美景。這兩句裡,依然沒有人的心情在,你要牽強附會說有人的情在,也可以,人的心情好?因為看村莊如畫?還有紅有黃?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作者晏殊仍在描述自然的景色,老實地描述,純天然,沒有人工添加的。
便到了過片。「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這三句,人,來了;情,來了。
那時的晏殊,已經到了中晚年,從開封被貶到陳州做官,陳州也在河南省。秋天了,流水淡,這個「淡」字,不單指河或者溪的水流量小了,更重要的,是指水安靜了,不像春夏那麼喧譁了。那麼,想想吧,一個「淡」字,裡面實際包含了晏殊的心情,他被貶出京城,心情當然淡了。「碧天長」,天很長,北方的秋天,天很高遠,顯得也就長,這個「長」,不只有遠,還有空的意思,這裡,當然也暗含了晏殊的心情。「路茫茫」,這就更不用說了。路本身哪裡會茫茫、茫然,路當然有個方向,有個目的,有個指向,但是晏殊卻說它「茫茫」,仿佛看不到盡頭看不到方向,明明,就是他自己心裡茫茫。
最後三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人為因素更嚴重了!誰憑高?人,人還目斷。天空有雲,然而,人不選擇雲來寫,他選擇了鴻雁,因為鴻雁是自由的,有來處去處,這雁,有可能自京城開封來,也有可能象徵晏殊自身。是的,他選擇看見什麼,很重要,如同他前面過片三句,選擇看見流水、天、路,這三件東西,方可準確表達出他的心情,人根本不用出現,也能呼之欲出。
寫景,說白了就是選擇和用詞用語。此首詞上片,雖然沒有人工添加,但也不可少,一是鋪敘,二是與下片可虛實結合。
離離,女,寫小說及散文,喜好歷史及古詩詞,曾獲深圳青年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