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學作為負責中國高等教育的機構,一方面負責教書育人,培養高等教育人才;另一方面也擔負著科學研究的任務。高校最為科技研發的主陣地,每年都會培育出很多的技術發明。隨之就會產生技術轉讓費,那麼技術轉讓費如何分配呢?長久以來的做法就是學校和研發團隊雙方,按照一定比率進行分配。
2017年,山東理工大學轉讓了一項技術專利「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技術」。事情本身並不特殊,然而這項技術專利高達5.2億元的轉讓費,卻讓全國上下為之轟動。該項技術被稱為一項顛覆性的技術發明,會有效地減少現有發泡劑對環境的汙染。此外,畢玉遂教授作為該項技術的發明者,根據學校的相關規定,獲得了總金額的80%也就是4億元的報酬。
教授轉讓技術專利成為億萬富翁,巨額財富引來爭議!
畢玉遂作為專利技術的發明人,獲得4億元的巨額報酬,瞬間就變成了億萬富翁。以往教授獲得專利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數額這麼巨大還是全國首例。因此,畢教授瞬間就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對於教授是否應該獲利爭議很大。在很多人看來,大學老師本職工作就是教書、做科研,研究屬於本職工作,幹得出色學校可以獎勵,高達4億元的報酬在中國聞所未聞。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畢玉遂的貢獻就值4億。當時,此事引起了不少爭議。
對於畢教授的專利技術成色和利益分配,企業和學校都認為自己是賺了
這項專利的技術問題屬於專業領域,我們不過多討論。但是這項技術的成色則是不容置疑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認定為屬「顛覆性技術發明」,「解決了一個世界性難題」。因為這項專利不僅在技術上打破了世界壟斷,而且能解決發泡劑環境汙染問題,應用前景非常大。作為這項技術的購買者,補天新材料方面認為:他們之所以花5億買該技術,是因為該項技術是不可替代產品 ,經濟價值很高,甚至覺得學校賣虧了,企業方面賺了」。
對於技術轉讓收益分配問題,山東理工大學作為畢教授的工作單位,也是分配方案的制定方是怎麼看待這個事情的呢?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該校校領導也談到這個問題:「根據學校的相關規定,專利轉讓的80%歸科研團隊,所以分配依據是有據可循的。此外,校方一直認為是畢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而不是我們給了畢教授4億元。沒有畢教授數十年的努力,學校是不會有這筆巨額收益的。這也是對以畢教授為代表的科研人員的肯定和鼓勵,是畢教授辛勤工作應得的報酬,學校方面對此持認可態度的。」我們不得不為山東理工大學校方點個讚!
畢教授的成功得益於自己的不懈努力,知識創造財富得以最佳驗證。
畢玉遂是作為山東理工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有機合成化學以及化學反應新理論的研究。2003年已經年近50歲時投身於這個課題。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後,他認為技術理論基本上已經突破。隨後組建團隊,還將尚未畢業的兒子拉進團隊,在實驗室裡,夜以繼日地開始了做各種實驗,他幾乎每天都待在實驗室裡。
由於經費緊張,畢教授就四處籌集經費甚至自掏腰包。做實驗時要用到紙杯,5年裡他們自己買的紙杯就達16萬個。經過數十年的實驗,畢教授一頭黑髮全部變成白髮,終於成功研發出新型環保發泡劑。新型環保發泡劑應用前景廣泛,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非常大。畢教授的成功得益於自己的不懈努力,是知識創造財富的最佳寫照。
畢教授在得到這筆巨額財富後,覺得自己的生活並沒有多大變化。對於這筆巨款如何分配?畢教授也有自己的打算。這筆錢一方面用來還前期研發借的債務,另一方面實驗室還需要購置很多儀器,有了這筆錢,可以購買很多高端科研儀器。此外,畢教授還想把這筆錢用來開展慈善和公益事業,用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結語
畢玉遂教授憑藉轉讓技術專利,瞬間成為億萬富翁確實讓人豔羨不已,也引來不少的爭議!不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畢教授的成功除了學校方面的支持,更多得益於自己的不懈努力,知識創造財富也得以最佳驗證。你覺得呢?祝願中國科研工作創造出更多世界級技術!
不拘一隅,唯才是舉。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