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英漢語言中一些關於「動物」的隱喻

2021-02-08 Daily翻譯日記

     

     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存在著不少有關動物的諺語或俚語,背後則反映了在英漢兩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的觀察和體驗的異同。

    

     今天我想從動物諺語的角度,對比分析英漢中關於「動物」的諺語,談談中英兩種思維的異同之處。


        

       

            英:1. As busy as bee.   

                2. The bee works in the summer and eat honey all win ter.

            中:蜜蜂釀蜜,不為己食。


    從以上諺語可以看出,在中英文化中,人們對蜜蜂的喜愛,都認為蜜蜂是一種勤勞、忙碌的動物,同時將蜜蜂採蜜的行為和人的辛勤勞動的行為結合起來,實現了意義的轉換,達到了隱喻的目的。






             英:1. Every dog has his day.

                    2. Love me, love my dog.

             中:1. 狗眼看人低。

                    2.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狗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因此,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就出現了很多關於狗狗的諺語。

        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將狗狗視為生活中的好夥伴,故關於狗狗的諺語大多是褒義的

        而在漢語文化中,狗狗大部分情況下被看作一種卑微的動物,關於狗狗的諺語則大多含貶義。



             
             英:Better to sit up all night than go to bed with a 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龍是「殘忍、邪惡、犯罪「的象徵,其多以反派形象出現在國外的電影中,在陸谷孫老師編寫的《英漢大詞典》中,對「龍」的解釋為「Dragon is serpent",龍即指蛇,尤其是毒蛇或大蛇是一種妖魔化的怪物

      在中國文化中,龍被大家視為是吉祥、權威、力量的象徵,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由以上例子可見,同一動物形象在英漢兩種語言下有著不同的隱喻意義,承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

 

因此,小夥伴們在翻譯時應注意了解英漢兩種文化背景的異同,開拓自己的視野,可以閱讀相關的電影、書籍等,提升自己對中外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相信你們的翻譯技巧會更上一層樓。

相關焦點

  • 語言||盧衛中:英漢轉喻構詞理據對比研究
    , 揭示了轉喻構詞的方式和規律, 證明了轉喻是英漢構詞的重要方式, 指出了兩種語言之間存在的異同並分析了異同背後的原因。與隱喻一樣, 轉喻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 成為認知語言學領域另一個熱點話題。國內外, 學者們已就轉喻的理論及其應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轉喻的跨語言對比研究尚不多見。具體而言, 轉喻構詞屬於認知詞義學研究的範疇, 而英漢轉喻構詞對比則屬於對比認知詞義學研究的範疇。
  • 語言為媒介,媒介即隱喻,隱喻創造文化
    但是,他的警句還需要修正,因為這個表達方式會讓人們把信息和隱喻混淆起來。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它們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係幫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和著色,並且證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 英漢翻譯技巧 | 隱喻的翻譯
    隱喻的分類很多,但是涉及到翻譯時,我們將其分為一般隱喻和文化限定性隱喻。下面就分別探討一下這兩種隱喻對應的翻譯策略。1. 普遍隱喻普遍隱喻指不同文化中都有這一隱喻,喻體和寓意都相同或者類似,這種情況採用直譯即可。
  • 從動性、質性到物性: 對比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名物化語言現象
    本文基於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從語法和語義兩個方面討論使用中的名物化語言現象,通過從動詞、形容詞等轉換為名詞的語法過程,考察從動性、質性到物性的語義過程。此外,本文還比較了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名物化語言現象。通過比較發現,在英漢兩種語言裡,名物化語言現象在語法和語義上的特點和呈現方式有同有異。文章的最後討論了兩種語言中名物化語言現象的異同對漢語名物化語言現象英譯的啟示。
  • 心理學思想演進和理論構造中的隱喻
    例如,存在著哲學家關於隱喻的考察和探索,文學家關於隱喻的挖掘和解說,藝術家關於隱喻的描繪和明察,宗教家關於隱喻的把握和理解,文化學家關於隱喻的追蹤和透視,社會學家關於隱喻的透視和捕捉,政治學家關於隱喻的運用和引申,以及心理學家關於隱喻的揭示和論證,等等。  有研究專門探討了隱喻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研究是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闡述了文化的現象。
  • 于堅:拒絕隱喻就是一種語言與陳詞濫調的鬥爭
    或者說,從貼近當下,以及更深、更久遠的意義層面來看,語言究竟是什麼?與之相關的元喻,轉喻,隱喻又是什麼?以此文,于堅再次回應和解答。 再談「拒絕隱喻」——庚子答南馬之問于堅 | 文最近詩人南馬代一個詩人提問:您1995年的詩學主張說拒絕隱喻,可您的詩中還是有隱喻的痕跡。
  • 了解英漢成語的異同與翻譯
    漢語和英語中所包含的成語使用範圍都很廣,而且成語使用的頻率都相當高。無論人們是在使用語言進行口語表達,還是在書寫闡述中,都湧現出大量的成語。成語表達言簡意賅,並且能增強修辭效果。成語的正確應用,往往在人們的敘述或評論中起到幽默生動或者畫龍點睛的妙用效果。實際上,漢語成語和英語成語的表達具有一些相似性或共性。   第一,漢語和英語的成語都具有兩個基本特徵。
  • 《瘋狂動物城》中的種族歧視隱喻了什麼?你真的看懂了嗎?
    《瘋狂動物城》中的種族歧視隱喻了什麼?你真的看懂了嗎?   影片從帶點戲謔意味的話劇開始,進而引出肉食動物和素食動物的千年恩怨,而這份根深蒂固的恩怨,抑或說是觀念,貫穿了整個影片的始終。不論是包袱或者鋪墊,最後都能在影片中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且劇情跌宕,笑料十足,寓意深長,毫不誇張地說,縱然無法提前把這部影片鎖定為2016年度最佳,但它也絕可以在接下來一整年的電影市場中至少佔據top5以內的位置。
  • 從英漢翻譯的視角看英漢語言差別
    (續上篇) 二、英漢句法差別 通過以上兩個英漢例句的翻譯可以大致看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更主要地體現在句子結構或語法的不同。
  • 漢英翻譯技巧之隱喻的翻譯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關注一個漢譯英的技巧:隱喻的翻譯。作為一種修辭法,隱喻指的是在語言中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行為或特點。隱喻通常包含主體(比喻對象)、喻體(比喻用語)和喻義(主體和喻體間的相似之處)。隱喻的使用常常會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而如何精準翻譯隱喻的內涵則是英漢互譯中的難點。
  • 【乾貨】漢英翻譯技巧之隱喻的翻譯
    作為一種修辭法,隱喻指的是在語言中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行為或特點。隱喻通常包含主體(比喻對象)、喻體(比喻用語)和喻義(主體和喻體間的相似之處)。隱喻的使用常常會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而如何精準翻譯隱喻的內涵則是英漢互譯中的難點。
  • 英漢詞典中新詞的譯名
    又如VIDEO CD,港臺稱「影碟」,大陸廠家稱「視盤」,而口語中更多聽到的則是VCD。同一外來詞擁有三個漢語譯名的算不得稀奇,cellular telephone就有雅俗優劣但不相間的六個譯名:行動電話、無繩電話。大哥大、手機、攜帶式活動電話、蜂窩式電話。   譯名太多無疑會造成語言的混亂,但語言有其自身的規律——優勝劣汰。
  • 漢英翻譯技巧之隱喻的翻譯
    本周,我們要關注的是漢譯英的另一個技巧:隱喻的翻譯。作為一種修辭法,隱喻指的是在語言中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行為或特點。隱喻通常包含主體(比喻對象)、喻體(比喻用語)和喻義(主體和喻體間的相似之處)。隱喻的使用常常會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而如何精準翻譯隱喻的內涵則是英漢互譯中的難點。
  • 英漢顏色詞翻譯技巧
    在翻譯過程中,成功的譯文並非一次敲定,在思維中,在語言上總要經歷反覆推敲,才能定奪。自我把握的途徑首先是求意似,然後求形似,最後力求意似與形似的有機結合,到 達風格的相似。簡言之,即「得意不忘形」。一、英漢顏色詞翻譯之得「意」著名翻譯理論家貝克曾說過:「作為譯者,我們起碼要知道文段的基本意義( conventional meaning),否則根本不可能把源語言中的隱含意義弄清楚(calculability
  • 中國傳統戲曲的隱喻翻譯
    崑曲劇本的翻譯雖然起步較早,但由於其語言的韻律嚴格、典故繁多、修辭手法運用頻繁等原因,全譯本並不多見。在這些譯本中,西方翻譯家和中國翻譯家的作品風格迥異,特別是在對原文一些修辭手法的翻譯處理上差別很大。許淵衝與許明合譯的Dream in Peony Pavilion是《牡丹亭》的第四個英文譯本,其翻譯手法細膩,譯文極大程度上呈現了「音美、形美、意美」的結合。
  • 從英漢翻譯的視角看英漢語言差別(續)
    (續上篇)二、 英漢句法差別通過以上兩個英漢例句的翻譯可以大致看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更主要地體現在句子結構或語法的不同。另一方面,從語言的類型來看,英語是主謂語突顯的語言,主語既是話題,謂語既是陳述或說明,而且語言形式和意義表達是一致的,既謂語既承擔形式表現功能又承載意義傳遞作用,因而謂語就成為句子的主幹與核心。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霍金說最讓他感動的是宇宙中「遙遠的相似性」,而隱喻和轉喻正是這種遙遠相似性的承載者,不僅讓我們用有限的語言表達無限的宇宙成為可能,並且使更多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範式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
  • 胡曉豔 周 兢 金立賢 ∣ 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及傾向的隱喻認知研究
    從隱喻分析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穩定性較好,可信性較強,滿足項目研究要求。(一)早期兒童英語學習態度  243名早期兒童訪談中收集關於英語學習態度的隱喻結構「學英語像____,因為____。」共計850條,有效隱喻736條,有效率為86.6%。
  • 德希達|哲學文本中的隱喻——《白色神話》的注釋(四)
    第二節則涉及黑格爾、孔狄亞克等人的討論,關涉隱喻的運作與思想的關係;第三節則討論專名如何變得多義,以及哲學對一詞一義的追求與隱喻的對立;第四節則討論到了哲學和科學知識的構擬中的具體隱喻(包括類比),在此,德希達把黑格爾關於「揚棄」的辯證法理論引入其中。
  • 學術觀點 | 李珩: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和隱喻意向的認知研究
    恰當地理解和使用隱喻是判斷二語者第二語言流利程度的指標。Danesi(1995)將目標語概念系統中的解碼和使用能力定義為概念隱喻能力,並提出了「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認為提升隱喻能力是解決二語者在目標語使用中「概念流利」缺失問題的關鍵(Danesi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