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
二、 英漢句法差別
通過以上兩個英漢例句的翻譯可以大致看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更主要地體現在句子結構或語法的不同。就此,可以列出幾個相關的差別:
1. 英語多用連接詞,漢語少用連接詞
.......
(以上為上篇內容)
2. 英語以謂語為主幹,漢語以表述為核心
英語的句子得以成立的最重要的標誌是謂語,謂語是主幹,其它成分都圍繞謂語排列展開。如果沒有謂語,句子就失去了主幹,就不能傳遞有意義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謂語是由動詞來承當的,而且有明顯的形式和變化,如,時態、語態、情態和人稱等。
英語的句子之所以突顯謂語,一方面原因在於,如前文所述,英語屬於形合語言,句子的主要特徵就是通過形式化的、並且富於變化的語言來連接成分構成句子,其中最明顯的形式及其變化就體現在謂語,而謂語動詞的形式變化就是這一典型特徵的突出體現。
另一方面,從語言的類型來看,英語是主謂語突顯的語言,主語既是話題,謂語既是陳述或說明,而且語言形式和意義表達是一致的,既謂語既承擔形式表現功能又承載意義傳遞作用,因而謂語就成為句子的主幹與核心。
以前文的英語例句為例,在…, the academic and security communities held important discussions ….中,held是謂語,其詞性是動詞,詞形是過去式。這個具有明顯的動詞屬性和時態變化的謂語是主句的謂語,是整個句子的主幹,是對主語的動作或狀態進行陳述或說明的,是語義表達的核心,其它成分,短語或從句,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都受這個謂語動詞的制約,都是從屬的。至於從句中的謂語則是在從屬的層次處於主幹的位置,其功能在從句中是同樣的。
再以前文的英譯漢句子為例,「進行」和「確保」是兩個動詞,但是否作謂語不在於它們的形式,而且也無形式可言,而在於語義判斷和邏輯分析。而且這個句子的翻譯顯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語原句結構的限制,否則可以有其它的、或許更好的譯法。
相對於英語句子中謂語的主幹形式和功能,漢語句子的核心在於信息傳遞和意義表達,即表述功能。漢語的詞彙沒有形態變化,句法除了「著、了、過、被、由」等助詞或介詞可以幫助動詞表示時態或語態等,沒有動詞或其它詞性可以呈現作為謂語標誌的形式。因此,一般說來,漢語句子的謂語是不可能從形式上簡單地加以確定的,只能通過上下文,前後的詞語來確定。同時在很多情況下,漢語句子中的謂語並不都是由動詞來承當的,例如,「他在外面。」這句話就沒有動詞,就是說,漢語的謂語並非必須使用動詞,或呈現出動詞形式。
究其原因,如前文所述,漢語是意合語言,句子成分的連接不是依賴顯性的能夠在形式上進行相互制約的語言手段。同時,句子的信息傳遞或意義表達也不是依賴詞彙或句法上的形式及其變化來確定的,而是通過語義判斷和邏輯分析加以確定的。
另一方面,從語言類型來看,漢語屬於主述位突顯的語言,即,話語的出發點,或者說,最初提到的信息通常處於句子的開端,是主位,隨後的成分即對主位包含的信息進行陳述或說明,是述位,主述位結合就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並表達完整的意義。在英語中,主述位結構通常和主謂語結構是同一的,即,主語通常是主位,謂語及其從屬成分是述位。但在漢語中,因其意合特徵,主述位和主謂語在結構上,很多情況下,不是同一的。以下面這句話為例,「你知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我不知道」,按照傳統語法看似是主謂語的成分,按照主述位來分析的話,就會有不止一種的理解了。
此外,與主述位的相近的說法是話題+表述結構,即,首先提到的信息是話題,通常是已知信息,處於句首,其後展開的部分都是對於話題的陳述或說明,即表述,應該是未知信息,是信息傳遞或意義表達的焦點,是核心,因為顯而易見,一個句子的焦點在於如何對所提到的話題進行表述,如果只有話題而沒有表述則不能構成完整的句子,也不能完整表示意義。因此,漢語句子的要點不在於作為謂語的形式及其變化,而在於如何突顯構成句子的核心的表述部分,即,如何對話題進行陳述或說明,進而形成語義判斷或邏輯分析,完成信息傳遞和意義表達。以前文的漢語例句為例,在這個例句中沒有任何一個詞語具有明顯的謂語特徵,如果要確定謂語的話,只能根據上下文來進行。
另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或根據不同的人的理解,對於謂語成分的劃分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全球經濟…走出…陰影,美國政府升級…摩擦、提高…水平,相關國家…採取…措施」 可以看作是並列的主語或主位或話題,「導致…,阻礙…,殃及…,使…」可以看作是並列謂語或述位或表述,但也可以有其它的理解和劃分,這是從漢語的句子成分分析或語義判斷來看的。而如果從英語的句子結構來看,又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點可以從前文英語翻譯中看得很清楚。例如,漢語例句中的並列主語/主位/話題在譯成英語後,第一個主語/主位/話題譯成了介詞短語with the shadow …表示伴隨,處於從屬位置,第二個主語/主位/話題譯成了主句的主謂結構the US government has escalated…,成為全句的主幹,第三個主語/主位/話題譯成了現在分詞短語provoking…表示結果,而漢語中的前三個並列謂語/述位/表述則譯成了定語從句的謂語,第四個並列謂語/述位/表述「使…」譯成了現在分詞短語plunging….表示結果。
綜上所述,英語句子的特徵之一是突顯主謂結構,以謂語為主幹,通常體現為謂語動詞的各種形式,如,時態、語態和情態等,對其它成分具有制約作用,缺少謂語就構不成句子,句子的意義表達主要是謂語及其形式和變化。而漢語句子的特徵之一主述位或話題表述結構,即突出意會作用,以意義表述為核心,即句子成分的連接不依賴詞語和句法的形式及其變化,而是通過語義判斷和邏輯分析來確定各成分間的關係及其意義。那麼,就漢語而言,可以利用謂語進行表述,還可以利用述位進行表述,即對主語或主位或話題進行陳述或說明,可以把最重要的信息或意義清晰地表達出來。英漢語的這種明顯的差別可以從英漢互譯中得到更明確的體現,前文所給的例句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而多做英漢互譯練習,多從翻譯的角度了解掌握英漢語的差別對於英語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