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給他們貼上了一些好的壞的「標籤」,孩子們很可能會中途躺在某個安逸地方來逃避責任。
(諸如,「你真聰明,你是個乖孩子,你就是個蠢蛋……」這種下定義一般的口頭禪太多了,孩子就會從小在「非黑即白」的自我世界裡接受你對他的評判,於是要麼想要得到更多肯定的去討好你,要麼為了逃避責罰,總之,「撒謊」成了必選項。)
年幼的孩子可能會想瞎編出一個「被哥哥欺負」的詳盡故事,年紀大點兒的孩子可能會在做功課時極力撒謊……總之,孩子撒謊,是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遇到的棘手問題,而真正從孩子心理上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撒謊?父母此時該如何正確應對,才能避免孩子成為一個謊話連篇、沒有誠實的人?」是為人父母重要的課題之一。
兒童思維研究所(Child Mind Institute)的臨床心理學家馬修·羅斯(Matthew Rouse)博士報告說,有時撒謊是「突然而激烈」的。他說:「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新事物,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很真實的,然後突然間它們在撒很多謊。」 當然,這與父母有關。但是,如果跟孩子相處比較親密「看護人」一定要能夠理解為什麼孩子撒謊?並準備好巧妙應對這個問題,那麼事實也會水落石出,從根本上改善孩子撒謊的毛病。
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撒謊是「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避免後果或擺脫他們不想做的事情」。這些是非常常見的動機,但是也還有一些不太明顯的原因,為什麼孩子們可能不會說出真相或至少不會說出整個真相?
Rouse博士說,兒童撒謊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發現了自己有了這個」新穎的想法」,並且像對待大多數行為一樣「嘗試了這一想法,以了解到底會發生些什麼」。博士說:「孩子的心態會具備一種懷疑的態度,『如果我對這種情況撒謊了怎麼辦?』」 「如果撒謊,結果它將為我做到什麼?是什麼讓我失望,以至於讓我不得不撒個謊來測試一下能不能得逞?它能給我帶來什麼?'」
缺乏自信的孩子可能會講出很誇大的謊言,以使自己看起來更令人印象深刻,很厲害很特殊或者有才華,以此來增強自尊心,並使自己在他人眼中看起來」還真不錯「。
Rouse博士指出,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兒童可能會撒謊以緩解症狀。或者他們認為這樣可能會儘量減少問題,說「不,不,我昨晚睡得很好」之類的話,因為他們不想讓身邊的人擔心。當然,這樣的孩子大多很善良。同時,也從小處在高壓的環境居多。如果有這些類型的孩子,家長多數要適當調整教育方式了。
卡洛爾·布雷迪(Carol Brady)博士是ADDitude雜誌的臨床心理學家和定期專欄作家,曾與許多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一起工作,他說孩子們撒謊也可能出於衝動。他說:「衝動型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標誌之一是在思考之前就進行交談,所以很多時候你都會遇到這個說謊的問題。」
布雷迪博士補充說,有時候孩子們「真的可以相信自己已經做了一些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雖然沒真的做過這件事,「但是他自己都能把自己說哭了,一開始的振振有詞最後變成了自己也信以為真」),並說出聽起來像是在說謊。最經典的就是裝哭,原本假哭,裝著裝著就入戲了,真的眼淚掉下來。「有時候他們真的會忘記。比如:「我以為我做了作業。我真的以為我做到了」。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孩子們其實需要家長的幫助,通過幫助他們「使用清單」,「時間限制」等方式來補充孩子們的記憶和節奏。
為了使事情不要變得更加棘手,在某些情況下,父母可能實際上「在鼓勵孩子講白話,善意的謊言」,以免說話對象因你說出實情而衝擊力太大,感到不適。在這種情況下,善意謊言以及何時使用它屬於社交技能的保護範圍。
Rouse博士和Brady博士都說,首先要考慮謊言的屬性(善意的還是惡劣的?)。Rouse博士說:「當我進行評估時,在我們的表格中會有一些問題設置,父母可以檢查孩子是否說謊。」 一般,按照謊言的級別進行區分其嚴重性。
比如,孩子為了尋求關注而故意撒的謊,通常來講,最好不要理會。與其苛刻地批評,「你這是謊言。我早就知道這並沒有發生在您身上」心理專家建議採取一種更溫和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中,父母不的不理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不會壞的後果,同時,孩子們會發現,這樣的謊言並不會引來父母的關注。而後會放棄這類謊言。
如果撒謊是來自孩子的自卑,也同樣處理——不用刻意理會。「比如,孩子本來很少運動,你明知道今天沒有體育課,單如果孩子說,'我今天在足球比賽中打進10個球,我們隊的人都把我舉高高,那感覺太神奇了',一開始爸媽可能會認為那是不對的,不能撒謊。但請千萬忍住,也不必刻意的附和他,陪著他說謊以為這樣是呵護他的自尊心。
對於這些低級的謊言,父母或許早已識破,但這些謊言並沒有真正傷害到任何人。當然,撒謊本身也不是良好的行為,採取忽略謊言本身,引導孩子了解你所知道的更事實情況以及相應的後果,才是可行的方法。
如果忽略和不理會的辦法行不通,父母可以通過溫和的訓斥使謊言本身更加透明。比如孩子在誇誇其談時,父母輕輕地說:「嘿,你講的聽起來像是一個太高大上的故事,為什麼不再次嘗試告訴爸爸媽媽當時真正發生了什麼呢?這樣我們更感興趣呢!」 這就溫和地指出行為不妥並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客觀闡述事實。
如果事情更嚴重,例如孩子家庭作業沒完成,為了早點去玩也說謊自己完成了,父母這時可以考慮用「撒謊產生的後果」來讓孩子承擔。孩子們應該也清楚,這種謊言會產生一定的反響,所以這並非偶然。
根據嚴重性,必須激發孩子妥善處理可能的後果,可能的解決方法。如果孩子打了另一個孩子,並對此說謊。在這種情況下,教會孩子寫道歉信給其他孩子,增強犯錯後的儀式感很重要。當然,這些謊言的發生,父母應該從小陪伴中及早發現,並妥善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妥善處理。若漠視孩子小時候的謊言,長大後未必有機會能幫助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並改正。
假設一位老師告訴父母他們的孩子已經很久沒有做家庭作業了。而你在家卻被孩子每天說:「我已經完成了」給矇混過關了。這時你可能會想發怒。但是請給孩子一個講真話的機會。如果在對質的時候,她起初並沒有想要承認,繼續撒謊或者沉默不語,父母可以說:「我現在臨時要走開一下,給你10分鐘,然後我再回來問你。如果你改變主意並想給我一個不同的答案,儘可能的還原事實並說出你心中的想法,你將不會遇到麻煩。」
這樣,孩子當下「因為害怕後果懲罰」或「不想讓父母失望」而草草給出了現成的答案,就還會在心中保留,而嘗試著跟你分享真正的想法。當然,這種方法不適用於「長期說謊成精」的孩子。
父母可以說:「我要問你一個問題,也許你會告訴我一些我不想聽的東西。但是請記住,你的行為並非符合你現在的年齡。我愛你所以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人都會犯錯的。因此,我希望你考慮好,給我一個誠實的答案。」給孩子們一個思考的機會,可能會讓他們說實話。
如果父母知道真實的情況,就應該直接討論這個問題。比如可以說:「我知道你沒有做家庭作業。讓我們談談為什麼這個做法是錯誤的。」而不是聽之任之,以為只是小錯而已,孩子這麼小,撒謊起來也挺可愛的。
布雷迪博士認為,把孩子稱為騙子是一個大錯誤。它造成的傷害比處理他最初說謊的問題要大得多。此時孩子會認為,「媽媽反正不會相信我的。」這使他對自己感到難過,並有可能破罐子破摔持續撒謊。
孩子撒謊是所有家長都會面對的成長問題,您是怎麼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