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不然我打死你!」
「老老實實交代真相就饒了你,撒謊就得挨打!」
關於孩子撒謊,父母叫苦不迭。尤其是做了壞事,更是謊話連篇,滿嘴跑火車。這時候,家長盤問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上面兩句話。
只可惜,打罵和威脅都不管用;就算偶爾管用了,下次孩子依然撒謊,家裡無數次上演一樣的「馴娃」場面。
撒謊是一種習慣,受固定的思維模式影響;謊言是一層花外衣,使自己「面相」不那麼難看;掩蓋真相,可以省去眼前的麻煩。
不過父母可不想這樣,謊言給育兒過程帶來麻煩,愛撒謊的孩子免不了要吃大虧。孩子誠實、主動交代真相併改正錯誤,才是家長的希望。
如何教授這些,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吸收?繪本《媽媽,對不起》可以兼顧,既告訴父母怎麼做,又教育孩子於無形之中。
故事的主人公是「亞瑟」和「真相」,繪本講述了彼此從陌生到朋友的經歷。期間,亞瑟編造了很多謊言,無視「真相」的感受:扭曲、誇大、掩蓋、偽裝、隱藏……亞瑟一廂情願,無禮地對待「真相」。
直到媽媽叫他……緊急關頭,沒有擺脫的「真相」和亞瑟四目相對。這也是亞瑟第一次正眼看它,平等與之進行眼神交流。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李伯曼發現,當大腦回憶真實存在的事情時,眼睛會先向上、再向左轉動。而如果去虛構一個畫面,即說謊話時,眼球的運動恰恰相反,會先向上、再向右轉動。
人的眼睛是不會撒謊的,亞瑟跟「真相」四目相對的那一刻,正是眼睛在左邊,暗示回憶真實。同時,推動情節發展,為下文亞瑟和「真相」做朋友埋下伏筆。
「是我幹的!對不起,媽媽,我錯了。」這句話說出口,連亞瑟自己都倍感驚訝。此外,照應題目,起到很好的點題作用。
這句話讓亞瑟嘗到了甜頭,媽媽很高興,自己也沒遇到麻煩或懲罰,亞瑟和「真相」成了最好的朋友。
《媽媽,我錯了》是國際繪本大師蒂姆·霍普古德的作品,本書插圖出自大衛·塔茲曼之手,大衛也是暢銷兒童小說《阿甘先生》系列的插圖作者。
《媽媽,我錯了》裡插畫生動形象,指代清楚,色彩對比鮮明。初次翻閱,即便不看漢字,也不難了解故事情節。對於孩子來說,我只講了一遍,然後他就可以自己看著圖畫講出來。
關於生動的畫面、指代清楚的色彩運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有三處:
凝練的文字、生動的畫面,均是為了服務於主題思想。好讓父母閱讀後,明白孩子犯錯後對真相的態度,以及撒謊後的心理。同時,寓教於樂,作者把「真相」擬人化,讓孩子捧腹大笑後學會誠實。
孩子和「真相」從陌生到朋友,符合我們交友的常規流程:
1、形同陌路
繪本開篇,亞瑟和「真相」各佔一頁,寓意兩人處於不同世界,沒有交集。
到了第三頁,兩人距離很近,但卻是背靠背,寓意彼此陌生的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
不經歷一些事,孩子就不知道什麼叫「真相」,也不會體驗到撒謊和誠實的兩種心境。
2、初次交涉
一次意外事故,亞瑟認識了「真相」。可是,初次交友,經驗尚淺,他不太會跟「真相」相處。
在不同朋友的質問下,亞瑟採用不同方式無禮對待「真相」,試圖把真實存在的事情替換掉,以另一種虛構的、不關自己的事的方式呈現出來。
然而,交涉「兩敗俱傷」:結局不是亞瑟想聽的,「真相」也不配合隱藏起來。亞瑟的願望是,讓媽媽開心!
3、開誠布公
亞瑟和「真相」不打不相識,兩人在矛盾中進一步認識對方。尤其是亞瑟,面對朋友的眼神,他看到了友誼,決定不欺負人家了,彼此坦誠相待才是!
「是我幹的!對不起,媽媽,我錯了。」亞瑟勇敢地交代真相,並坦誠地承認錯誤。媽媽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他,亞瑟品嘗到誠實的快樂。
一句謊言,需要用一百句謊言來解釋;而一個真相,則會收穫另一個「真相」朋友,它如一面明鏡,讓你自省其身,日漸優秀。
4、肝膽相照
亞瑟和「真相」開心地靠在一起,亞瑟的心情像是過山車,從提心弔膽到輕鬆愉快。這一切,要歸功於這位「真相」朋友,讓亞瑟有機會從對方的眼神裡看到自己的無知。
亞瑟改正錯誤,從此不再騎哥哥的大自行車,也不在媽媽小轎車附近玩耍。真正的朋友可以成長彼此,亞瑟和「真相」從此肝膽相照、坦誠相待。
亞瑟偷騎哥哥的大自行車,不小心摔倒,刮傷了媽媽的汽車,也摔壞了自行車。面對不同朋友的質問,亞瑟撒了3次謊,朋友也給出不同的反饋。
諾亞說「你媽媽一定會氣壞的」,露娜說「你媽媽一定會很不高興的」,這兩句話不是亞瑟想聽到的。
亞瑟想了更巧妙的辦法:把真相掩蓋起來……偽裝起來……隱藏起來……可真相才不樂意呢。品嘗到撒謊的滋味不好,亞瑟轉向誠實。
小弗蘭琪的一句「你媽媽聽了,一定會很開心的」點醒誤入歧途的亞瑟,然後無意識地向媽媽交代了真相。
亞瑟起初不了解真相,遇到麻煩後,第一反應也是掩蓋真相。即便在媽媽叫他的那一刻,依舊在猶豫「誠實」還是「撒謊」。
亞瑟在編造謊言時,已經埋下「習慣」的種子,如果收穫甚豐,孩子就會養成撒謊的習慣,今後遇到類似情況,自動啟用一套固定思維模式。
亞瑟的媽媽看到「作案現場」,沒有立馬「原地爆炸」,而是引導式詢問:「你有什麼事要對我說嗎?」可見,亞瑟沒有成為謊話連篇的孩子,還要歸功於他有一位合格的媽媽。
試想一下,如果媽媽「原地爆炸」,謾罵和懲罰接踵而至,亞瑟又會變成怎樣的孩子?因此,想讓孩子誠實,需要家長這樣做。
以下兩種方式不可取:
①「你幹了什麼好事?最好老實交代!」
家長已經猜到真相了,卻還要逼迫孩子自己交代。過於重視誠實的儀式感,而沒有解決中間的障礙。
②「不讓幹嘛你偏幹嘛,車子刮傷了吧?看我不打死你!」
容不得孩子半句解釋,上來就是打罵和懲罰。急於施展家長的權威,沒有給孩子誠實的機會。
引導式詢問,孩子有機會體驗真實感受,並能感受到對方的信任,自然不忍心讓家長失望。
被刮傷的車子和誠實的孩子,孰重孰輕?東西壞了可以修,孩子的習慣壞了,往後的行為就歪了,今後免不了吃大虧。
所以,父母要從輕發落,給孩子的誠實表現記上一功。
同樣事情,有的父母做的就不夠好。他們也是饒了孩子,但卻嘮叨個不停:「這次你敢於承認錯誤,我就不生氣了,但下次記得不要再騎哥哥的大自行車了,也不要……」
還有人會在孩子下次犯錯後,新帳、舊帳一塊算。孩子能戰勝謊言,選擇誠實,能不「吃一塹長一智」嗎?事情過去了,家長別再過度強調「該怎麼做」,更不要秋後算帳。
因此,我們不能單看孩子撒多少謊就會誠實,而是應該關注孩子撒謊的後的心理活動,以及給予合理的溝通方式。
合格的媽媽讀完繪本後,都了解到孩子撒謊的心理活動,並會運用於實際的育兒過程。但孩子翻閱後,收穫更多。
我給孩子講到3個謊言時,他捧腹大笑,覺得亞瑟是吹牛大王,還說:「這謊言連我都騙不了,媽媽才不信呢!」
孩子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識破別人愚蠢至極的謊言,從而無形中建立自己的正確認知,繪本的教育效果躍然紙上。
《媽媽,我錯了》是一本有趣的關於說謊的書,值得親子共讀。希望您們讀完後,收穫多多,成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