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發生了一件事,讓我醍醐灌頂。
我原本在房間裡看書,女兒突然跑過來跟我說:「媽媽,媽媽,小寶把牛奶杯打碎了。」
小寶也跟著上來對我說:「媽媽,媽媽,我把牛奶被打碎了。」
我一聽火氣就上來,又看了看「案發現場」:玻璃渣子滿地都是,剛買的牛奶杯成了碎片。我當場就對小寶說:「媽媽很生氣,今天晚上不理你了。你不要跟媽媽睡覺,去跟奶奶睡吧。」小寶一聽哇哇的哭起來,躲到奶奶的懷裡:「媽媽不理我了,媽媽不原諒我。」
收拾完滿地殘渣,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一直沒有理會小寶的道歉。
小寶自己悄的悄門跑回我房間,爬到床上,躺到我的身邊說:「媽媽,以後我再也不說真話了」。
這句話讓我頓時驚醒,我到底做了些什麼呀?
對一個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孩子,我卻用「三不政策」去對待:不原諒,不理會,不陪伴。
難怪一個好好的孩子,以後再也不願意說真話了。
對不起,這一切,都是媽媽的過錯。
小寶說完這句話之後,我想到了我的女兒,也就是小寶的姐姐。
她就是一個不願意說真話的孩子。
家裡的魚缸總是莫名其妙的發生「布景倒塌」和「金魚失蹤」事件,每次兩個孩子被詢問的時候,他們都不承認是自己做得,將對方指認成「兇手」。
後來被奶奶親眼看到,「真兇」就是我女兒。
我非常生氣,不斷質問她:「為什麼你說假話?為什麼你總是騙人?」
可那時的我忘記了她小的時候,也是一個勇於承認自己錯誤的孩子。
只是每一次承認了錯誤之後,我依舊用最可惡的方式去對待他,久而久之她便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了。
知乎上也有人提問: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
其中獲得高贊的一個回答是:當你犯了錯,父母希望你誠實。然而,在你誠實之後,換來的不是對誠實的嘉獎,而依舊是責備和打罵的時候。
是啊,既然說真話和說假話都是同樣的結果,為什麼還要選擇說真話呢?
每一個孩子都很聰明,他會評估,說真話和說假話,將會面臨怎樣的結果。
對於我女兒來說,她發現說了假話媽媽不會懲罰他,但說了真話反而會遭受懲罰。
漸漸的,她就把真話埋在了心裡,變成了一個不說真話的孩子。
很多家長在不喜歡孩子說假話,一說假話就給孩子貼上標籤,說他是「大話鬼」、「撒謊精」,那麼現在請家長自己捫心自問一下:你難道沒有說過謊嗎?
其實,說謊是人的本能,是保護自己的一個手段。
對於孩子來說,說謊能夠避免懲罰,得到關愛;
對於成人來說,說謊也是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或者為了避免誤會,或者為了更多利益。
不過本質上看來,兒童和成人說謊都一樣,那就是趨利避害。
多倫多大學曾經對2-4歲的孩子進行過一個說謊小測試。
他們將一張卡片反扣在桌子上,讓孩子猜測卡片上的數字,如果猜對了就能夠得到獎勵。
規則告知完畢後,工作人員會以各種理由離開現場,然後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結果,有90%都偷偷地看了桌子上的卡片。
工作人員回來之後,詢問孩子們是否偷看了卡片上的數字,結果:
2歲的孩子中,有30%撒謊了;
3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達到了50%;
4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超過了80%。
由此可見,孩子撒謊非常普遍。
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偏向於不說謊話;隨著年齡的增長,說謊的機率也會越來越大。
所以自查一下我們自己,應該是「說謊」的骨灰級元老了。
不過說謊真的沒用嗎?想一想我們自己為什麼說謊:為了工作更為順利,為了情感不會破滅,為了父母不要擔心……
我們想到的理由五花八門,但最終其實還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
孩子們,也是在說謊的這個過程中,慢慢掌握這個能力。
不要小看說謊,因為多倫多大學的Kang Lee教授說,想要說謊必須掌握兩個技能:
第一:讀心能力,也就是觀察撒謊對象(如家長和老師)的反應,從而判斷事情的輕重;
第二,控制能力,也就是他們自己的表情和動作,是他們的對手不至於懷疑他們。
除此之外,我認為他們還需要具備邏輯能力,在謊言被拆穿的時候,用合適的方式去進行圓謊。
所以,能把「謊」撒好的孩子也不容易。
希望上一段的言論沒有讓你們誤解,我說孩子說謊需要很強的能力,並不是鼓勵孩子說謊。
否則,孩子很可能變成一個處處撒謊,而不被人信任的人。
那家長面對孩子的謊言,應該怎麼做呢?
先說一個基本原則:不要盲目斥責,學會因勢利導。
第一,第一時間包容與接納。
很多家長對待說謊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斥責與打罵,這會讓孩子加深恐懼,以後撒的謊會越來越大。
如果父母能夠包容孩子說謊的事實,不能能夠消除孩子的恐懼,而且能夠與孩子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繫,更好的關心和引導他,那麼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值得信賴的,於是未來也會更加勇敢地承認錯誤。
第二,讓自己成為孩子最能信賴的人。
前文說過,說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畢竟階段,而且人活於世,便免不了會對一些人說謊。那麼家長一定要對孩子說明:誰是最可以信賴的。
父母是孩子最能夠信賴的人,發生的很多事情,雖然他們不想對外人講,但是可以講給父母聽。
女作家林奕含之死給很多人敲響了警鐘:為什麼她懷揣著秘密自殺,也不尋求父母的幫助?
她試探著說過,但是發現母親沒有給她支持和回應,於是便一個人獨自忍受著這段痛苦的經歷。
如果她的母親再給予她多一點愛,那麼她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揭露老師的罪行,也不至於年紀輕輕便隕落世間。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一個孩子在撒謊的時候,都是在呼喚愛。
逃避懲罰,和尋求獎勵,說到底都是在呼喚關注,呼喚愛。
當我們用愛灌滿這個孩子的時候,我想謊言將會離他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