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我們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一名不滿21歲的研一學生,
頒發了一萬元正能量特別獎,
只因在過去一年裡,
他默默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邊上,
開了一間「共享廚房」,
讓上千病友在此揭開一日三餐。
詳情:
被鄰居老太太堵門口罵,21歲大學生仍堅持做這件事!看完淚奔……
萬元正能量獎金
他想全部用於共享廚房運轉上
▼
這位獲獎學生,名叫王睿,出生於1998年,來自廣州一個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的教師家庭。然而,在王睿5歲那年,父親的一場車禍,卻差點毀了這個家:父親受傷癱瘓,家庭負債纍纍,母親一度想要離家出走……
在父親經歷了17次大小手術、癱瘓的12年時間裡,王睿幾次要求輟學掙錢養家。可出身書香門第的父母堅決不讓孩子放棄,日子再苦也要讓一雙兒女讀書。
2015年,王睿來武漢上大學,媽媽只給了家裡僅有的900元,從此他自己掙飯錢,掙錢買手機,買畫紙和筆。從第二個月起就再也沒有接過媽媽的錢,只希望不再給媽媽增加負擔。
儘管這次「天天正能量」獎金是獎勵給王睿個人的,但他表示,將悉數用於共享廚房的運轉上。
他計劃將這筆獎金分為兩部分:
病友陳會金夫婦自去年年底開始,義務幫忙打理共享廚房,王睿希望能拿出一部分獎金,作為對夫妻倆的勞動報酬;
8月底,王睿即將支付共享廚房下個季度的房租,剩餘錢款將作為房租使用。
連日來,
王睿苦苦支撐的「共享廚房」的故事,
經天天正能量和武漢晚報聯合獎勵後,
引發了全國媒體的持續關注。
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網、中國新聞網
等紛紛轉載,上千網友留言評論。
許多網友為他點讚:
「大學生獨立做公益,不簡單!」
▼
卓子:小夥子真了不起,有能力心善良,希望更多的人支持他,將這份愛心事業延續下去。
楊娟:王睿做的事情正是病人所需要的,大學生獨立做公益,不簡單!
韻:真的好感動,我也生病住院沒人照顧過,天天外賣想的就是能吃上一口家常飯。
百度網友2e31f0f:這孩子太了不起了,聰明能幹慈悲,必成器。
羊羊羊:公益廚房太實用了,在醫院住院大多病人和家屬都吃不好,尤其是病人,很多病人的病情對飲食都有要求,集體餐很難滿足。外面賣得飯口味普遍偏重,不適合病人。為這個項目點讚,真的了不起,希望更多醫院也能有共享廚房。
還有人幫他出謀劃策:
「可以開一個募款帳戶……」
▼
陳玥(童心童愛):怎麼聯繫到這位同學,我們是民非組織,可以協助他完成公募籌款相關問題,助力他這個公益路走得更長遠些。
瑪麗亞:棒棒噠校友!為此感到驕傲!這件事非常有必要,應該有官方牽頭,並且提供資源支持,別讓這個年輕小夥子和病友家屬們為難。
﹏:真是棒!我覺得可以開一個公開帳戶,捐款的錢就直接往帳戶裡打錢。這樣每一筆收入都是實名制的,然後這個卡裡錢就交水電氣。這樣,每筆收入支出都是明細,免得有人喜歡無事生非,而這個超讚的小哥哥自己打工掙得錢就可以養自己跟家人啦!
王睿翻看「共享廚房」登記表。記者苗劍 攝
對話王睿:
將這份「善」堅持下去
▼
記者:是什麼驅使你走上公益之路?
王睿:因為父親的緣故,我對醫院的環境很熟悉。如果能幫上一把,有的病人本來有活下來的機會。有的病人正在走向死亡,但人特別好,生命最後一段時光值得被溫柔對待。
記者:怎麼看待共享廚房的作用?
王睿:一些病人飲食上有特殊要求,比如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共享廚房可以滿足這些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共享廚房也更多地舒緩了家屬的情緒,他們不敢在病人面前哭,情緒往往壓抑而克制,但在這裡可以無所顧忌。
記者:怎樣才能長期堅持?
王睿:沒有同情心,做不了義工,但如果入戲太深,總被別人的悲喜牽著走,就無法長期堅持。做公益久了,也會接觸到人性的惡,要有判斷力,保護自己不被道德綁架,才能將這份「善」堅持下去。
王睿在「共享廚房」處理日常事務。記者苗劍 攝
王睿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後引起普遍關注。截至15日晚7時,王睿共收到網友自發捐款1.5萬餘元。他將所有捐款者組成了一個微信群,將公示每一筆愛心款的使用情況,接受大家監督。
8月15日下午,5名小朋友在5名家長陪同下,來到共享廚房參觀。5名孩子中最小的8歲,最大的10歲。活動組織者是武漢六中教師左紅梅。
左紅梅說,21歲在大家眼中還是個孩子,王睿的善舉讓她感到很溫暖,也很欽佩。她特地約上幾位好友,大家專門帶孩子來「接受教育」,希望孩子們能以王睿為榜樣。當日,幾名孩子的家長自發捐款3000多元,用於支持共享廚房。
左紅梅向長江日報記者坦言:「看到瘦弱的王睿,我很心疼。這項沉甸甸的公益事業不該靠一個21歲的學生獨自承擔。希望王睿『身體第一』,共享廚房由大家來共同分擔。」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一學生王睿的公益共享廚房,是一個溫暖的故事。這個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一牆之隔的出租小屋,只有15平方米,然而一年多的時間,病友家屬卻在此做飯6000餘次,這些都是無償的,共享廚房發生的費用,都由王睿個人解決。但凡出入過醫院住院部的人,都知道病人三餐之難。要麼在外點餐,要麼家裡來回送飯。短期倒罷了,長期住院的病人,前者費用和營養不如人意,後者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太高。出現在王睿的公益共享廚房裡的,大都是重症病人的家屬。正因為是重症病人,才會長期住院,才會對一口「家人親手做的飯菜」有那麼強烈的需求。臥病在醫院,家人的飯菜,有時是養病忌口所需,更多時候是正常生活的煙火氣,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望。越是重症病人,越能感受到生命之可貴,也越在乎這一口家人親手做的飯菜。有些病人甚至可能無法從醫院走出來,但正如王睿自己所說,生命最後一段時光值得被溫柔對待。這樣的廚房,不只是功能上的廚房,它是健康生活的氣息,也是病人家屬緩解重壓的臨時港灣。王睿的廚房,只有15平方米,卻有上千人在裡面張羅過一日三餐,可見需求之大。然而,千餘人,在全國2000多萬的住院病人中,又是多麼微小的比例。這麼多年來,病人家屬要想在醫院附近找一個小小的做飯空間,卻是難上加難。在南京,曾有生鮮超市提供過共享廚房,因為消防標準問題中斷;在江西,有一對做街頭麵食的老夫妻,15年來在一條胡同裡,擺上幾套鍋灶,病人家屬就著鍋灶,在露天裡做飯,遇上下雨,老夫妻就支上幾把大傘——這場景,令人溫暖,卻又令人心酸。不出意料,王睿的公益共享廚房難以堅持。這一次,也許會有人伸出援手,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共享廚房不但有房租水電的費用問題 ,還存在消防、食品、水電氣等安全問題,要讓這些問題都達標,一個人的力量很難達到。王睿的可貴,是他心中的善意大過了利益的計較。把醫院的共享廚房作為產業來看,顯然不令人樂觀,否則這麼多年,這麼大的需求,早就催生了產業。但是,它也不能只依賴個人的愛心和善意。醫院和公益單位可以站出來。醫院當有動力,方便的共享廚房,可提高醫療服務的競爭力。而公益組織,作為一種機構力量,則可整合資源以維持,並儘量減少安全隱患。畢竟,誰會沒有生病的時候呢,誰不渴望在生命脆弱的時光裡,被溫柔以待呢。- End -
天天正能量(id:zhnlali)綜合自武漢晚報、長江日報
天天正能量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公益平臺
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
面向全社會發掘、尋找社會好人好事
獎勵、傳播善行義舉
截至目前,天天正能量總計獎勵正能量人物64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