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曉敏
閱讀提示
聽說過共享單車,共享汽車,聽說過共享廚房嗎?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附近,就有一家這樣的「共享廚房」,這家共享廚房的新店面開業一個多月,受到眾多患者追捧。
在接受採訪時,三位店主說,等這個廚房穩定後,三人準備在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附近也開一家。
◆患者故事
「這裡就好像是我家廚房」
9月2日上午10點,在省腫瘤醫院病房內,33歲的沈女士安頓好正在化療的母親後,起身走出了病房。
「早上是湊合吃的,中午準備去廚房炒個菜。」沈女士說。
沈女士口中的「廚房」就是這個位於緯五路與東明路口北50米路東的「共享廚房」。
趕到共享廚房時,店裡已經有十來個人正在各個灶臺前忙碌做飯。
廚房不算小,門口有賣米麵和蔬菜的兩個攤位,裡面則是兩排擺放著電磁爐的灶臺。
買菜、洗菜、炒菜……陳女士輕車熟路,11點10分,沈女士炒好了菜。
「炒的白菜肉片,待會買碗米飯。」說話時,沈女士將炒好的菜盛進一個塑膠袋中。
沈女士是信陽人,今年4月,沈女士的母親被確診為卵巢癌,之後便成了河南省腫瘤醫院的常客。 「先是化療,後來手術,再後來是術後化療。」沈女士說,母親生病後,胃口一直不太好,所以剛開始入院時,吃飯是最讓她頭疼的事。
後來,一位病友告訴她,附近有廚房可以自己做飯,於是,沈女士便開始了自己做飯。
「炒一個菜5元,如果燉湯,一次10元,我覺得價格還可以,很實惠,關鍵是自己做安全、衛生,還符合媽媽的口味。」沈女士說。
◆店主的願望
希望病人能吃上可口飯菜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位於東明路的這個「共享廚房」是從姚寨路與緯五路口附件的菜市場裡搬遷而來。
不過,在搬來之前,他們不叫「共享廚房」,而是叫「營養餐加工」、「大廚房」。
「現在這個共享廚房是我們三個人合夥籌建的,之前我們是各自幹。」28歲的張廣兵是三個店主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一位店主。
張廣兵說,在菜市場裡時,他原本是開了一個小飯店,大約2015年春天時,因為不時有患者家屬到店裡詢問,想用灶臺自己做飯,於是,他便逐步將飯店改成了飯菜加工,而這也是「共享廚房」的雛形。
今年7月份,菜市場拆遷,店面停歇,張廣兵原本想改行做其他,但是在停歇的半個多月內,每天他都會收到十來個患者家屬電話,詢問他何時開業,而這又讓他有了繼續下去的念頭。
隨後,張廣兵、魏興江、王戰勝三人一商量,三人決定合夥,一起開一個「共享廚房」。
「新店房租比較貴,三人合夥,壓力小一些。」魏興江說。
今年7月27日,新店開業,所有價格執行的是之前的價格。
「就是希望患者能吃上可口的飯菜」,採訪中,這是魏興江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我愛人之前是淋巴瘤,我太知道化療病人的情況,而這也是我堅持做這個共享廚房的目的之一。」魏興江說。
◆未來規劃
準備在鄭大一附院附件再開個店
前一段時間,有媒體報導「共享廚房」後,來自網友的各方評論也將三人推入到了輿論漩渦之中。
大多數網友認為,這個共享廚房為病人提供了福利,方便了患者,是一個慈善事業。但也有個別網友說,江西的共享廚房,做一次飯菜才1元,而鄭州的共享廚房,做一次收費5元,有點高。
對此,張廣兵有話要說。。
「我也看到了個別網友的這些評論,可我想說的是,大家在討論這些的時候,得考慮下成本問題。」張廣兵說,他們盤下這個店時,轉讓費、購買的油煙機、電磁爐等費用約10萬元左右,而開業後,每個月的房租、電費等都是不小的壓力。
「7月27日開業,滿一個月時,我們算了下,虧損了5000多元。」張廣兵說,短期的虧損,他們尚能抵抗,可是如果長期這樣,肯定吃不消。
「前幾天有一個愛心企業說要提供一些捐助,我們很開心,如果資金到位了,我們會將這些愛心傳遞出去,準備早上做免費粥,提供給患者。」魏興江說。
不過,對於未來,三人還是比較樂觀的。
張廣兵說,他們三人合計的是,等這個店穩定下來後,準備在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附件再開個店。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