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3月26日訊(記者 小李卓)一個人在長沙打拼,下班後不想做飯,吃夠了外賣,拿起手機下單,可以去附近鄰居家吃一頓本地家常菜;另一邊,退休在家的父母做得一手好菜,平時菜做多了,可以把剩餘的廚房產能銷售出去,既展示廚藝還能賺點外快,這樣的場景馬上就能在長沙體驗到。
即將於本月31號開幕的「2017移動網際網路嶽麓峰會」以目前大熱的「共享經濟」為主題,而在峰會開幕前夕,除了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外,記者從長沙高新區信息產業園了解到,已經在北京運行兩年多的共享家廚平臺「回家吃飯」也將在近期進入長沙市場,這個瀏陽伢子創辦的共享廚房平臺,讓千千萬萬個私家廚房,敞開家門迎客,與共享單車等平臺理念來自國外不同,這是國內本土共享經濟的一大創舉。
「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裡是個地道的瀏陽伢子。
瀏陽伢子蹭飯時得到靈感 真正的私家廚房為你做菜
說起這個創意的來源,「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裡這個地道的瀏陽伢子頗有感觸,「剛開始就是經常到同事家裡蹭飯吃,工作十幾年,特別想念湘菜的味道」,能在外地吃到正宗的家鄉口味是很多北漂的期望,而共享家廚平臺給了這些北漂們外賣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2014年上線的「回家吃飯」,把渴望吃到家鄉菜的北漂人群和閒置的家庭廚房連接了起來。 一方面解決的是城市白領的吃飯問題,讓他們在普通餐廳和外賣模式外多了一種選擇,目前主要服務範圍限制在3公裡內,既可以選擇自行前往吃飯,也可以選擇配送,而對於很多賦閒在家的大爺大媽以及美食達人,也給了他們發揮廚藝的機會,只要自家有廚房,並且有三個以上拿手菜,就可以在平臺上接單。
而唐萬裡的團隊在線下對廚房進行審核、培訓和飯菜試吃,並要求用戶提供健康證明後,一個開放廚房即可在平臺上被開設成立。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五個城市運營,已有超過200萬註冊用戶,18萬名註冊家廚,日均訂單量5萬至6萬,客單價超過45元,並且還在持續增長。
「共享家廚給城市白領提供了一種外賣之外不一樣的選擇,不一樣就是共享經濟當下所解決的」,如今,這個瀏陽伢子決定把項目帶回自己的家鄉,與外賣模式大多基於實體餐飲企業,擁有固定的餐飲搭配和供餐模式不同,「回家吃飯」則通過充分挖掘身邊的廚藝達人,為忙碌的上班族和不願下廚的年輕人提供家常菜,共享身邊美食,這就很好地解決了普通外賣帶給食客的諸多問題。
長沙將在三個月後正式上線服務
「我們已經從北京派駐了團隊來長沙,長沙「移動生活之都」的定位也與共享家廚的理念相符」,唐萬裡表示,目前長沙分公司的籌備工作正在進行,公司已與包括國家食藥監總局進行了溝通,並聽取了長沙食藥監部門的建議,位於長沙高新區內的「共享家廚」樣板間也正在建設中,預計三個月後將正式在長沙開通服務。
目前「回家吃飯」在北京的選址包括國貿、望京等都是擁有大量寫字樓的區域,未來長沙的選址如何考慮?唐萬裡表示,會選擇年輕人集中的區域首先開通服務,年輕人對於家廚的需求更大。而目前對於長沙當地家庭廚房的招募工作也已開始。另外,雖然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不同,長沙的外來人口數量相對較少,唐萬裡表示,雖然每個城市的人口結構、密度都有差異,但是其核心運營方式不會變。
家庭廚房的日常審核頁面
實體審核和大數據保證食品安全 配送仍是痛點
由於長沙尚未開通服務,記者下載了該APP後將定位選擇在北京,體驗後發現,在使用方式上與目前眾多外賣平臺如餓了吧等並無不同,首頁推薦了附近評分較高的家廚,並顯示了當天的菜品。
與其他外賣平臺不同的是,這些菜都是附近的阿姨在自家廚房小鍋炒出來的,唐萬裡告訴記者,「回家吃飯」不僅要對申請入駐的商家進行考核和培訓,還要檢查他們的身份證和健康證。系統還可以通過數據告訴食客有多少人去這個廚師的家裡吃過,說好的有多少、說不好有多少,從而幫助食客去做選擇。入駐商家如果通過天貓超市等渠道購買食材,都需要填信息做備份,這是「回家吃飯」對供應鏈管控的要求。「回家吃飯」內部有個安全委員會、安全組,確保以上三點可執行。
「我比較喜歡嘗鮮,附近的外賣也吃膩了,這個APP用過幾次,第一次是去附近一個阿姨家,味道還不錯,但是有幾次是一位叔叔自己送過來的,拿到的時候已經13點多了,叔叔還送了瓶酸奶!」記者採訪了一位在北京讀書的嶽陽妹子小王,她認為,很多家廚的味道跟飯店裡做出來的確實不一樣,但是除非自己上門吃,否則在配送時間上會較專業外賣慢一些,另外,價格也比一般外賣貴,記者看到,大部分家廚的人均消費都在30元左右。
「配送確實是我們的痛點」,唐萬裡坦言,回家吃飯目前與達達、蜂鳥、閃送等第三方平臺進行合作。家廚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需求,第三方接單進行配送。同時,回家吃飯已開始自建配送團隊。
而對於食品安全這個最關心的問題,「回家吃飯」團隊也採取了多個方式來監管,唐萬裡透露,他們邀請專家成立了食品安全組,上門回訪並輔導家廚改善廚房 、菜品衛生;每一單都購買了保險,同中國人保合作,投保食品安全責任險,。同時,基於網際網路平臺大數據監控,建立完善的信用保障體系;規範管理平臺餐品食材、物料供應鏈,從源頭把控食安風險 。
【記者對話】
記者:如何保證每一位入住的都是家庭廚房?
唐:我們制定了十級準入規則:年齡18-65歲、擁有健康證明、能識字、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良好的服務意識、具有良好廚藝,且有3個以上拿手菜、擁有獨立的廚房面積不小於4平米、廚房不許寵物進入、衛生符合平臺標準、廚房設備、用具齊全。
記者:家廚分散在城市各地,如何保證食品安全?
唐:在家廚開設之初,他們會派出工作人員上門進行監督,並根據廚房衛生狀況將家廚分為幾個等級,「比如說,衛生狀況和評分良好的家廚,我們會半年上門檢查一次,B類我們每季度上門檢查,而C類每個月都會上門檢查,每次都會拍照評分,並對社會公布。
記者:很多家廚是老年人,對智慧型手機的操作不熟練,如何教他們在平臺上接單?
唐:我們有很多的培訓會,有專門的團隊進行培訓交流,作為在當地運營的公司,我們與家廚之間關係非常緊密,會有人專門上門指導,為家廚賦能本身就是我們的重要工作,還會提供一些線上的培訓教材。
記者:除了上門吃飯或者上門自取,如果選擇外賣,與其他外賣平臺相比配送速度較慢,未來會如何改進?
唐:去年最大的痛點就在於配送,在這方面確實有些吃力。今年還是有了很大的改進,目前我們與第三方平臺有合作,比如達達、蜂鳥、閃送還有順豐等,我們也在自建配送團隊,目前自建配送現已覆蓋望京地區所有訂單和部分中關村訂單。
記者:長沙未來會選擇在哪些地方開始服務?
唐:會選擇年輕人多的地方,這部分需求比較多,地理位置也會集中在幾個地方,人口密度是我們首先考慮的要素,地理因素我們有現成的數據框架。目前團隊剛進入長沙,數據尚未出來,我們既會考慮全國的經驗,也會因地制宜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