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歷史底蘊有多深厚,往往也意味著其文化成就有多高。而在我國古代將近2400年的封建歷史之中,便曾孕育出過無數座人類文學藝術的高峰。譬如,那一直傳承至今的唐詩文化,便是我們整個華夏民族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探討的這一歷史人物,正是與我國歷史悠久的唐詩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此人便是唐代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詩鬼」李賀。
首先,從李賀的出身和履歷來看。
說到李賀的祖上的家世背景,曾經也是屬於唐朝名門望族中的一支。具體為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雖說是唐宗室較遠的一支,可若要追根溯源的話確實是與當時的皇帝能夠扯上一點兒關係。
不過,李賀這一脈畢竟是宗室的旁支。因此,一直到李賀父親李晉肅這一代的時候,其家世背景早已是遠不及昔日輝煌。甚至,就連武則天稱帝之初對李唐王室大肆打壓的時候,亦不知李賀一門居然也是李唐皇室遠親的一支。
由此可見,李賀在當時確實是沒有享受過皇親貴胄級別的待遇。至於李賀本人之所以會在後世有著極大的名氣,可以說憑藉的全是他自己本身過人的才氣和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次,從李賀的才學來看。
據說,李賀幼時就已經顯露出了極高的才學和天賦。其7歲時便能提筆成詩,當時唐代大文豪韓愈和皇甫緹等人在聽聞了李賀顯赫的聲名之後,一開始也是有些不太相信。於是,韓愈和皇甫緹等人便專程趕到李賀家中,並當面與他賦起詩來。
誰知李賀居然真的提筆就來,沒過多久一篇《高軒過》便躍然紙上。韓愈和皇甫緹兩人見後皆是震驚無比,而李賀的聲名自此之後更是遠播於天下。據記載,李賀在15歲時就已經與當世名流李益所齊名。而18歲時他的一首《雁門太守行》更是成了當時最為流行的詩文之一。其終身成就更是達到了與李白和李商隱並稱為「唐代三李」的級別,同時還被世人冠以「詩鬼」的美譽。
當然,李賀的才氣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除了他本身具備的超高天賦之外,同樣也與其平日的勤奮刻苦有很大的關係。根據李商隱《李賀小傳》中的相關內容記載:「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由此可見,李賀的詩名確實是與其日積月累的勤勉之功息息相關。
然而,李賀雖有一身的才華,卻是在仕途上屢屢受挫。事實上李賀本來可以憑藉著自己這一身的才華順利考取功名早登科第。可他「年未弱冠」父親卻匆匆辭世,於是李賀只能在家守孝3年,一直到元和五年(也就是810年)韓愈才勸李賀考取功名。
可由於李賀過人的才華遭到了心胸狹隘的小人的妒忌,於是便有了李賀之父(也就是李晉肅)名諱中的「晉」與「進士」的「進」二字屬於同音之說,而這卻恰恰犯了唐朝「嫌名律」(父諱)的忌諱。因此,李賀身為人子理應避諱。最終,沒有參加進士科考資格的李賀只能選擇放棄,可謂是「成也才華,敗也才華」。
直到元和六年(也就是811年)5月,李賀才憑藉著父蔭得官,並在奉禮郎的九品職位上一幹就是3年。可這九品的奉禮郎又如何能與科考入仕後,那些個榮登大殿的朱紫大員所比呢。因此,李賀所作的詩篇大都以反映現實和鞭撻黑暗為主,幾乎每字每句都是「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
最後,從李賀流傳千古的絕句來看。
正因為仕途暗淡報國無門的緣故,李賀終究還是選擇了隱退。而就在他一路從長安到洛陽的途中,那首膾炙人口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便應運而生。其中特別是「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句中的後半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被後世許多文人雅士單獨摘出來作為一副對聯中的上聯絕句。
雖說,曾有許多人都對出過相應的下聯。但是,卻沒有一句能達到上聯那麼高的意境。一直到200多年後的宋朝,極具才名的石延年在與詩友宴飲聚會之時,才在酒醉之後對出了「月如無恨月長圓」的下聯。
不得不說,石延年在「月如無恨月長圓」的下聯中,那「天」對「月」和「情」對「恨」,以及「有」對「無」這酌字酌句的對應,確實是體現了對聯中對仗工整的基本要素。再加上這兩句皆是引用了自然之物為內容,因此才被人們稱之為最佳答案。
好了,今天關於「詩鬼」李賀的歷史話題,我們今天就暫且先聊到這裡。不知道大家對於石延年的這句下聯是否滿意呢?如果您還有更完美的答案,不妨在下方留下一二佳句我們一起來品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