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的焦慮之一,就是到底要從小培養孩子學什麼才能不讓他們在起跑線就被別人落下。
其實,多瀏覽瀏覽教育部的官方發布,家長們就能得到答案。
在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有這樣幾句話:「單純地追求學習知識,而忽視學習品質的培養,可能短期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成績,長遠來看卻不利於幼兒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一個長遠的孩子教育目標並不是填鴨式的學科知識教育,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學齡前的兒童所需要的優秀學習品質?
教育部的官方文件中也給出了答案:語言表達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專注力等品質,能為幼兒今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終生學習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應當成為幼兒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如果這期間能讓孩子掌握這些學習品質,無疑會受益終身。
語言表達能力
第一個語言表達能力,是基礎也是孩子未來的延伸。
卡耐基在《語言的突破》前言中,寫道:「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是由他的專業知識和智力水平所決定,另外的85%則要靠語言表達能力,其包括溝通能力、講話技巧以及說服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說,想在未來社會中獲得良好發展的基礎,就必須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會說敢說能說,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共識。
從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說,小升初需要面試、上中學需要積極參加課外活動,打開眼界與思維,上大學後需要社交、參加社團,工作後需要求職面試、考公考研,處處是溝通 、處處是交流。這個時候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乖學生已經不再是明智之舉。
再說說個人的職業規劃,00後所面對的社會環境不再閉塞單一,多元多彩的文化信息也促成了他們不再拘泥於自己的小圈子中,只要夠大膽只要搏出位就能成功,正面向上的意見領袖式人物在近些年異軍突起,會說話、敢說話、有思想就能收穫無數粉絲。
今年爆火的李雪琴、靠實力徵服眾人的鐘美美,火遍全網的「凡賽爾本賽」撒貝寧,他們都證明了一件事就是會說話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從最初的「北大還行」,再到「晉江男主人設」,撒貝寧憑著高情商、會說話,圈粉無數。主持《開講啦》9年以來,他更是將「會說話」這一品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張信哲被現場觀眾「嫌棄」過氣而尷尬時,撒貝寧這般解圍:「你不可能讓年事已高的喬丹和現在戰場上年輕的小夥子再去拼,但這並不影響喬丹成為NBA的神。」
一句話不僅巧妙化解了嘉賓的尷尬和緊張,更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由此可見,學會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對於個人的事業來說非常重要。對於孩子的成長更是不可或缺。不渴望讓孩子成為關鍵意見領袖,但是一定要讓他學會勇敢自信的表達自我。
獨立解決問題
第二就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之後,父母就需要教給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三四歲,就可以有意識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吃飯穿衣穿鞋、整理小書包、扔垃圾等。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當你的孩子離開你獨立生活時,他能夠做到自己照顧自己,而不是讓你時時刻刻擔心。
孩子的專注能力
第三個就是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
心理學研究所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超7成以上的兒童存在專注力問題。其中,4成以上的孩子上課時很難集中注意力;6成的孩子無法專注聽課30分鐘以上。
專注力差的孩子,通常表現為:一看書就走神;一做作業就拖拖拉拉,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上課就愛搞小動作,東張西望。孩子專注力的培養,關乎深度思考的發展,而深度思考能力是學習的關鍵。
所以,及早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僅能助力孩子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等方面的發展,也影響孩子今後學業和事業的發展。
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孩子是否能把握好人生之舵,關鍵還在於早期對孩子習慣的培養。把握好孩子人生的最初階段,孩子當然會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