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今天仍值得我們深刻反思。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展覽館舉辦十年科技成果展。在展覽會上,13歲的李勁坐在計算機前操作電腦程式,演示給前來參觀的鄧小平同志看,小平同志看完以後就對身邊的領導幹部們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事件回放:
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展覽館舉辦十年科技成果展。13歲的李勁坐在計算機前有些不安,他在等「一個特別重要的人物」來參觀。在此之前,他不得不一遍一遍演示他的程序給許多人看,大家也一遍一遍地在他耳邊說:「務求萬無一失」。他不知道那個大人物到底有多大,直到這天上午,他才被告知,要來看他表演的是鄧小平爺爺!
鄧爺爺終於來到展臺前了。李勁和另外一位小同學熟練地按動鍵盤,電腦屏幕上立即閃現出「熱烈歡迎」的中、英文字樣,接著又出現了一個造型生動、有趣的機器人,閃爍著一雙靈活有神的大眼睛,唱起了「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動聽的歌聲剛剛結束,一枚鐫刻著「中國製造」的巨大火箭,呼嘯著衝向藍天,屏幕上豪邁地顯示出:「中國,飛向宇宙!」
面對這兩個闖進電腦世界的娃娃,鄧小平同志笑了,滿意地點著頭。他親切地問一位小同學:「你叫什麼名字?」
「李勁。」
「多大了?」
「13歲。」
鄧小平同志和藹地撫摸著李勁的頭,對身邊的領導幹部們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頓時,這個小男孩成為全場攝像機的焦點,他感到了身邊小朋友們投來的羨慕目光。但當時的他還不懂天高地厚,高高興興地回答了鄧爺爺的幾個問題以後,竟然又對著電腦設計他的下棋遊戲去了。
後來,有人告訴李勁,鄧爺爺本來只安排參觀1分鐘,結果在他的身邊逗留了6分鐘時間。而那一句「從娃娃抓起」的指示,卻讓多少中國少年孩子跨進了電腦科學的神聖殿堂。
成長從懷抱中起步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人生之中學習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時期。正如古人所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
嬰幼兒是大腦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從出生時的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快速成長,到孩子7歲時接近成人水平【約1400克】,大腦迅速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學習、模仿各種語言發音和運動動作。童年孩子會出現諸如語言、運動等多個「敏感期」,嬰幼兒天生充滿對外界新鮮事物的好奇、探索之心。因此,啟蒙教育及早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探索語言發音技巧、運動技能等,對孩子成長發育都具有極其重要方向指引作用,比如說7歲以下的孩子學習任何語言都不存在障礙,三歲以下的孩子練習各項柔韌性運動動作都不存在問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早期教育是培養孩子學習成長習慣的重要時期,孩子年齡越小他們性格的可塑造性越強,孩子如同「變色龍」學習成長會將他們染成社會環境所具備的顏色。「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教育須從娃娃抓起,社會更應該加大對引導孩子學習成長性格、行為習慣、健全社交人格養成的基礎素質教育投入,從根源上落實「扶貧必扶智,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幼兒是開發孩子學習成長潛能、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最佳時節。目前,社會將更多教育資源投向了中小學、甚至是大學教育,當前很多幼兒教育學小學的知識、小學教中學的知識、中學學大學的內容,等到了大學才回過頭來重塑童年應該養成的行為習慣,就等於把上層建築都搭建好之後方才想起該打地基了,這惡補又如何能夠確保人生健康成長之根基牢固呢?
童年學習重在體驗
五年過後,您會發現除了給孩子學習成長的投入,您買的汽車、名包其他東西都貶值了;
十年以後,您會發現除了給孩子學習成長的投入,您買的汽車該換了、有好些東西都不知去向了;
二十年後,您發現當年的孩子已經長大成才,成為建設祖國新時代的接班人,其他很多東西不是過時不能用了、就是不見了.......
花費在輔助孩子學習成長方面的投入,是世界上永不過時的「高消費」、是真正助推人往高處走的鋪路石。對孩子學習成長的輔助教育是賦予孩子面對生活「披荊斬棘」最好的進攻和防禦武器, 智慧是人生中唯一不會被偷走的財富,有且只有智慧與每個人「休戚與共」、相伴終身。
俗話說:「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學習是每個人獲取成長智慧最便捷的方式,而教育則正好滿足了每個人通過學習實現快速成長的訴求。敬愛的周總理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新中國70多年社會經濟大發展的歷程足以說明教育對社會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縱觀全世界,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或地區是不重視教育的。
「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猶太人是世界最盛產科學家、企業家的民族,他們也是最熱衷於學習的民族。猶太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通常會問孩子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你的財產就要被人搶光,那麼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孩子的回答多是看得見急需的玩具、食物,可這些顯然不是猶太人的答案,他們會繼續引導孩子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他們便會告訴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唯一與生相伴,不會被任何人偷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東方女孩男孩教室裡上課
所有家長都明白一個道理——不要讓自家孩子輸在成長「起跑線」上。但是,孩子學習成長的起跑線在哪兒呢?顯然,孩子學習成長的起跑線不在學校教育階段,它很可能就是孩子所成長生活家庭環境所處的社會地位、父母的臂膀、學習成長可接觸到的生活環境。
一年級的孩子有同學已認識數千字、有同學舞蹈特長已經到非常厲害的程度、有同學鋼琴已經彈得很流暢.......孩子從出生到正式接受系統性學校教育之前彼此間就已經存在了很大的差距,這是作為一年級家長最深刻的體會。家庭作為孩子學習成長的第一場景,從出生到開始上小學的6年時間裡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非常大,而且0到6歲還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段孩子的語言能力、運動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從根本上被定型。所以,在中年父母忙著參與社會工作的大環境下,社會力量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早期教育就顯得特別重要。
孩子早期教育需要在熟悉、易達的環境中進行,這個孩子的最佳選擇是家庭、其次是小區。在當前多數家庭居住環境並不特別寬裕的情況下,社會在小區內提供類似家庭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環境就顯得非常必要。小區是城鎮最小居住環境,也是家庭日常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孩子可能某些天不會到別的地方遊玩,但是小區內走走逛逛一定是生活的必選項,而且小區內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相關設施對促進社會鄰裡和諧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城鄉建設規划過程中很有必要擴大小區公共文體設施配套,為減輕城鎮家庭在輔助孩子學習成長方面提供基礎場地保障。
當前,無論城鎮還是農村都存在大量因父母外出工作而被「留守」家中的孩子,他們日常多和祖輩一起生活,而祖輩往往由於年事較高的緣故缺乏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教導能力。無論在城鄉只要您留意都能發現大量和祖輩一起「壓馬路」的孩子,他們實際上浪費了許多寶貴的能夠接觸更好學習成長練習的機會。的確,孩子的童年不需要急於要求向小學那樣傳授定量的知識,但是在遊戲快樂的環境下增長見識、練習他們的綜合運動能力、引導他們掌握更多與同伴分享互助的社交能力還是非常必要的。
您可能會說:「給予幼年期孩子更多趣味性早教服務想法不錯。」但是,目前動輒數百元一小時的早教輔導又有多少家庭能夠長期負擔呢?的確,家庭在幼兒期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投入確實是個無底洞,就幼兒園而言就從幾百元一個月到數萬元一月不等,按小時計費的早教輔導就更別指望大眾能夠長時間讓孩子去玩兒了。那麼,怎樣才能夠改變目前早教高收費但收效甚微的現狀呢?答案就是藉助社會的綜合力量來解決早教難題,讓早教服務成為「新基建」的核心。因為,孩子才是社會發展建設真正的基礎。所以,社會教育資源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陣地需要前移到從孩子出生之日抓起。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啓超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