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斯賓塞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已經快200年了。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每天的好消息和壞消息充斥著「地球村」。在知識爆炸和世界不確定加劇的今天,學前教育出現了兩個令人擔憂的現象:一是爆炸知識的下滲,學前教育成為各門學科的「試驗田」,什麼都從娃娃抓起,娃娃已經不堪重負;二是用21世紀的方式進行20世紀的教育,學前教育「小學化」從線下轉到線上,正在以新的形式擠壓著幼兒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天地,且這種擠壓是幼兒毫無意識的。
童年期是短暫的、脆弱的,也是充滿成長的源泉和動力的,它不僅深刻影響個體成長的方向和水平,還是人類精神和文化成長的根基。教育應該是有選擇性的,因為教育對象的時間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幼兒接受一種教育就失去了接受另一種教育的機會。這種選擇性不是體現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而是體現在教育的內容上,即「什麼知識(經驗)更有價值」。所以,即使幼兒對某個課程樂此不疲,也要反思課程的價值。
當年斯賓塞認為科學知識最有價值,推動了西方教育和經濟的發展。而今天,我們必須更加謹慎地思考什麼知識、什麼經驗、什麼能力更有價值,篩選知識比學習知識更有意義。為了讓幼兒既獲得健康美好童年,又能創造未來的幸福生活,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樹立「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的基本理念。不確定是未來社會的主基調,教師要通過學習、研究和成長,為未知做好充分的準備,隨時應對各種「變」,培養幼兒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幫助他們迎接未知。教師的預測能力和前瞻性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有持久向善的深謀遠慮。
其次,繼續堅持生活中的教育。如何讓幼兒順利自如地完成各種生活技能依然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這樣的教育讓幼兒感受快樂、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獲得自信及對世界的掌控感,也在潤物細無聲地塑造著他們的良好個性。
再次,確定幼兒獲得幸福生活應掌握的「關鍵經驗」「關鍵能力」和「思維模式」。關鍵經驗是關鍵能力的基礎,同時又建構著良性的思維模式,如成長型思維、積極思維和探究性思維等。這些大觀念基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又具有統整性和目的性。例如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心理彈性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學前教育的內容不是各個學科知識和實驗結果的匯集,而是對各個學科知識和實驗結果的篩選和再研究,需要結合幼兒學習、發展特點和社會需要確定教育目標,引導幼兒進行遊戲中的深度學習,使幼兒獲得真正的成長。
最後,教師要努力對幼兒所學知識和經驗具有「全局性理解」,並努力培養幼兒「全局性理解」的能力。所謂全局性理解,就是對知識進行深刻地理解,學以致用,進行善惡優劣的道德判斷,並在需要抉擇時做出明智的決定。
我們要努力創造這樣一種教育的美景:教育的大部分課程能帶來全局性理解,這些理解為學習者帶來生命力並支持其終身學習,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智慧地選擇自己的道路。他們健康、理智、交往力強,富有愛心和責任感,對世界充滿熱忱和開拓精神。實現這樣的教育美景有賴於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對「什麼知識(經驗)最有價值」的反思和取捨。
(作者系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特殊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