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就好像是一個人打槍,他的目的就是將槍對著鳥兒。但這裡的鳥兒只不過是一個記號,是為了讓我們對想要進行的活動能夠有所關注。正是這種記號使得整個打槍的動作都變得真實、具體,也更有意義。而教育亦即如此,教育歷程本身便已經具有發展個體稟賦的意義,教育的目標正是作為一種指引和導向。
教育在杜威看來,他並沒有否認教育應該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目的,而只是強調教育應該作為一個過程,起到指引和導向的作用,而不應該成為其他目的的附屬物。
設想一下,有沒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妄想通過教育成為富人,顯然這一定只是他們個人的目的,他們已經將教育的指引作用與方向搞錯了,並且把教育作為了他們成為富人的一個附屬物。這樣一來,教育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
杜威認為教育所具有的幾個特性:首先,必須建基於個人的固有活動和需要智商。同時還要能變成實行的方法,與受教育的人的活動共同合作。
真正的教育不是通過灌輸式的教育方法為兒童補充食料。教育就是成長這一點,在前面的文章也提到過,而兒童的未長成狀態具有無限的動能和潛力,這就需要我們正確的教育方法來引導,而不是一味地灌輸來讓其發展。
「兒童教育既要把兒童當作兒童,又要把兒童當作大人。用遊戲和做工來鍛鍊兒童的本能。」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在杜威的看法中可以概括為「兒童中心論」,兒童被作為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我們不能把學科看成教育的中心,而忽略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當然,我們硬把成人的好的知識經驗灌輸給兒童,這種做法也不對。
教育的過程不是兒童或教師單方面就能進行並完成的,而應該是一個二者一同參與共同合作的過程。
教育家杜威認為有兩種方法能夠用來訓練兒童的本能,一是「遊戲」,一是「做工」。「遊戲」是兒童喜歡向某一方向發展的活動,而非一味的玩耍。兒童很多時候會模擬成人的活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創造出更多的有意義的遊戲,以此可以向孩子們灌輸更多實用的知識。
體育遊戲便是在各類遊戲中最能訓練兒童的各方面能力,以及他們的社會能力。在體育遊戲過程中,兒童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得到培養,還有一定的領導能力得到體現,這也漸漸為他們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
「做工」也是兒童的一個重要天性,不僅能訓練兒童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還能夠通過這種方法向兒童灌輸知識。生活中就有這樣實際的例子,瓦特便是從燒水壺之中發現了改良蒸汽機的原理。
所以,也可以說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做」的過程,孩子們,或者說學習者不去「做」,沒有「做」這個過程,其天性的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阻礙。
於是杜威將這種方式總結為「從做中學」的教育原則。「從做中學」就是從經驗中學,從活動中學,由此,使得學校裡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相聯繫起來。
好的教學需要能夠喚起兒童的思維。這種思維就是一種明智的學習方法或經驗方法。
在杜威的「思維五步」中: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和修改假設。
大家肯定會發現,這和我們解決數學題一樣驚人的相似。其實這也是一種有效且合理的推廣。
這五種教學過程又可以稱為「教學五步」,它可以讓兒童學會創造知識,解決對應於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說了這麼多,也許你會反駁道,哪有什麼方法這麼容易去施行。沒錯,這並不容易,但有一句話我認為肯定是正確的,那就是:對於兒童,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適應他們天性的教育方法。作為家長或教師的我們也應該記住一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發展,依據孩子的思維方式去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廣大家長的期望我能體會,但有時候過激的反應會讓我們的孩子不知所措。孩子傻傻的眼神呆呆地盯著沉重的書包,手持一張滿滿的補課、興趣班清單,這不是我們的教學出新吧!
【愛學唐】「以人為本」在教育活動中,是一種學生觀,也更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