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小區21年!成都毛邊書局23日開放新店,十萬本舊書活起來

2020-12-27 紅星新聞

一間隱匿在成都清溪東路80號小區中、百餘平方米的「旮旯」裡,專門收售舊書,藏書達10萬冊——這是成都有名的舊書店毛邊書局

今年,毛邊書局已經走過21個年頭,去年統計的數據顯示,經由毛邊書局收藏和銷售的舊書,已經超過200萬冊。毛邊書局專供愛書之人淘書,當年流沙河所題寫的「毛邊書局」四個字,注入的是老成都人的情懷,這也是老闆傅天斌默默經營多年所堅守的東西。而成都商報記者獲悉,毛邊書局將有自己的新店了!

毛邊書局的新店——「毛邊書局 桃蹊書院」由成華區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新旅體局引進,傅天斌與桃蹊路街道共同打造,位於怡福路300號,佔地1000多平方米,共分為三層,是集社區圖書、電子閱覽室等為一體的街道文化交流活動中心。據悉,「毛邊書局 桃蹊書院」將於10月23日正式對外開放。

↑毛邊書局

毛邊書局「安家」桃蹊路街道

一樓閱覽區,寬敞明亮的空間、整齊的書架以及各種網絡閱讀機及書籍借閱機器終端,讓前來借閱書籍的讀者擁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二樓為街道文體活動中心,舞蹈房、健身房等,今後,這裡將是桃蹊路街道居民們文體活動的聚集地。

三樓則是「毛邊書局」的精髓所在——毛邊書局的舊書店。「前期計劃有10萬餘冊書會在這裡等待大家。」傅天斌認為,對於書店來講,最重要的就是流動性,要增加圖書的傳閱,更多的發揮圖書的價值。

「毛邊書局 桃蹊書院」現在最大的特色就是打造「天府文化、巴蜀文化牆」。據傅天斌介紹,這一文化牆的書架上有近20000冊書可供讀者閱讀,陳列的主要都是與天府文化、巴蜀文化相關的書籍。

「希望書友們能在書籍中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與文化。」這些珍貴的書籍中,還包括了成都市龍泉驛區志、成都市青白江區志、眉山縣誌、富順縣誌、丹巴縣誌、甘孜縣誌等關於巴蜀文化的典籍。

新毛邊書局將保證10萬冊圖書流動

此外,在「毛邊書局」另一邊還陳列著20多個展櫃,傅天斌說,這裡是新「毛邊書局」的另一大特色,今後這裡可以進行相關的特色展和主題展。如果你家有珍藏的寶貝,想要與大家分享交流的話,也可以到這裡來陳展。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書友們能夠走進書院,為了保證圖書的流動性,新毛邊書局將從安仁和清溪兩個倉庫拉書來,至少保證10萬冊圖書。讓這些圖書發揮它閱讀的價值,讓廣大書友在書院和書本中,感受書香氣息和高雅文化氛圍,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傅天斌說。

在毛邊書局的一角還堆放著未上架的書籍,為了讓「毛邊書局 桃蹊書院」儘快與大家見面,傅天斌和志願者們正抓緊時間整理書籍。在書架上架前,傅天斌會對每一本書籍的封面進行消毒。在這裡每一本舊書、每一個老物件的背後,都凝聚著對文化的摯愛和堅持。

↑傅天斌

傅天斌說,他做「毛邊書局」做了21年,很高興能把自己的愛好和工作結合到一起,堅持的這21年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只有跟書在一起,才能讓自己變得更踏實、充實,他覺得自己這21年過得很有意義,也衷心感謝廣大書友和志願者們的幫助與支持。

「過去的那個『毛邊書局』還在,它會一直有溫度、有味道。而這裡,毛邊書局將開啟另外一種全新的閱讀之美,歡迎大家前來體驗。」傅天斌說。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編輯 唐歡

相關焦點

  • 走進毛邊書局·桃蹊書院 看成都成華打造的群眾文化「桃花源」
    出了7號線地鐵站,約20分鐘步行路過一個老小區的小型菜市,就能看見毛邊書局·桃蹊書院了。它名字裡帶有「毛邊」,並不是它的主人姓毛,而是一種書的「造型」。  毛邊書  了解了毛邊書後,傅天斌被其深深吸引了,堅持著這份興趣長達21年,從跬步致以千裡。他就是毛邊書局的創始人,也是如今毛邊書局·桃蹊書院的主理人。
  • 9月1日,毛邊書局·桃蹊書院試營業
    昨日,大魚號【朱曉劍】從有關方面獲悉,毛邊書局·桃蹊書院目前的圖書陳列進入到了最後調試階段,並將於9月1日起試營業。這也是成都最大的舊書店亮相,在全國的舊書業中也引起了震動。毛邊書局是成都近年來最為活躍的舊書店,每年販賣圖書數以十萬計,全國各地的愛書家到訪成都,必到一站就是毛邊書局。不少愛書家表示:「到毛邊書局打卡是一種必須。」成華區桃蹊路街道引進毛邊書局開店,將帶動桃蹊街道文化的持續發展。全國多家舊書店業主表示,成都的舊書文化氛圍濃厚,愛書人數量眾多,故而才有這樣大的規模舊書店亮相。
  • 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成為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
    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已經是華仔的「老朋友」了這裡不止有看一頁裁一頁的毛邊書也有從書市淘來的各種老書舊書它是街坊們常來的讀書地也是時尚年輕人的打卡地昨天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又有大動作5月27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在成都市成華區府青路街道毛邊書局·桃蹊書院舉行「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授牌贈書儀式暨工作座談會。
  • 深藏小區20年 小書屋流通舊書百萬冊
    4月1日清晨9點過,陽光透過窗幔落在成都清溪東路80號院三單元一樓的房間裡,這100平方米的房間裡,堆放了約8萬冊舊書,稍微胖點的人在書牆形成的狹窄通道裡轉身都顯得困難。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黴味,還夾雜了些許的墨香,懷舊的氣息縈繞人的周圍……一位中年男子正安靜地坐在書堆裡,他叫傅天斌。20年來,他的這間毫不起眼的毛邊書局,居然流通了200萬本舊書籍。
  • 成華三個閱讀主題街區入選成都前十強
    怡福路街區  「毛邊書局.桃蹊書院」體驗不一樣的書院文化  桃蹊路街道的怡福路街區與毛邊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合作,依託「毛邊書局.桃蹊書院」這一藏書十萬餘冊的高品質閱讀、創作文化場所,開展「蝶變怡福.書香怡福」以文化人全民閱讀系列活動,積極倡導「一本好書、一杯清茶」的健康生活方式。
  • ...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在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掛牌
    2020年5月27日,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在成都市成華區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掛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鄧瑜,成都市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陳聰,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周海燕,成華區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周孝明等出席掛牌活動。
  • 喜閱成都
    寂寞與堅守,書痴悄然改變成都偏偏有個書痴,2002年從湖北十堰趕來,反其道而行,主攻冷門的舊書市場,一心想改變成都書店的格調,滿足讀書人的另類需求。這人叫傅天斌,成都毛邊書局的創始人,後來的成都女婿。「什麼書暢銷就賣什麼書,我在十堰的新華書店幹過。
  • 為什麼現在毛邊本收藏又熱起來了?什麼樣的毛邊書更具有保值性?
    而由兄弟二人合作編譯的《域外小說集》的初版印本,被公認為中國現代書史裡最早的毛邊本。魯迅對「毛邊本」的喜好可謂已到成癮的地步,他也自稱為「毛邊黨」。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集外集》付裝訂時,可否給我留十本不切邊的。我是十年前的毛邊黨,至今脾氣還沒有改」(1935年4月10日致信曹聚仁)。
  • 喜閱成都(一城一品)
    寂寞與堅守,書痴悄然改變成都偏偏有個書痴,2002年從湖北十堰趕來,反其道而行,主攻冷門的舊書市場,一心想改變成都書店的格調,滿足讀書人的另類需求。這人叫傅天斌,成都毛邊書局的創始人,後來的成都女婿。然而,讓我更有成就感的,卻是把那些你想買但買不到的舊書送到你面前。你的驚喜,就是我的無窮滿足。」在十堰工作期間,他收藏的不少毛邊書甚至是舊書市場上的孤本,頗受學者類讀者歡迎。為贏得更多讀者,他幾乎跑遍全國的舊書市場,最後發現,成都才是最大最隱秘的一個。
  • 喜閱成都 - 中國日報網
    寂寞與堅守,書痴悄然改變成都 偏偏有個書痴,2002年從湖北十堰趕來,反其道而行,主攻冷門的舊書市場,一心想改變成都書店的格調,滿足讀書人的另類需求。 這人叫傅天斌,成都毛邊書局的創始人,後來的成都女婿。「什麼書暢銷就賣什麼書,我在十堰的新華書店幹過。然而,讓我更有成就感的,卻是把那些你想買但買不到的舊書送到你面前。
  • 讓舊書「活」起來 臺北延慧書庫回收舊書10餘萬本
    原標題:讓舊書裡的文字「活」起來——臺北延慧書庫的「二手書經」 導讀:截至去年底,延慧書庫已回收舊書10餘萬本,索取兌換近4000人次,其中學生索取數達2000多人次,低收入戶索取數為405人次,一般民眾兌換數為1300多人次,回收廢電池10多萬顆。
  • 布衣書局開新店 創始人感慨希望年輕人親手摸一摸老書
    小店不過21平方米,只是佔據四合院的一個房間,但對布衣書局而言,意味著15年後再度回歸到城內,像是個嶄新的開始。  胡同,中國最早在網際網路上賣舊書的人之一,2002年1月創辦布衣書局,至今已近18年。布衣書局活躍於網絡舊書領域,辦公地點迄今搬遷十餘次。目前其總店位於西大望路,是一個猶如倉庫一樣的空間。  和西大望路總店不同,這家新店走的是精緻、時尚路線。書店擺放的品種大約有三四百種,有全新影印的線裝書,也有不少舊書都是胡同一本本淘來的。
  • 毛邊書 邊讀邊裁風雅得很(組圖)
    魯迅是中國最早的「毛邊黨」,他和周作人合譯出版的《域外小說集》一、二集初版本(1909年)就是中國第一部毛邊書。魯迅曾經告訴蕭軍:「我喜歡毛邊書,寧可裁,光邊書像沒有頭髮的人和尚或尼姑。」  在孔夫子舊書網主要負責毛邊書業務的董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毛邊黨」,他談起毛邊書來滔滔不絕:「中國最早的毛邊書應該是一些傳教士印的小冊子,不過那些書都已經失傳了,魯迅的《域外小說集》就成了中國最早的毛邊書,我還認識那個賣家,他在北京潘家園的天橋上收舊書,那附近就是社科院的宿舍,有一天一位老太太拿了一堆舊書來賣,裡面都是日文書,只有這兩本裡面的字他勉強能認得,便花二十塊錢買了下來,後來價格一路飆升
  • 陽光明媚的這周,我們發現成都最走心的去處
    緊鄰著成都一環路,地鐵8號線川大望江校區站,這的確是一個鬧中取靜的讀書好去處。現在很多學生放假回家,書店會更安靜。不妨趁這幾天陽光正好,去庫聞書店坐會兒看看書,盡情讓知識洗滌掉平日的浮華汙濁吧! 你知道在這座城市,讀書和放空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了嗎?在這個急速奔跑的時代,他們用這種小眾的生活方式試驗出一種美學生活的可能。
  • 節儉在臺灣:舊書不是廢紙
    為了充分發揮書籍的智慧效能,臺北市專門設立了延慧書庫,讓舊書有了最好的歸宿,讓知識伴著愛心在一個個需要的人手中流轉——  通過了「學測」(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又通過了相關面試,臺灣的部分高三學生如釋重負,他們已有資格升入自己理想的大學了。三年苦讀留下的大量學習參考書往哪兒去?可別扔嘍!捐給臺北市環保局辦的延慧書庫,提供給有需要的同學繼續使用。
  • 舊書書店,好一份堅守情懷
    像文津閣、蜀粵書局這樣老牌書店也都不得不結業。近日,文德路文德六巷老書店浩天書店原址租約到期,新店搬遷到了惠福東路。在廣州,像這樣以經營二手舊書為主的店面已經逐漸減少,但也有老書店求變謀出路,以不同方式積極適應市場。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書店經營會朝著多元複合、或小而精兩個主要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