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都習慣把錢存放在銀行,認為這是最安全的一個存放方式,但是這並不是最為理想的貨幣保值狀態。銀行作為一個金錢流通的地方,如果銀行倒閉了,那麼用戶所存放的錢誰來還?我國首家倒閉的銀行,為銀行倒閉狀況的處理提供了模板。
對於國際上來說,銀行倒閉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我國最早出現的銀行都是國有的,很少會出現倒閉的情況,後面伴隨著銀行監管政策的放鬆,也有一些私企銀行出現,越來越多的銀行不再是國有,我國首家倒閉的銀行是海南發展銀行,這家銀行成立於1995年,是一家由獨立法人以16.77億注資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有海南省政府控股,有43家大股東,包括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等著名企業在內。
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海南房地產就屬於火熱模式,炒房和炒樓的行為十分興盛,海口的土地在兩年之間翻了幾十倍,從十多萬一畝炒到了幾百萬一畝。在房地產行業十分火爆的時候,就有大量資金投入了房地產,並通過高額利息來募集資金,海南發展銀行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好景不長,房地產就像海市蜃樓一樣化為了泡沫,刮出去的大批高額利息儲蓄資金沒辦法收回,海南發展銀行無力兌付大額取款業務,甚至有一大批儲戶都到銀行大廳,要求兌付存款。
這一個情況直接導致了銀行的資金周轉困難,儲蓄額度下降飛快,房地產沒有了銀行的支撐直接崩盤,這又直接導致了銀行出現信用危機,債務無法清償。事情發展到最後,國家撥款三十億元,拯救海南市,海南房地產在這個時候已經接近破碎,無法挽回,海南發展銀行也就直接宣布倒閉。銀行的倒閉,最高賠付了50萬元。
從海南發展銀行的倒閉案例,我們可以知道:非國資銀行由於資金有限,再加上以商業運行為目的,為了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投資,銀行都會以高額的利息吸引儲戶進行儲蓄,或者開發某種高額利息的理財產品來為銀行募集資金。這一個案例也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國有銀行利息非常低,而且條款對於儲戶來說也不怎麼友好了。因為國有銀行沒有資金方面的困擾,不完全以盈利為目的,資金池充足,因此給到儲戶的利息就會相對較低。
那麼如果一家銀行破產,用戶在銀行的貸款還要不要還?用戶儲存在銀行中的錢還能要回來嗎?官方給出的回答是,銀行如果破產,用戶在這家銀行的貸款要正常還款,但是儲蓄最高只賠付50萬元。
倒閉銀行的債權會直接轉移給接管銀行,那麼你欠銀行的錢一分不能少,都得還上;但是對於儲戶來說,利益能否得到全額保障,還是要看銀行的主體,例如,如果平安銀行破產之後,平安銀行的股東主體既不是國資,也不是政府相關部門,而是其他外資機構,那麼儲戶只能最多拿到50萬的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