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為期三天的活動在昨天正式落下帷幕,小記者們收穫滿滿。不僅在天津大劇院觀看了話劇《雷雨》,走進了曹禺故居紀念館深入了解曹禺先生的生活,最後還變身話劇演員,親身體驗了一把話劇《雷雨》中的角色。
10月5日上午,小記者們在去往天津大劇院的路上,便迫不及待地戴上小記者證,並提前「領」到了在《雷雨》中飾演的角色。在天津大劇院,講解員帶領小記者們參觀了音樂廳、歌劇廳和平臺劇場。小記者們就在這個平臺劇場上拿出了劇本,對自己所飾演的角色進行了提前「預習」。而對於角色更深的理解,還得是當天下午觀看了由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藝術家表演的《雷雨》之後。
10月6日的曹禺故居之遊則讓小記者們對《雷雨》這部劇的創作有了全面的認識。曹禺故居紀念館館長王海冰告訴大家,曹禺從小就是個愛讀書的孩子,10歲開始學外語,23歲那年創作了《雷雨》。小記者們注意到,曹禺的故居陳設和《雷雨》舞臺布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原來,曹禺的創作靈感很多都來自於這間房子。
當然,光是看和聽《雷雨》這部作品還不夠,要想真正讀懂這部作品,還需要「走」到作品中來。10月6日下午,小記者們分成兩組,在天津人藝的藝術家劉景範和崔文靜的指導下,對《雷雨》第二幕部分片段進行了排演。在整體排練後,兩位老師又針對每一個人物角色進行「一對一」指導,「周樸園說話時聲音要低,但又要有分量」,在老師的指導下,小記者們開始慢慢融入自己所飾演的人物角色。
昨天10點,童聲版「魯大海」的聲音從天津大劇院的劇場中傳出,無論從情緒調動還是肢體表達,這位童聲版「魯大海」都表現得有模有樣。「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話劇,此次天津之行,我看了《雷雨》這部經典話劇,深深了解到這部劇的內容。經過一天的排練和準備,我對這個角色就有感覺了。人物的衝動勁兒以及憤怒情緒,我都用了自己的理解。」教育圓桌小記者、第二組中「魯大海」的扮演者郭嶽霖告訴北青報記者。
此外, 教育圓桌相關負責人也為小記者們現場帶來了一堂《從曹禺的戲劇談「理解」》的新聞寫作課程。
文/本報記者 劉婧 武文娟 攝影/袁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