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父的悲情人生

2020-12-22 魯網

  當年,陳啟禮這個黑幫老大所犯下的江南命案成為一個時代的終結,甚至轟動了整個世界。在他離去之後,這段歷史變得更加清晰:曾經千夫所指的案犯,不過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劉婉媛 特約撰稿/黃平(發自臺北)

資料圖:江南案後,陳啟禮返臺,被逮捕受審,被判無期徒刑,於一九九一年假釋出獄

資料圖:二00一年,臺灣「竹聯幫」頭子陳啟禮因私藏槍枝罪被金邊法院判刑。圖為陳啟禮被送上法庭的鏡頭。 中新社發

10月4日晚,陳啟禮在香港病故,走完65年的坎坷人生。

陳啟禮,臺灣第一大幫會「竹聯幫」前幫主,如今依然被奉為該幫的精神領袖。而他不僅僅是一名黑道大佬,他所做的事情遠遠超越了黑道事業——因為當年犯下江南命案,陳啟禮這個名字連同這起政治謀殺案傾覆了蔣氏王朝,轟動了整個世界。

在他去世後,人們用「臺灣教父」稱號,來評價他一生的傳奇。

黑道教父的身後事

陳啟禮並非出身草莽,他的父親是一名司法官員,他也算是官宦子弟。1949年,籍貫江蘇的陳啟禮隨父母到了臺灣,住在眷村。當時,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鬥爭非常激烈,陳啟禮在上學時多次與本省籍學生打架、毆鬥,這成為了他踏入黑社會的主要原因。

上高中後,陳啟禮加入了以外省人為主的「竹聯幫」,綽號「鴨霸子」。16年後,他被推舉為總堂主。擔任幫主的陳啟禮帶領弟兄們與各黑幫火拼,不斷擴大地盤,尤其是在成功擠壓當時勢力最大的「四海幫」地盤之後,「竹聯幫」聲勢猛漲,一躍成為臺灣第一大幫會,成員達到十幾萬人。直到1984年江南命案案發之前,陳啟禮的黑道事業如日中天。

正因為陳啟禮和「竹聯幫」的過人本領,才得到了臺灣情報部門的「青睞」,成為暗殺美籍華人作家江南的執行者。然而,陳啟禮沒想到,這起命案使他被迫亡命天涯,最終客死異鄉,而他一手打造的「竹聯幫」也從此日漸式微,四分五裂。

如今,離開臺灣11年,陳啟禮終於可以如願回家。10月18日,他的遺體將用包機從香港移靈回臺,「竹聯幫」將以隆重儀式安葬這位精神領袖。

這位傳奇人物的葬禮註定是一場「江湖盛事」,讓臺灣警方如臨大敵。要知道,上一次臺灣另一位黑道老大「蚊哥」許海青的葬禮舉行之時,各幫派動員「黑衣人」不計其數,造成臺北市交通癱瘓、民怨不斷。而這一次主角換成了臺灣黑道教父,場面只會更為盛大。

據警方掌握信息,陳啟禮葬禮期間可能會有成千上萬名幫派分子前往悼念。為了防止「竹聯幫」大串聯,重振「第一幫」聲勢,警方向治喪委員會提出「三不原則」:不得穿著堂口制服,不得攜帶黑衣旗幟,不得有未成年幫眾參加告別儀式。

據悉,在陳啟禮告別儀式的會場中,將掛有這樣一副輓聯:「啟節秉乎天,人從俠道知忠盡;禮失求諸野,路斷關河望竹林」。臺灣「中央社」評論稱,這副輓聯是「陳啟禮為江南案為國盡忠,而後來卻有家不能歸的人生寫照」。

打開潘多拉魔盒之人

「吳敦一槍是從這裡(腦門)打進去,(江南)就斃命。董桂森上去再在肚子補了兩槍。」2004年2月,陳啟禮在接受香港鳳凰衛視採訪時,談起當年暗殺作家江南的經過,表情淡然的他似乎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1984年的10月15日早晨,「竹聯幫」總堂主陳啟禮親自帶著兩名「小弟」吳敦和董桂森,蹲守在位於舊金山市郊江南寓所的車庫內。在江南準備開車出行之時,他們用了三顆子彈結束了這位美籍華人作家的生命。

江南與陳啟禮乃至整個黑道素無冤讎,給他招來殺身之禍的是他發表的著作《蔣經國傳》。這本涉及蔣氏王朝「秘辛」的傳記在美國的中文報紙上連載刊登以後,臺灣當局曾多次試圖幹涉未果。

江南命案震驚了整個美國,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臺灣當局。美國聯邦調查局從勘查兇案現場留下的破綻開始,一直追蹤到陳啟禮等人。一個月後,陳啟禮和吳敦在臺灣落網,董桂森稍後也在南美被抓捕。事實上,陳啟禮和吳敦是在臺灣大規模掃黑行動「一清專案」中被捕的——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臺灣當局不得不做出姿態。他們以為,交出江南命案的作案者,就能夠有所交待高枕無憂了。

然而,陳啟禮不愧是一名老江湖。早在作案之前,為了防萬一遭滅口,他將一盤錄音帶交給了他的「竹聯幫」兄弟張安樂。這盤錄音帶記錄的是臺灣「軍事情報局」高官與陳啟禮的對話,前者授意陳刺殺江南。陳啟禮被捕後,這盤錄音帶落入了美國聯邦調查局之手。

在鐵證面前,時任臺灣「總統」的蔣經國於1985年1月10日下令逮捕軍情局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當時,輿論矛頭還指向蔣經國的次子蔣孝武,認為他是整個事件的幕後主使。但這種指控因為沒有證據支持,至今仍是無頭公案。

多年以後提起江南案,臺灣媒體仍用「臺灣受傷」,來形容這起案件給臺灣形象與聲譽所帶來的傷害。黑暗、黑幕、黑金……當時,所有黑色的貶義詞似乎都成為描述臺灣政治的用語。

而這個黑色的潘多拉魔盒,是由黑幫老大陳啟禮一手打開的。

責任編輯:宋莉

責任編輯:宋莉

相關焦點

  • 臺灣九份揮別「悲情」 重現「歌舞昇平」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攝    6月18日,臺灣九份,一家名為「悲情城市」的餐館前遊客眾多。圖為電影《悲情城市》拍攝地。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攝   中新社臺北6月21日電 題:臺灣九份揮別「悲情」重現「歌舞昇平」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這裡是全臺灣第一個電影院。」自踏進九份懷舊的老街,擠進擁擠的觀光客流,耳邊總有人推薦「昇平戲院」。侯孝賢、宮崎駿的名字也不斷跟九份的簡介連在一起。
  • 臺灣網際網路教父的創業感悟:電商需恭迎年輕人
    i天下網商註:他曾經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文化的幕後推手,他成功策劃了羅大佑的唱片和演唱會;網際網路浪潮後,他成立了臺灣最大的綜合網絡服務提供商PChome,也創辦了臺灣最大的女性購物平臺Payeasy。今天,他已經成為了臺灣的網際網路教父,他就是詹宏志。詹宏志的頭銜很多,從作家、編輯、媒體人、電影人到網際網路教父。
  • 悲情九份 漸成臺灣必遊之地
    張怡然攝【環球時報記者 張怡然】在臺灣新北市瑞芳區,有一個叫九份的小城,它依山傍海,保留著獨特的舊式建築。別看它的名字樸實無華,這裡可是臺灣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影片——《悲情城市》拍攝地,也是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靈感來源地,還是臺灣女歌手陳綺貞的歌《九份的咖啡店》創作地……一個小小的九份,以其獨特的氣質成為藝術家眼中的寵兒,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一探究竟。
  • 《風箏》軍統二代教父 孫斌演繹悲情人生
    柳雲龍扮演的六哥已失去往日的軍統風採,孫斌扮演的宮庶英文名Benjamin蛻變成軍統的二代教父,時代變化至解放後、人物立場的轉變,註定宮庶與六哥,這對師徒與兄弟將會上演更加複雜與跌宕的精彩劇情正是這種關於人性的演繹與思考出生於4月7日的孫斌讓觀眾對《風箏》的喜愛又多了幾分。
  • 臺灣寫真:在九份尋找「悲情」因子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十四日電 題:在九份尋找「悲情」因子  中新社記者 於晶波 黃少華  臺北市區東北方向的山城九份,是一座被電影「光復」了的小城。臺灣知名導演侯孝賢轟動一時的《悲情城市》即取景於此。不過,如今徜徉山城,卻會發現,這是一座沒有悲情的「悲情城市」,當年揮之不去的沉沉愁緒已然蹤影難尋。
  • 臺灣九份:悲情不再的"電影之城" 宮崎駿曾獲靈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用來形容臺灣東北部依山傍海的九份小鎮最恰當不過。百年間,它從喧囂一時到沒落沉寂,再到因電影而東山再起,起起伏伏恰如一部承載世間百態的影片。  從臺北車站搭乘火車到瑞芳站,再坐約15分鐘的車,就到了位於新北市的九份。
  •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臺灣歷史
    二二八對於臺灣本省族群的意義,《悲情城市》有間接而十分深刻的描寫。表面上看來,《悲情城市》悲情的敘事,主要乃是關於林文雄與內地中國商人的幫派勢力鬥爭與走私的,以及寬美和既聾又啞的老四林文清之間的愛情故事。二二八事件惟有藉由寬美與文清兩人不完全的觀點間接的被提及。
  • 揭秘「臺灣教父」陳啟禮的傳奇一生
    資料圖片:江南案後,陳啟禮返臺,被逮捕受審,被判無期徒刑,於一九九一年假釋出獄  揭秘「臺灣教父在他離去之後,這段歷史變得更加清晰:曾經千夫所指的案犯,不過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 本刊記者/劉婉媛  本刊特約撰稿/黃平(發自臺北)  10月4日晚,陳啟禮在香港病故,走完65年的坎坷人生。  陳啟禮,臺灣第一大幫會「竹聯幫」前幫主,如今依然被奉為該幫的精神領袖。
  • 臺灣懷舊小鎮 悲情城市九份的真面目
    九份位於臺灣臺北縣芳鎮,擁有獨特的舊式建築、坡地以及懷舊風情,1990年後因電影《悲情城市》在此取景,透過影片而聲名鵲起。行走在九份彎曲迴旋的街道上,歲月的痕跡隨著古老的建築一點一滴侵入心間,一個溫暖而真實的小鎮就這樣刻入腦海,其實悲情城市不悲情,九份小鎮是您自由行之旅上不可錯過的一戰!
  • 臺灣存在「弱勢悲情」心理?
    「中原心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缺乏對臺灣民眾「弱勢悲情」心理的體察。毋庸諱言,這種「悲情」心理是普遍存在於臺灣民眾的意識深處的。百年來中國深受外敵的侵略壓迫,國勢衰落,在日本殖民主義長期統治之下,臺灣人民猶如「無花果」,一直備受挫傷和壓抑。
  • 臺灣寫真:九份古鎮的戲夢人生
    原標題:臺灣寫真:九份古鎮的戲夢人生:隨礦興衰浮沉 緣影重拾芳華  中新社新北7月5日電 題:九份古鎮的戲夢人生:隨礦興衰浮沉 緣影重拾芳華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上世紀90年代,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讓臺灣九份這座因礦產耗盡而頹廢的古鎮再度被重識。
  • 臺灣 悲情城市裡的柔情九份
    臺灣 悲情城市裡的柔情九份若要說起我的奇葩之處,簡直數不勝數,雖然同為00後(雖然只差兩年哈哈哈)但我卻有著迷之涉獵範圍,除了還勉強跟得上時代潮流裡的網絡流行語,年輕人的一切關注點,在我這也僅是去稍加了解,也是避免自己太過落伍的一個方法。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上世紀80年代臺灣文化的幕後推手,一個媒體人到電商土豪的傳奇
    詹宏志的頭銜很多,從作家、編輯、媒體人、電影人到網際網路教父。對於詹宏志來說,跨界的經歷可能並不是他最大的優勢,正如他自己所言,他趕上了一個網際網路浪潮,這波浪潮使得他有機會去體會一代人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他有機會去挖掘其中的機會,這個浪潮也推向他不斷向前。
  • 臺灣新聞臉:張忠謀的「半導體人生」
    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作為創辦人,張忠謀早已蜚聲半導體產業界,號稱臺灣「半導體教父」。那麼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他的傳奇人生又有什麼故事?
  • 5位華語樂壇「教父」,寶島臺灣就有三位
    在娛樂圈中,配得上」音樂教父「這個稱號的人並不多,因為需要能寫能唱,而且作品還得經久不衰,深深印入人的心裡。在華語樂壇中,能配得上這個稱謂的,大陸有一位,香港有一位,而在祖國寶島臺灣,卻足足有三位。崔健,1961年8月2日生於北京。
  • 《教父》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
    黑幫電影《教父》系列,被眾多人捧為經典,尤其是老教父的表演,堪稱經典,被無數後人模仿崇拜。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我最愛的電影《教父1》,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老四(幼子)麥可·柯裡昂稟賦聰穎,精明能幹,不想參與黑道事業,投身到美國陸戰隊,後來老教父在集市遭遇襲擊,不得不回來繼承家業。
  • 【探訪·臺灣】"臺灣英語教父」創辦的賴世雄美語,在大陸欲成為幼...
    【探訪·臺灣】"臺灣英語教父」創辦的賴世雄美語,在大陸欲成為幼少兒美語教材代工商 作者:燻燻 發布時間:
  • 阿里山神木的百年悲情:臺灣特有木材卻被運往日本建神社
    阿里山神木的百年悲情:臺灣特有木材卻被運往日本建神社 一直嚮往阿里山。朋友說,阿里山美景多了,你最想看什麼呢?是呀,是什麼讓我這麼牽掛阿里山呢?
  • 專訪|詹宏志:一段勇敢前行的人生
    與香港書展上以「書呆子」為主角關於旅行的演講不同,在思想湃這個題為「一段勇敢前行的人生」的2個多小時演講中,詹宏志的身份從媒體人、音樂人、電影人、出版人、網際網路教父轉變成作家,他的身份一次次轉身他也不會想到,幾年後,他居然也成了臺灣電影的一部分。在紐約工作,詹宏志並不認為這是他想要的人生。他辭職離開報社,離開新聞界。「因緣際會,一位謀過面的學長跑過來邀請他去做一個家唱片公司的總經理,那家唱片公司就是滾石。「我也不知道怎麼做唱片,去後的第一個案子是羅大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