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對媽媽身體的改變非常大,生完孩子後也是新手媽媽身體最脆弱的時候,一定要清晰的掌握產後恢復的不同時間,及時應對,才能做一個健康快樂的滿分媽媽。
今天就跟有懷孕計劃或者在孕的寶媽分享這份產後恢復時間表。
✿
產後2小時
產後2小時雖然寶媽身體還很虛弱,但從這個時刻產後康復就要開始了。
此時醫生可能會讓孕媽用力的按壓肚子附近的一個位置,千萬不要因為疼痛而敷衍醫生。此時大力按壓或揉腹部,可以儘快幫助子宮復舊。
有母乳餵養計劃的寶媽應在此時儘快開奶,此時母乳營養極其高,對於新生兒的健康很重要。同時,通過新生兒的吸吮也可以刺激產後媽媽子宮收縮,幫助產後媽媽身體恢復。
✿
產後4小時
分娩時,寶寶下降會壓迫寶媽的膀胱、尿道,導致產後感覺不到尿意或者排尿困難,此時應儘量嘗試排尿,因為膀胱過度充盈會影響子宮收縮,可以嘗試多喝水,儘快排尿。
4小時後,寶媽可以坐起來或適量走動,來幫助排尿,避免發生尿瀦留,導致產後出血。
✿
產後1-42天
這段時間寶媽容易出現乳房堵塞的問題,此時要及時催乳,進行乳房疏通,警惕乳腺炎的發生。一般表現為乳房周圍有硬塊、寶寶吸完後好像還有很多奶、刺痛或輕微痛感、奶汁流出不順暢等……
產後42天也是恥骨分離恢復、肌肉酸痛、腰背痛、肩頸痛的最佳恢復期,可以通過呼吸訓練和一些輕柔的活動,包括關節活動、肩背活動來激活身體。同時飲食方面要注意葷素搭配,每日保證水果蔬菜的攝入,以高蛋白飲食為主。
✿
產後42天後
42天後,寶媽們需要去醫院接受專業產後檢查,根據自身的情況安排恢復計劃。
1、盆底肌康復
因為妊娠期和生產對盆底帶來的壓力,新手媽媽的盆底肌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損傷。不重視盆底恢復可能會給新手媽媽帶來漏尿、便秘、盆底疾病的困擾,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產時帶來的盆底損傷也會越來越嚴重。
盆底肌康復一般分為被動治療和主動修復。
被動治療是指醫院通過次磁刺激和電刺激治療,被動治療雖有效但強度遠遠不夠,需要寶媽進行自主鍛鍊,也就是主動修復。
主動修復主要是通過一些盆底保健操:凱格爾運動及其變式來完成,凱格爾運動是經過臨床認可的盆底鍛鍊動作,需要寶媽有計劃的堅持下去,方能看見效果。
2、腹直肌分離復位
腹直肌分離是指孕期肚子持續增大,腹壁肌肉失去彈性發生分離。腹直肌分離不僅會帶來產後大肚腩影響美觀,還會帶來腰酸背痛、腹內壓不正常、盆底問題,需要產後媽媽格外注意。
3、控重減脂
孕期新手媽媽體重或多或少都有增加,其中一部分是用來為母乳做儲備,另一部分則是多餘的脂肪。產後媽媽如果體重增加過多,此時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和攝入量來控制體重,避免出現產後體重滯留的問題。
正常體重媽媽每日保證2100~2300kcal熱量攝入,超重媽媽適當減少攝入量,保證每日攝入量不低於1500kcal,搭配母乳餵養可以讓體重更快的恢復到孕前狀態。
運動方面,可以先從輕量級運動入手,隨著身體的康復慢慢加入快走、慢跑、力量訓練。
4、產後塑形
產後塑形不單單是幫助新手媽媽重塑曼妙身材,還幫助產後媽媽調整體態問題,避免長時間錯誤體態導致肌肉僵硬,影響健康。
產後塑形除了要通過控制飲食、適度鍛鍊外,還需要制定合理的塑形計劃,增強局部肌肉力量,緊實松垮肌膚。
產後42天至產後半年是產後恢復的黃金期。
超過2年的媽媽身體恢復會越來越難,抓住黃金期,結合身體狀態,儘早開始產後康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