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住腸線蟲(Enterobius vermicularis)又稱人蟯蟲,簡稱蟯蟲(pinworm),主要寄生於人體小腸末端、盲腸和結腸,引起蟯蟲病(enterobiasis),人是惟一的傳染源,換句話說,當發現新蟯蟲病人時肯定是從其他蟯蟲病人或帶蟲者傳染的。在兒童群居群體中,往往由於自身感染、食物或環境汙染而出現持續性的反覆再感染,使得蟯蟲病遷延不愈,易治難防。
先介紹蟯蟲的生命周期(生活史),再來談談它們的奇特之處。
蟯蟲生活史非常簡單,無需中間宿主,蟲卵時期無需離體在外界環境中發育。
蟯蟲成蟲主要寄生於人體腸腔(盲腸、結腸及迴腸下段)內,附著在腸黏膜上,以腸腔內容物、組織或血液為食。重度感染時甚至可達胃和食道。
蟯蟲雌雄交配後,雄蟲很快死亡從而被排出體外。
子宮內充滿蟲卵的雌蟲在腸內溫度和低氧環境中,一般不排卵。當宿主睡眠,肛門括約肌鬆弛時,雌蟲移行至肛門外,產卵於肛門周圍和會陰皮膚皺褶處。
每條雌蟲產卵多達萬餘個。產卵後雌蟲大多自然死亡,也有少數可重返迴腸腔,也可誤入陰道、子宮、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異位損害。
粘附在肛周皮膚上的蟲卵,在34~36℃,相對溼度90%~100%,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卵胚很快發育,約經6小時,卵內幼蟲發育成熟,蛻皮1次後即成為感染期卵。
蟯蟲生活發育感染方式示意圖
雌蟲在肛周的蠕動刺激,使肛門周圍發癢,當患兒用手搔癢時,感染期卵汙染手指,經肛門—手—口方式感染,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蟲卵也可散落在衣褲、被褥、玩具、食物上,經口或經空氣吸入等方式使其他人感染。
被人食(吸)入的蟲卵在十二指腸內孵出幼蟲,幼蟲沿小腸下行,途中蛻皮2次,在結腸經第4次蛻皮後發育為成蟲。感染期卵孵出幼蟲到最後發育成熟產卵,約需2~4周。雌蟲壽命一般約為1個月,很少超過2個月。
奇特之處
父母為子代嘔心瀝血,不惜粉身碎骨,以殘烈的方式界定可憐天下父母心。繁衍後代成為蟯蟲生命最終極的目標,本就至多2個月的短暫一生,雄蟲卻早在與雌蟲交配之後就崩解離逝,先於雌蟲一步魂歸腸腔,而作為呼應,雌蟲完成排完卵的任務之後也緊隨雄蟲而去,甚至把留在子宮內的卵都全部拋灑在了肛門周邊的皮膚之上,真沒有辜負雄蟲的一片死心。
蟯蟲標本
奇特的蟯蟲卵結構在人體寄生蟲卵界獨樹一幟,屬劍走偏鋒,靠著它能暴行於世界而屹立不倒。
我們先看看教課書裡的描述,一般都是這樣的:蟯蟲卵無色透明,長橢圓形,兩側不對稱,一側扁平,另一側稍凸。很顯然這是光鏡下較為常見的一種形態描述,看後只能理解個大概,但蟲卵的立體輪廓具體啥樣,估計大多數人心裡仍沒個譜。奇特的蟯蟲卵究竟有何奇異特別之處呢?
光鏡下的蟲卵
蟯蟲卵的奇特形態是無法在光鏡裡真實呈現的,那年於是請人運用計算機3D軟體製作出了下面三維立體形態模擬,讓大家有大概整體的認識,個人感覺仍不太精準,還有改進的小地方。
據專業文獻研究報告,1984年王松山在題名《蟯蟲卵的掃描電鏡觀察》的文章中,對蟯蟲卵的結構作了詳細描述,現摘錄文中的一段,「掃描電鏡圖象顯示, 蟯蟲卵為一個三面體, 外形略似山植核狀,有三個面, 兩個是凸面,一個是凹面;兩個凸面對稱, 猶如一對蚌殼;凹面為長橢圓形, 由邊緣向中間凹陷逐漸明顯,以縱軸中線凹陷最深。 凸面與凹面最長徑與橫徑之比約為3:2。 三個面的移行部分均呈弧形,兩凸面交界線的彎曲程度大。」文中所附一張立體示意圖如下。
圖8.蟯蟲卵立體模式圖
L.凸面 V.凹面 R.兩凸面交界處 OA.蓋端 T.末端
為更深理解蟯蟲卵形態,再附上文中所說的類似「柿子核」「山楂核」形態,於是從網上找到這兩種核的圖片。
山楂核 網絡圖片
柿子核 網絡圖片
如果生活中沒留意這兩種核的話,個人覺得類似皮划艇的形狀也說得過去,下面圖中的艇,如果兩邊欄稍高點會更象一些。
(網絡圖片)
蟯蟲卵這種非同一般的形狀結構加上自身比重較輕,個人猜想是有利於其在空氣中懸漂,並且還能增強其在外界吸附其它物體的能力,蟲卵能隨空氣吸入是蟯蟲卵侵入人體的另一重要方式。
另一有待探究證實的奇特是其極簡生命周期下的真正逆行感染,一旦坐實,就把蟯蟲的極簡生活周期推向頂峰。所謂逆行感染指排於肛周的卵在適宜條件之下可孵化出幼蟲,幼蟲可爮入腸腔發育為成蟲。文獻研究記載,運用人工孵化出的幼蟲放置肛周能完成實現逆行感染,最終能查見蟲卵。當前研究的關鍵在於肛周蟲卵能否自行而非人為幹預孵化出幼蟲,仍需有力的證據來證明,據個人實際工作中肛周檢查蟲卵來看,還未曾見過空殼卵或者說相對完整的破殼卵,關注點都在是否陽性上,忽視了卵內容物的有無,算是缺乏有力證據的因素之一吧。
(2018.3.14 整理製作編寫 朱紅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