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海富浮沉見證湛江22年變遷史

2021-01-09 湛江新聞網

    提示:總有一種回憶,可以讓我們了解一段歷史。對於湛江而言,歷史給了這座沿海城市很多的烙印,有過屈辱,也有過輝煌。走過湛江的大街小巷,我們不經意間就可以通過一條街道、一幢樓房,甚或是一塊石碑見證這些烙印。毫無疑問,曾經名噪一時的海富大酒店就是這樣一個「見證者」。

曾經極為耀眼的霞山區地標——湛江海富大酒店,即將被完全拆除。

 一家酒店,為何背負著湛江22年的變遷史?一家酒店,為何惹得不少老湛江人對它情有獨鍾?一家酒店,為何成為政府在改變城市面貌中最大的障礙……對於這些問題,記者不得而知。但去年12月28日,霞山區政府對海富大酒店裙樓進行拆除,2月3日又對海富大酒店主樓實施整體拆除,記者兩次都在現場,從看熱鬧的老湛江人口中聽到這樣一些話語:「海富大酒店都拆了,看來政府是下了決心,霞山很快就要變化了。」、「哎,以後都沒有海富大酒店了,真可惜!」、「拆了也好,也都輝煌了十幾年了,夠本了。」……這些或許就是答案。

 【歷史】海富大酒店「生死薄」

 提起霞山東堤路15號,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但提起海富大酒店,很多人都應該知道,特別是老湛江人,對於這家被曾經被賦予湛江地標的建築應該有一些糾纏不清的情愫。

 坐落在這裡的海富大酒店,樓高12層,加上基底,大概在43米左右。43米的樓房在現在不算什麼,但在1987年,這座「豬腰型」的樓房可謂湛江數一數二的高檔建築。說它見證了湛江22年的發展史,一點也不為過。

 據霞山舊城改造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海富大酒店基底面積2567.07平方米,土地使用總面積3968.82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078.44平方米。海富大酒店使用土地源於1976年市水產公司接管海洋大隊的碼頭。1984年,市地合併,市水產公司接管後的碼頭由市水產公司與郊區水產公司劃分。1984年12月,市水產公司霞山支公司與香港海天貿易公司決定合資建造海富大酒店。據老湛江人回憶,1985年9月,海富大酒店開工建設,兩年後,海富大酒店竣工。而在1994年,市房地產登記處給海富大酒店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證(粵房證第421840號)。進入2000年後,海富大酒店因欠中國銀行湛江分行債務,被市中級人民法院查封,次年5月,經開發區人民法院裁定宣布破產。2003年2月,海富大酒店被公開拍賣,但因該酒店被列為霞山區舊城改造範圍,拍賣所得人一直沒有履行繳交拍賣款義務。又因霞山區舊城改造拆遷主體變動,致使海富大酒店承接破產資產問題一直懸而未決。2010年1月,霞山區政府開始對海富大酒店拆遷問題展開工作,1月31日與海富大酒店破產資產清算組及開發區人民法院達成一致意見,並籤訂合同。2010年2月3日上午10點,霞山區開始對海富大酒店實施整體拆除。

 【輝煌】海富——湛江發展的烙印

 2010年2月3日,隨著大型機械進入東堤路15號開始拆除工作,海富大酒店宣告「壽終正寢」。我們有幸見證了一段傳奇的結束,但我們更想知道這段傳奇是怎麼開始的。

 據霞山老街坊介紹,清末,今霞山海富一帶是一片沙灘,背海是窪地和農田,稀疏分布洪屋等幾條小村,村民不多。海邊有一個天然避風港,俗稱避風塘,供民船停靠。漁民趕潮在此兜售水產魚貨,鄰近鄉民小販則挑來柴米食鹽與漁民交易。潮漲成圩,潮落收市。海灘僅有一字排茅棚數間,作遮日避雨。漁民在海邊建有霞山最早建築之一——海生宮廟(今海富酒店旁),意指漁民都是海的兒女,祈求保佑平安。可見海富一帶是霞山最早生產和農貿活動中心。

 1899年,法國侵佔廣州灣後(湛江前身),為加強控制和掠奪,在西營(霞山前身)陸續建造碼頭,修築公路,開辦洋行郵政,設立學校教堂,屋宇漸多,始現市容,形成商埠。霞山最早的街道是沿海富岸線建成的海邊街(今東堤路)。民國26年(1937年),法國當局在海富旁建起龜背式頂蓋的固定攤位的東堤市場(俗稱老魚街,今東風市場前身),面積2500平方米,漁民上岸即可入市場售魚,海富一帶成為居民買菜和農漁副產品的集散地。赤坎的居民也常到東堤市場趁街,去東堤買魚成了去霞山的代名詞。

 可見,當時海富所在地的前身就已經成了老湛江的中心。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湛江經濟開始升溫。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湛江的發展走上快車道。也就在這一年,原市水產公司霞山支公司與香港海天貿易公司決定合資建造海富大酒店,並在次年9月開工,兩年後竣工。

 新落成的海富大酒店是一座綜合性旅館建築,分為主樓和附樓,酒店主樓上部平面形狀是11層豬腰形,建築物總高度43米左右,是湛江酒店中最早採用外牆貼玻璃馬賽克、鋁合金裝飾並安裝電梯的豪華建築,也是湛江市當時較大的酒店之一。建好後,正值湛江列為全國十四個沿海城市開放之一,一些大型會議、接待港澳來賓都在海富酒店進行。海富酒店曾一度風光,在霞山與海濱賓館、廣州灣賓館齊名。

 【回憶】「我們心中的海富大酒店」

 「南海之濱的湛江市海富大酒店,是一座三面環海、交通便利的三星級旅遊涉外酒店。憑窗而眺,我國十大主樞紐港之一的湛江港的壯觀景色盡收眼底,每當夜幕降臨,港灣美麗的夜色將帶給您一份寧靜與祥和。酒店擁有各式客房138套,房間內設備先進、設施完善,衛星電視及半路電視一應俱全,並有各種會議室,能承接各型會議及各種旅遊團隊,商務中心設有複印、傳真、打字、國際國內電話服務及訂票等代辦服務。酒店擁有能同時容納800人就餐的中、西工餐廳、VIP貴賓廳,可接待各種類型的就餐及品嘗各種海鮮及特色小食,且擁有卡拉OK桑拿、商場、美容廳等娛樂、服務項目。酒店將不斷美化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提供最熱情、周到的服務,令每位賓客真正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這是一段海富大酒店的自我介紹,時至今日,通過網際網路仍可以找到相關介紹。不過,輝煌一時的海富大酒店如今已經埋沒在了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能夠找到它當時影子的只有回憶。

 據老湛江人楊先生介紹,剛剛建成後的海富大酒店是湛江當時為數不多的個性化建築,湛江很多重要會議都喜歡選擇在海富舉行。「當時湛江剛被列為中國沿海開放的14座城市之一,一夜之間湛江湧進了不少外國人,有的是來考察的、有的是來旅遊的。」楊先生說:「很多外國人都喜歡到海富住宿。」而東堤路老街坊王伯也告訴記者,當時除了外賓喜歡住海富,很多湛江本地的生意人和市民,也都喜歡選擇海富作為接待親戚朋友和談生意的最佳去處。「當時能夠在海富消費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王伯如是說。

 住在海富,食也在海富。王伯還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隨著湛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酒店漸漸多了起來,但老湛江人還是喜歡到海富喝早晚茶。「畢竟我們習慣了。」據他回憶,當時每年中秋,海富月餅也總是供不應求。另一方面,當時湛江60%左右的旅遊團都和海富有合作關係,不少外地旅遊團來湛江也主動提出要住海富酒店,這也說明了海富在當時湛江的地位。「可以說,海富就是當時湛江為數不多的標誌建築,也是屈指可數的知名酒店了。」王伯告訴記者。

 【展望】海富的傳奇將變身延續

 2007年7月3日,新華網一篇名為《13個碼頭將扮靚湛江海灣》的新聞引起了很多湛江人的關注。有心的湛江市民或許可以從中料想到海富已經結束了其歷史使命。報導稱13個碼頭將把湛江市區海岸線裝點得更美麗,旅遊配套設施更齊全,而其中漁人碼頭將打造主題公園式大型旅遊區。文章稱:霞山避風塘漁人碼頭位於霞山區東部,即海富酒店與湛江港務局之間……

 關注時事的湛江市民應該想到,海富大酒店的使用土地本就是漁人碼頭建設用地的一部分,如今這塊土地將以另一種形式延續海富的傳奇。網友「聯珠炮」就曾在網絡發帖稱:作為在湛江生活了半個世紀的「老湛江」,親歷湛江興衰史。現在我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湛江最寶貴的資源——市區海濱岸線被瘋狂瓜分霸佔,破壞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這個惡行的第一步是由填海建設海富大酒店開始的,此閘口一開,各路「兵馬」紛紛效法,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把湛江人引以自豪的、風光秀麗的黃金海岸搞得一塌糊塗,昨日的「日內瓦」變成了湛江市民「心中的痛」。我敢說:這種自我摧殘、自毀前程的行徑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湛江你給自己拋棄了!當然,我很欣賞現市委,市政府已察覺問題的嚴重性,並加已制止。但還不足夠,為防夜長夢多,需儘快進行搶救性開發建設。真正做到「還岸於民,還景於民」。

 不能不說這位網友的言論很有前瞻性。如今的霞山區委、區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正在進行漁人碼頭建設的前期工作。用霞山區一位主要領導的話說,就是要把湛江最髒、最差的海灣變成本就是湛江最美、最漂亮的海灣,還景於民。

 曾經的海富固然美好,因為它曾寄託了不少老湛江市民的美好回憶。但歷史終究是歷史,社會的發展要求城市同步發展,而城市的發展是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生活過得舒坦、自然。海富的整體拆除可以說是這座酒店的結束,但也可以說是海富這塊土地全新的開始。

 不少老湛江人也願意接受這種改變,包括位於霞山舊城改造範圍內的不少拆遷戶們,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支持,霞山舊城改造已經首戰告捷。接下來,改造工作將進入一種常態化的工作狀態,霞山不久後將會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眼前。

 或許不久以後,我們帶著朋友來到用如今海富大酒店地址建設的漁人廣場,我們可以驕傲的說:這裡曾經有一座湛江最好的酒店。這應該就是海富大酒店另一種延續的傳奇。

 

相關焦點

  • 我市啟動「愛家鄉、看變遷、促發展 ——2020年湛江人遊湛江」活動
    12月12日,主題為「愛家鄉、看變遷、促發展」的2020年湛江人遊湛江活動在湛江國際會展中心啟動。活動邀請我市獲得國家、省表彰的抗疫先進人物和抗疫工作一線崗位的工作者代表約120人參加了啟動首發團。
  • 海富光子史偉:中國光電子產業大量創新,形成長板
    在大會首日,山東海富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史偉接受了記者獨家專訪,介紹了其「產業報國」的決心與理念。據史偉介紹,山東海富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從事高端光纖雷射技術研發的高科技企業。技術和產業化團隊包括中科院院士、知名光纖雷射器行業專家、著名高校博士等,是一支能攻技術難關、敢攀科技高峰的科技精英團隊。
  •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原標題:這條沿海公交線駛過近70年,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半島記者 馬正拓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
  •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也是廣州飲食界「雞聚雞散」的變化歷史,更是廣州食客飲食習慣演變的生活史。  1993年7月20日,在廣州的清平飯店內,經過上百家餐飲名店的激烈角逐和專家評委的權威認定,最終誕生了半民間半官方的首批廣州「十大名雞」,這「十大名雞」是:清平雞、文昌雞、風沙雞、鹽焗雞、市師雞、美極雞、牡丹雞、洪壽雞、路邊雞、柱侯雞。
  • 湛江的霞山區居然是靠法國人起家的,之前就是幾條破落的小漁村
    說起湛江這個名字,其實時間並不長,1945年抗戰勝利,法國殖民者將廣州灣重新歸還,這才重起了湛江這個名字。而比湛江這個名字還要年輕的,居然是湛江的繁華商貿區——霞山區,它是1958年來才起的名字。而在1899年法國人到來之前,可憐的霞山區連個地名都沒有。
  • 中國「綠色後院」在變革:大興安嶺65載見證國有林場變遷史
    中新社呼倫貝爾2月21日電 題:中國「綠色後院」在變革:大興安嶺65載見證國有林場變遷史?  中新社記者 烏瑤  「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鬧市,那麼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後院。」上世紀60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如是感慨。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對樹木的一度大規模砍伐破壞了這座「後院」的幽靜。
  • 福建漳州天一總局:見證百年僑批史
    它見證了我國(中國)僑批的發展史,也是「僑批檔案」明年將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重要文物。  從水客到信局  流傳村坐落於九龍江畔,天一信局離江不足百米。「先祖郭有品是天一信局的創始人。1869年,他就是從這裡乘船,順著九龍江出東海,直抵南洋,開始從事僑批事業的。」郭有品第五代孫郭伯齡介紹說。
  • 《老港正傳》等回歸影片溫馨感人 見證香港變遷
    三部影片均走溫情路線,通過普通人的生活,見證香港的變遷。《女人本色》和《每當變幻時》都是以女性的命運和奮鬥史來「隱喻」香港精神的堅韌和草根一面。《老港正傳》則通過香港電影放映員老左(黃秋生飾)從1967年到2007年間的愛國夢和他一家的酸甜苦辣變遷串聯起了一部「香港史」。
  • 你見過1913年的商丘火車站嗎,百年變遷,見證商丘崛起!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咱們的商丘站, 是始建於1913年, 原名朱集站; 民國22年(1933年) 更名為商丘站;
  • 海富龍陽幼兒園 Fortune Kindergarten Longyang Campus
    About Our School 關於海富龍陽幼兒園海富龍陽幼兒園創辦於2004年7月,在2011年被評為「上海市一級幼兒園」,2015年成為「第二輪上海市民辦優質園創建園」。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up and down to see more幼兒園秉承「多元文化融合」的辦園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為動力,以課程改革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活動為抓手,在教育國際化的道路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在強大的海富區域資源的共存下,我園在實踐中採用雙園長共制、中外籍教師合作教學、地段和非地段生家長理念共存,形成開放、和諧、多元的校園文化。
  • 連州市海富教育·惟信文化培訓中心​正式開業!人氣火爆嗨翻天……
    連州點點網熱文 資訊 幫助 活動 福利 推廣 品牌2020年10月8日上午連州市海富教育·惟信文化培訓中心
  • 視頻|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縮影!《「青」史「影」存》首發
    9月15日,大型精裝畫冊《「青」史「影」存》在青島首發,並被青島市檔案館收藏。作為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該書是一部填補了青島鐵路客運七十年歷史空白的重磅力作。首發儀式上,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社長李新宇代表出版社向青島市檔案館捐贈了《「青」史「影」存》圖書。
  • 感知六十餘年輝煌 走進東營區一中史口分校「繼往開來校史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馬新怡 東營報導校史館是展現學校發展歷史、辦學過程中不同時代學校面貌變遷的場館,是學校傳統與校園文化的精神載體。校史館能夠體現學校整個發展歷史過程中的縮影,作為學校發展史、辦學史和學校在不同年代容貌變遷的展示場所。坐落於東營區一中史口分校樓內的校史館,承載了學校64年的歷史,見證了一所名校的成長史。與此同時,館內還設有史口鎮境內其他中學情況一覽表,見證了史口鎮教育變遷的重要發展足跡。
  • 如何守住「湛江鮮」|評湛江海鮮危機十年!
    2020年第一個黃金周結束了,憋了半年的湛江人總算「後浪」了一下,只是有點小小遺憾:剛好趕上禁漁,海鮮有點少。「難道不禁漁你就能吃到好海鮮?」筆者一位做海鮮生意的朋友調侃我。湛江沒魚了,是老漁民的感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實。湛江的魚少到什麼程度?筆者有個做了幾十年海鮮生意的大姐說,2019年8月開漁後,她一直在等湛江回港漁船帶回的馬友魚,準備做一批鹹魚——她是整個湛江最具口碑和影響力的鹹魚供應商之一。一直等到中秋節,她才拿到幾百斤貨。
  • 臺灣歷史課綱變遷史:臺灣史脫離中國史,中國史變東亞史,與中華史觀...
    而歷史課綱的變遷史,也深刻影響了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觀,儘管馬英九曾經對此做過「微調」,但相對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狂飆突進,「微調」已經微不足道了。在這部課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於中國史之中。同時,1997年時任教育部門負責人吳京在高中推出《認識臺灣》教材,分為社會、歷史、地理三冊,首次將臺灣相關史地整合成單一課程。 不過,如同今時今日一樣,《認識臺灣》中的內容受到部分學者反對,以臺師大歷史系教授王仲孚為首,集合臺灣大學教授王曉波等人,批評《認識臺灣》教材涉及「臺獨意識」及日本皇民史觀。
  • 日曆的記憶,見證濟寧四十年時代變遷
    以往每到年關,各式各樣的日曆、掛曆伴隨著各類年貨紛紛上架,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近幾年,隨著手機電子日曆和文創日曆的興起,傳統的舊掛曆、老懷歷銷量下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作為曾經的必備物品,日曆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
  • 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 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
    崔莉霞 攝 中新網太原8月23日電 題: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 作者 楊傑英 楊潤德 崔莉霞 「這些老物件,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23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民間藏家趙士信告訴記者,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沉痛記憶。
  • 全國勞模倪澤軍:見證中國飛機維修業發展與變遷
    全國勞模倪澤軍:見證中國飛機維修業發展與變遷 2020-12-10 01:20:46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2020年12月10日 01:20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在烏蒙山深處見證鍋廠村的變遷
    從8月起,請您跟隨記者的鏡頭筆頭,走進遠山,深入一線,去記錄精彩瞬間,去感悟家國情懷,去致敬偉大精神,一起講好雲南統戰故事……  鍋廠村深藏於磅礴的烏蒙大山深處,是一個交通偏僻、資源貧乏、文化落後的深度貧困村。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14戶40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2戶1406人。
  • 【你好 警察節 ︱見證漢警變遷】出入境辦證量28年躍升397倍
    原創 馮威 平安武漢 收錄於話題#110警察節10#見證漢警變遷5見證漢警變遷在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來臨之際,「平安武漢」推出【見證漢警變遷】系列文章,從交管、戶政、特警、刑偵、治安、出入境、指揮體系等角度,全景式回顧武漢公安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