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在移動互聯時代,我想把這句詩改一改,改成「我勸大家少吃瓜,莫管學校內部事」。前幾天,江蘇常州一所名校火線提拔90後女教師擔任副校長引發網絡熱議,不少吃瓜群眾懷疑有貓膩,鬧騰著要查查符不符合程序。
因為之前該女教師王燕老師只任職了三個月的總務副主任,有人認為這是「火箭式」提拔,懷疑不合規。不在教育系統內部的人員或許不知道學校職場的一些真相,用自己對其他行業的見解來解讀學校人事任免,難免出現偏差。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實話,就現在來說,你以為90後老師想當這個副校長嗎?身處學校管理圈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數是不願意擔任行政幹部的,很多教師願意安安靜靜教書育人,好好評個職稱,評個優秀教師的榮譽稱號。說不定學校好不容易找到個願意犧牲自己專業發展來做管理的小姐姐,還被網友這樣深扒。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學校內部管理的三大真相,避免公眾誤讀,讀了下文就能消除人們對學校職場的三大誤解:
學校是事業單位不同於公務員系統。學校更多承擔的是專業性的教書育人工作,而不是行政類的事務。所以,學校裡的人事安排屬於內部管理,由學校管理制度說了算,比如學校有學校的章程,學校有學校的內部管理制度。
對於學校的管理,沒有必要用一級一級逐級的職位升遷來要求學校。教育系統裡,由高級教師直接任校級幹部,有的直接從一線教師提拔為一把手校長的情況都是存在的。
當然,對於學校內部的中層正職及以下的幹部由學校行政會研究按照程序進行任命;對於校級幹部也是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按照程序選拔和任命的。這個程序並非是指一步一步進行的所謂「升遷」。學校是專業性很強的事業單位,無論是教育局還是學校都不願意選一個德行差、能力差、是非多的人來從事管理工作,否則後患無窮,自己給自己惹麻煩。
在學校裡,真正對教師有實際好處的東西是職稱而不是職務。教師的待遇跟職稱的關係密切,每月工資差距很大,而且到退休都一直延續。所以,以前學校的老校長高風亮節不和老師競爭評職稱評優秀,退休後每月退休金和那些評了高級教師的一線老師相比,相差數百到一千元不等。
在學校裡校長主任就是一個職務,實際好處不過就是多了一點點職務津貼,這個職務津貼只有在任的時候才有,不在這個管理崗位履職就沒有,退休後也是沒有的。
雖然有一定的職務津貼,但是與這個職務相匹配的工作任務也非常多,像這個90後女教師平時的管理工作非常雜,既要管理後勤,還要管理設備,為學校提供信息化辦學服務,平時還要教課。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承受各種質疑的壓力。你說累不累?
學校行政並非官員。學校行政實際上和教師在學校內部基本上都是平等的關係,只是工作內容和性質有一定的差異而已。比如,學校行政有大量的時間從事事務性工作,處理各種文件,撰寫各種計劃、總結、匯報,擬定學校管理制度,實施具體管理工作,帶領學校向好發展。
【推薦一個教育好文的好課程《學校公務範例及管理實操》希望能夠幫助教育管理者輕鬆完成各類學校管理公文,點擊下方專欄卡片去看看吧】
在學校內部有一個工作量的說法。比如:語文教師滿工作量是周課時16節,其中8節語文課,8節班主任工作。如果一位語文教師擔任教導處副主任,那麼就不再擔任班主任工作,另外8節課的工作量就轉移到行政事務上去了。
學校的校長主任不是做官,就是把自己本來上課或者做班主任工作的時間分配到行政管理上而已。
曾經和一位廣東的校長交流,她的有句話讓我非常感動,她說:「我想既然來管理一所學校,就希望幾年後自己離開學校時,學校能夠留下很多值得珍視的美好記憶」
曾經接觸到一位學校管理者,她無限感慨地說:「誰願意來當這個行政啊,說真心話,我就想在一線當個老師,享受教育的幸福。」
實際上,學校行政幹部是以犧牲自己的專業發展來成就更多教師的專業發展,大家要多一些理解。學校的行政事務總得有人來做,最好還是有人願意用心來做。每一個崗位都不容易,行政何苦為難教師,教師何苦為難行政?吃瓜群眾們又何苦來為難學校呢?
【我的專欄《輕輕鬆鬆管理好學校》自認為做到了文字與情感的共融,教育與熱點的緊貼,可以為校長主任管理好一所學校提供參考借鑑,點擊下方專欄卡片去看看吧】
打字不易,且看且點讚轉發
教育不易,且行且關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