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級黨委政府和聯合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幫扶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團結帶領全村廣大黨員群眾,認真貫徹落實脫貧攻堅各項要求,奮力決戰脫貧攻堅,頑強拼博,紮實工作,2018年順利實現了村出列,今年全面消除了絕對貧困人口,較好地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為實現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現將工作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 貧困發生率呈現顯著變化
五年來,杜家衝村全村幹群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把打羸脫貧攻堅戰作為第一要務,全力奮戰,取得了明顯成效,貧困發生率呈現顯著變化。2014年建檔立卡時,全村貧困人口215戶686人,貧困發生率為19.78%,2016年精準核查後,貧困人口135戶395人,當年脫貧30戶10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8.18%;2017年清退1戶3人,當年脫貧27戶10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4.95%;2018年核減集中供養特困對象8戶,當年脫貧26戶4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86%;2019年脫貧24戶4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85%;2020年脫1戶2人。至此,全村絕對貧困人口全部銷除,脫貧攻堅目標圓滿實現。
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五年來,村內道路通過項目爭取和自籌資金,共建成 17條村組道路,合計完成25公裡路面硬化,村主幹道由3.5米拓寬到4.5米,全村36個村民組實現了「組組通」。修建U型渠3000米、山塘堰壩87個。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同時也為山場毛竹等資源輸出創造了便利。
三、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新黨群服務中心、群眾文體活動廣場、村衛生室、村小學附屬幼兒園全面建成並使用,高起點建成了公共全民服務平臺;新建4個集中供水點,自來水管網延伸14.4公裡,解決了約300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改廁176個,新建垃圾處理站2處,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實施了農村低壓電網改造,村內實現了網絡、電視全覆蓋,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模擬電視信號「戶戶通」,極大改善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扶貧不落一人,僅2020年納入教育助學67人,發放教育助學資金14.45萬元。
四、基本住房安全有保障
五年來,我們把貧困人口的住房安全始終作為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的重中之重,先後2批次對地處交通不便或地質災害點的13戶33人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對貧困戶住房全部開展了鑑定,對危房實施改造或重建118戶,對部分貧困戶住房存在問題但又不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實施住房提升工程22戶、幫助維修房屋50次,所有貧困戶的危房全部消除,較好地改善了貧困人口住房條件,確保了住房安全。
五、社會保障對象有保障
五年來,社會保障政策全面落實,實現應保盡保;政府代繳新農合、新農保、人身傷害意外險、「深貧保」險等對貧困人口的保障政策都一人不落落實到位。全村24個分散特困供養對象、118戶153人低保對象、120人殘疾救助對象,保障標準逐年提高,保障金都按時足額發放到位。
六、鼓勵就業穩定脫貧
充分利用本村離縣城較近的有利條件,積極組織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發展打工經濟,促進穩定增收。2020年,全村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304人,約佔貧困人口約45%。其中縣內194人、省內52人、省外58人。按照平均工資每人每月3000元的標準,全年工作10個月,全村貧困人口年務工收入就達了近千萬元。同時,我們還在本村開發公益性崗位,利用種養大戶帶動貧困戶就近就業,幫助年齡較大外出就業困難人員增收。
七、多舉措促進產業增收
一是根據我村實際情況,每年組織開展了特色種養業技術培訓,鼓勵貧困戶發展進行毛竹、茶葉和黑毛豬等家禽家畜特色種養業,幫助貧困戶實現產業增收。2020年,我村已發展毛竹撫育293畝,低茶園改造311畝,養蠶695盒,新栽茶園62畝,養生豬45頭,養母豬3頭,養雞3594只,養鴨432只,養鵝755只,養魚29畝,養蝦25畝。涉及貧困戶124戶450人,發放產業扶貧補助資金24.955萬元,五年來累計發放產業補助資金100餘萬元。二是充分利用基地、大戶帶動貧困戶增收。利用華榮農業有限公司中藥材扶貧基地、毛竹加工廠帶動18人務工增收;利用先成茶葉初加工廠帶動10人居家就業。三是利益光伏扶電站收益開發本村公益性崗位、救助困難群眾,2018年以來累計發放光伏電站收益30餘萬元。四是利用扶貧項目資金入股安綠園有機蔬菜有限公司,每年為8戶貧困戶帶來1.68萬元的收入,已累計發放分紅收益5.04萬元,戶均增收0.63萬。五是每年組織對有特色種養業需求的貧困戶免費發放種苗,累計發放雞鴨鵝苗1.2只,發放茶苗、桑苗25棵。
八、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
在扶貧政策和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於2017年建成了120KW光伏扶貧電站項目,使我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2020年,光伏電站收益、中藥材基地上繳、安綠園入股分紅、固定資產出租等項目,共為村集體經濟帶來約20萬元的收益。為壯大村集體經濟規模,提高「造血」功能,今年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本村農業企業華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中藥材種植項目,目前流轉53畝的中藥材基地已經開始種植了桑黃、石斛等高附加值的中藥材,佔地約3畝的中藥材種苗組培基地也已建成開始生產,預計2021年僅中藥材和食用菌種植一項就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0萬元以上。
九、全面落實幫扶措施
認真落實「單位包村、幹部包戶」雙包責任制,建立了以市機關事務管理處為主,縣發改委、縣郵政儲蓄銀行協同的結對幫扶機制,落實幫扶單位及鎮村幹部共75人,除村級幹部外,每人結對幫扶最多不超過4戶。幫扶單位主要領導每季度到村開展一次調研,幫助村解決脫貧攻堅工作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未脫貧戶幫扶幹部每月、脫貧戶幫扶幹部每季度不少於一次開展到戶走訪活動,幫助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落實幫扶措施。自2017年4月底起,落實了駐村扶貧工作隊和縣處級領導幹部擔任工作隊長和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制度。針對每一戶具體情況,每年都建立「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並認真抓好落實。我們在積極爭取幫扶單位幫扶的基礎上,還爭取到東部戰區陸軍第72集團軍、縣人武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為加快我村的脫貧攻堅爭取到了強有力的後援。
十、建立預防返貧機制
加強對邊緣易致貧戶、受災戶、家庭重大變故戶以及家中有大病或慢性病人、殘疾人、低保或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無勞動力的農戶,以及收入偏低已脫貧戶監測,建立工作檯帳,適時進行評估。一是建立貧困戶返貧三色預警機制,及時掌握動態變化情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邊脫貧邊返貧的現象發生。二是加強扶貧對象的動態管理,堅決杜絕該進來的沒進來,該出去的沒出去的「兩該兩不該」現象發生。三是建立「政策兜底」的保障體系,做到低保對象與貧困人口的有效銜接。將無生活來源、無產業、無就業「三無人員」,或因殘、因病、因災導致家庭極為困難極易返貧的人員,及時納入低保保障範圍,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同時,每年都對申請低保對象進行摸底調查,詳細了解他們的經濟收入等情況,發現處於貧困線邊緣的,及時採取措施提高收入,防止新的貧困人口發生。今年3月份,我們組織了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一安全一達標」在排查,對貧困戶家庭情況逐戶進行梳理,10份我們又對貧困戶開展了信息採集比對,經分析研判,目前我村沒有脫貧監測戶、沒有邊緣戶,有分散供養對象24戶(其中貧困戶17戶)、有低保對象118戶153人(其中貧困人口中低保對象62戶89人)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範圍。
五年來,我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雖然取得了全面勝利,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貧困戶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大多數貧困戶的特色產業屬於自種自養模式,收入對家庭增收效果不明顯;集體經濟項目比較單一,基礎較薄弱,對推動村級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不大。為此,我們從2019年開始謀劃布局我村的特色產業項目和集體經濟增收項目,目前由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與華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的,符合我縣產業發展規劃、符合本村實際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已經建成並開始生產,目前合作社+公司的基地規模達到100餘畝,每年支付用工支出達30萬元以上,這將為全村留守在家弱勞力、半勞力帶來了較穩定的經濟收入,同時基地的中藥材和食用菌產出,也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活力。據初步預算,2021年我村集體經濟僅中藥材和食用菌種植項目,就可以增收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規模將達到或超過70萬元。我們還計劃在未來的兩到三年時間內,進一步增大特色產業覆蓋面,將「公司+合作社」拓展為「公司+合作社+農戶」,帶動群眾一起種植,促進群眾增收;還計劃力爭到「十四五」末,我村的中藥材種植規模達到千畝、產值達到千萬元,進一步做強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夯實強有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