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拜佛不是在敷衍了事,不是在尋求自我安慰,也不是在「賄賂」佛菩薩,更不是在與佛菩薩做交易。我們是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像臨時抱佛腳等功利的行為是一廂情願,不能奏效。佛認為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的。佛若因你提供了許多的貢品就祝福你,這豈不是損人的慧根?
佛門上有句話:佛不渡人人自渡。佛陀和菩薩是慈悲的,他們在渡世界上所有受苦的眾生。佛陀和菩薩是我們修行的導師。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各種的方法來修行,並指導我們如何消除惡業培養福報。但是我們自己的修行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我們自己的因果應該是我們自己來承受,我們自己的福報應該是我們自己來尋求。而一個人做這三件事,拜多佛是沒有用的。
第一:不畏因果
因果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佛有句話說:菩薩怕因,眾生怕果。佛菩薩是充滿智慧,但仍然敬畏因果,行善積德。因果是相輔相成的,你種下什麼因,你會受什麼果。為什麼佛教總是鼓勵人們培養善業?因為良善比智慧更寶貴。人若心裡良善,天必賜福與他。
正如《了凡四訓·積善之方》所說:人為善,福雖未到,但禍已遠;人是惡的,惡雖未到,但福以遠去。當一個人理解了因果的真相,就沒有什麼是他不能理解的了。因在今生,果便在來生,因果是相續的。你對別人做什麼,你就對自己做什麼。
你以同情心對待他人,你對他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最終都會回到你的身邊。但如果你造惡果,到頭那隻自己嘗到惡果的滋味。「神通不敵業力」,更不用說你所犯的惡業的是有多麼的嚴重,即使佛菩薩對你有憐憫之心,也不能幫助你改變因果。因此,不懼怕因果,便是拜再多的佛也是無用之功!
第二、嗔恨心嚴重
當我們去寺廟拜佛的時候,我們不是在求佛,而是在學習佛菩薩的慈悲、智慧、清淨和溫柔。雖然我們在功德上不如佛菩薩,既然我們知道自己的缺點,就一定要努力改正,才能改善命運。
「嗔」是佛教的五毒之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憤怒和發脾氣。一旦脾氣發作,命運就會被毀,福報就會四處流傳,所有我們以前所積累的功德就會消失。發脾氣是一個人的本能,但能夠把脾氣壓下去才是真本事,這種忍辱的功夫是我們修行之中的一個重中之重。忍辱是我們學習佛法修行來說是最大的成就和功德,但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生活中有多少人在順境的時候偽裝成修行的人,但是一旦他們遇到了困境,他們就會變成普通人。不要總是抱怨什麼,與其在抱怨,不如行動起來。當一個人深深地怨恨的時候,這個人就已經遠離了佛,就算他拜再多的佛也是無用的。
第三、愛說人是非
有句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時候,一句話沒有注意便脫口而出,很有可能這句話帶來的危害大於行為,我們稱之為「惡語傷人六月寒」。佛教說人有三種主要的業,其中之一就是口業。一個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是不計較別人的是非的,而是時時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思想,反省自己的因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關係,我們不在去給自己添一些是非,結下惡緣。在佛教之中有「三不」,即不聽,不說,不看,心裡沒有是是非非,便世上沒有那麼多的糾纏和煩惱,這樣才能夠成為有福報的自在人。
佛說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為度世間的一切心;如果沒有一切心,又何必需要一切法?佛法是在醫治我們的心,幫助我們種下善因,並保護我們的心。當心是清淨卻自在的,心是自由的時候,無論在哪裡,都是極樂世界。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解開命運之謎的答案就在這個謎面之上,改善命運其實很簡單,懺悔和消除惡業,做好事和培養福。然而,如果你不懼怕因果,去造惡業,心中有怨恨,無論拜多少佛都是徒勞的。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