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2019年人均GDP已經達到了7.5萬,有一些家庭早已脫貧,實現了人人羨慕的經濟自由。現在,「中產」已成網絡熱詞,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中產家庭」中的一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中產階級已經接近4億了,從數字來說居世界第一,而且照情形來看,這一群體的人數還會增長。不過,有專家指出:中國的中產階級,其實是最焦慮的群體。
但有網友表示,這年頭誰不焦慮,那我寧願當一個焦慮的中產階級。畢竟在國人心中,中產家庭意味著較高的生活水平。這種小富即安的小資生活,是大家都嚮往的。那到底「中產家庭」的標準是多少?要達到怎樣的條件才能達標呢?
目前,我國中產階級家庭還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有不同的標準。曾任勞動部工資司副司長的蘇海南表示,中產家庭應該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第一,家庭收入水平等於或略低於或略高於平均水平;第二,中產家庭的滿足條件是生活富裕及收入穩定。第三,中產家庭的成員職業應該處於社會職業金字塔的靠中區域;第四,中產家庭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
另外,根據2019年新中產階級白皮書對中產階級家庭的劃分,新中產階級家庭的淨資產中位數應該是371萬元。其中,有兩個名詞需要解釋一下。「淨資產」的意思是假如你有估值200萬的房子,但還有70萬的房貸,那你的淨資產就不是200萬,而是扣除房貸後的130萬。
另一個就是「中位數」,這裡的中位數和平均數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標準值,而是一個中間值,也就是說,有50%的中產家庭淨資產高於這個數,50%的中產家庭淨資產低於這個數。
胡潤研究所對「中產階級」的定義又不同,它認為中產就是除去基本的生活開銷後,仍然具有較高消費力和投資能力的社會群體,「中產家庭」的基本消費開支不能超過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50%。根據其數據,目前我國大陸「中產家庭」的數量已經達到3320萬戶,這一可觀的數字說明很多家庭滿足了條件。
其中,新入門的中產家庭達到了1000萬戶以上,擁有最多「中產家庭」的城市是北京,排名第二的城市是上海。同時,北京、上海、廣東這三個省市的中產家庭數量佔整個中國大陸的50%。
還有一個研究所也給出了中產階級家庭的劃分標準,瑞信研究院按照美國當地擁有5萬到50萬美元的資產為標準來劃分,他們通過對國際貨幣的購買力價值評定,再根據當地的購買力情況,得出了這一中產財富範圍。
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機構,不同的群體對「中產家庭」有不一樣的標準,並沒有國際廣泛認可的衡量標準。在我們普羅大眾心中,有房有車,工作穩定,存款可觀,一家老小不愁吃穿用度,是大家理想中的「中產」生活。
其實,中產階級也只是一個頭銜,在大城市身家百萬的人說不定還沒有在小城市月入一萬的人過得愜意悠閒。做人最重要的是活著開心,把錢花在刀刃上,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