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國傾覆另一國後,戰敗國家的親眷有的逃難四方,有的名臣將士的子女被保薦存活下來,還有的被抓捕,充入後宮為奴。那些失勢的權貴子女,沒有鬥志的那類人,如同離開了母獸的幼崽,驚恐慌亂,只能隨波逐流,事事皆不由自己做主。當然了,也有內心清明的人,對於這無解的處境,自能奮鬥出錦繡年華的一生。在北魏時期,就有這樣一位馮太后,膽識過人,頗有謀略才能。
馮氏,名字具體不清楚,她出身於北燕皇族,在出生時,北燕已不存在,北魏已統治北方多年。馮氏從小就沒有了父母,被充入後宮作為奴婢,在宮中因有姑母的照拂,她的日子還算過得去。因為馮氏品德俱佳,她被選為已登基的文成帝的貴人。在陪伴君王的那段日子,馮氏接觸到了朝堂政局,也見識了很多才學出眾的能人臣屬,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眼界,也讓她本人的政治境界提升了很多。
在宮中浸潤多年,各類人情往來,馮氏深諳其道,因她素來謙恭仁德,兩年後,又被封為皇后。同一年,年幼的拓拔弘,被立為太子,因皇族規矩,被選為繼承人後,去母留子,以防政權不穩。所以拓拔弘由馮氏親自撫養,對於不是自己親生的幼童,馮氏視為己出,把他照顧得非常好,因而文成帝更加喜愛她。在平時日常中,馮氏體貼入微,把文成帝的一應事務都安排得很妥帖,兩人感情日益深厚。可是好景不長,這位帝王, 英年早逝,讓馮氏悲痛不已。面對這樣局勢不穩的朝堂和年幼的太子,她必須振作起來。
拓跋弘即位後,馮氏為皇太后,這時並沒有穩定大局,當時的大將軍乙渾,很有威望,對於這不穩定的局勢,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舉止言行極為專橫。乙渾經常慫恿其他權臣,為子女向皇上索要貴族封號,以動搖國威,此舉引起其他人的警覺,密報於馮太后。對此,早有準備的馮太后,召集親信大臣,布局捕殺亂臣賊子。除掉乙渾後,果決聰慧的馮太后,打算親臨朝政,穩定局勢。在後來獻文帝有了自己的兒子後,馮太后非常高興,覺得皇帝應該要擔負起國家大任了,歸還政權。
可是,因為馮太后擁有多位情人,有的人擔任朝中要職,世人對此議論紛紛,這令獻文帝頗為不喜,帝王和太后有了裂隙。後來因為皇帝的多番舉動,讓馮太后不再忍讓,以自己的聲威逼迫其退位,這時年紀甚小的拓跋宏繼位,拓跋弘為太上皇。手上還有實權的太上皇,讓馮太后忌憚,在一次宮變中,太上皇被伏而死,有些人說是馮太后所為,具體真相不得而知。之後,太后把持朝政多年,改革了一系列措施,讓北魏政局有了良好的發展。
拋開其他不論,單說馮太后穩定朝堂政局作出的許多政績,可以看出,她是有非凡政治才幹的人。面對居心叵測想謀奪皇位的權臣,她果敢無畏,暗裡布下計策,成功誅殺想篡位之人,穩定了大局,把持朝政期間,也作出利於國民的政績,夠膽識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