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有了一種新活法:靠便利店生活。作為最接近消費者的零售業態之一,在大賣場和百貨關店潮下,保持高速增長,顯示出強大的市場需求。
有種說法是「世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11和其他便利店。」毫無疑問,7-11是便利店行業標杆。作為技術提供商,7-11建立了大規模的門店網絡,實現輕資產模式運營,形成了類似電商的規模效應。財報顯示,7-11日本公司的人均創造利潤超過100萬人民幣,可與阿里比肩。
在線上流量紅利漸失的焦慮中,電商喊著新零售等口號,將觸角伸向了線下戰場,京東、阿里、蘇寧等紛紛加緊布局,意圖利用自身供應鏈與物流實力,投身線下零售。他們的入手點之一,就是布局便利店。
目前電商布局便利店,主要有三種形式:改造夫妻老婆店、新建便利店品牌和收購、改造便利店品牌。那與日系便利店相比,電商便利店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零售通和新通路:畫一張「百萬」大餅
7-11董事長內田慎治總結7-11成功的三個原因:高密度集中開店、特許加盟、商品開發和供應鏈建設。尤其是後端供應鏈,從鮮食工廠、選品、物流、選址、裝修,便利店的後端鏈條長度和複雜程度甚至高於大型零售。
零售通、新通路分別屬於阿里、京東旗下,也都是以供應鏈為核心,學習7-11的「B2B2C」模式,為線下零售店提供訂貨、物流、營銷、增值服務的網際網路服務平臺。2017年京東「百萬便利店」計劃出爐,新通路要五年在全國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而阿里方面,零售通也有覆蓋100萬家的目標。
零售通和新通路有區別,但在服務線下零售店方面大同小異,簡單講就是改造夫妻老婆店。在城市場景中,與日系便利店相比,零售通和新通路改造的夫妻老婆店競爭力不足,或者說根本算不得便利店。
單說商品方面,可以說換湯不換藥,小店的商品覆蓋範圍基本還是夫妻老婆店的老樣子,改造只是換了進貨渠道。另外,店內沒有鮮食區,有些門店有包子、關東煮,並沒有滿足三餐所需的便當、常溫快餐。
鮮食餐飲是便利店引流、提升毛利的重要品項,有句話叫「沒有鮮食不能稱之為便利店」,7-11鮮食商品可以佔到門店銷售的50%。但售賣鮮食前提是高投入,以現在零售通、新通路和小店主鬆散的合作關係,很難說服小店進購設備,承擔貨損風險。
對於阿里和京東來說,布局小店,更多是希望獲得更多的分銷渠道,其次就是追求品牌曝光,引流線上。
而百萬便利店未必合理,如果按日本2500人一家便利店的情況,估算國內市場便利店的需求是60萬家。零售通和新通路的用武之地應該在三四線和交通不便的地區,解決小店主們的採購問題。
悲觀地判斷,夫妻老婆店必然要減少直至消亡,零售通和新通路的模式還會繼續變化。現在這種非連鎖加盟的「品牌賦能」,美其名曰保留了店主的自主經營權,真的是夫妻老婆店的生路嗎?
蘇寧小店:學不來的自營
7-11的成功說明,不管是委託還是特許,加盟才能帶來門店數量的快速拓展。內田慎治曾表示,通過總部直營的方式,80家直營店是自營的極限。
而蘇寧小店要做全部自營,國內電商可能只有蘇寧能這麼玩法,缺乏可複製性。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2017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顯示,蘇寧易購(14.990, 0.01, 0.07%)門店數量3799家,以2433億元銷售額(含稅)排名榜首。蘇寧小店的優勢是可以直接從蘇寧易購內部開店,倉庫、物流可以共享,商品、人員、倉庫物流等資源通用,還可與蘇寧超市、紅孩子等共享供應鏈。
蘇寧小店將店鋪類型分為了社區店、CBD店和大客流店,通過走訪觀察,相比7-11,蘇寧小店的差異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淨菜生鮮。一家蘇寧小店店長表示北京農貿市場數量在減少,社區居民對蔬菜有需求,7-11一些門店也做淨菜,但蘇寧在這方面更有優勢。不過店內沒有自開發商品,在鮮食方面,蘇寧小店以熱餐為主。 價格。通過比較,在大眾標品方面,蘇寧小店的價格比7-11要低。 移動結算。在店內可以通過蘇寧小店App和微信小程序掃商品碼直接支付。 O2O服務。通過蘇寧自營物流可實現一小時送達,依託專屬App打通線上線下。
今年,蘇寧小店的開店目標是1500家。自營有利於蘇寧小店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小店和O2O平臺融合較好,最終這種自營模式能否帶來更持久的發展還要拭目以待。
好鄰居:可複製方案的模板
從當下國內便利店格局看,成熟便利店品牌大多是區域發展,經過幾年的積累打磨,才在本地形成網點規模和完備供應鏈。所以電商收購便利店品牌再改造,是最快的擴張方法。
1997年至今,好鄰居門店總數發展到300家左右,且主要分布於北京市場。2017年10月,綠城服務與鮮生活、安鮮達(上海易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等共同成立合資公司China CVS,全資收購好鄰居。
從陣容看,當前好鄰居的資源相當全面:鮮生活以供應鏈資源、線上運營體系和資本運作能力見長,綠城服務是物業公司,易果是阿里系下的生鮮電商品牌,擁有冷鏈物流平臺安鮮達。
被收購之後,好鄰居有兩種升級店型:紅標店和綠標店。
紅標店,定位是CBD店和高客流,從門店內部情況看,紅標店還是在原本便利店的基礎上的優化,不承接O2O業務。紅標店又叫商務店,主打鮮食,對門店裝潢和商品結構進行了優化,更適合周圍人流、環境。但在自開發商品方面,好鄰居店內只有寥寥數個單品,與7-11中國120個自開發品項相比差距很大。
而好鄰居的另一種店型,綠標店則主打O2O服務。綠標店則定位社區店O2O,主要是為周圍居民提供果蔬肉類等,目前線上訂單佔門店銷售的三分之一。觀察店型,綠標店沒有鮮食區,倉庫小,貨架滿,也是前置倉形式的門店。目前鮮生活綠標店接入了天貓超市、餓了麼和美團三家O2O平臺,是「天貓1小時達業務」的線下渠道之一。
現在好鄰居投資方的分工很明顯,易果負責供應鏈和O2O配送,鮮生活則負責門店的數位化改造。鮮生活與Face++合作成立研究院,推出了一套便利店數位化應用解決方案,目前在好鄰居杭州店落地應用。
好鄰居便利店的改造有更強的可複製性,待好鄰居整體改造完成後,估計阿里就要尋找新的便利店目標。
總結
總的來看,7-11後端供應鏈壁壘依然難以打破,電商便利店和7-11在鮮食和自開發商品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但在數位化和O2O方面,國內電商有明顯的優勢。
O2O平臺成為很多便利店走到現實的渠道,在京東到家、美團和餓了麼上,均有多家便利店入駐。因此產生了兩個問題:價格是否會影響消費者選擇,O2O的便利性能否讓電商便利店「彎道超車」,還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便利店選址的便利性必須能支撐比線上更高的價格,配送成本和對商品狀態的影響也需要考慮。一位運營近百家便利店的業內人士表示,選址是便利店最核心的影響因素,其次是鮮食,日系便利店的自營商品已經形成很強的品牌效應,比如全家的便當和羅森的甜食。「最終還是要歸到人身上,測有效人流,了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電商想要發展便利店,還是要先去追趕日系便利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