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發出感慨,孩子們叛逆的時候讓他們頭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家長的反應很正常,因為青春期孩子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
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是如此荒唐和無聊,而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升級。所以,家長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上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從中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裡,不顯山顯水。
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裡比高低。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
如果一個女孩子,初一時拒絕穿粉色的衣服,一兩年後,她又堅決要一條粉色圍巾,您真的別奇怪,這是孩子從要求長大走向要求成熟。拒絕粉色因為要拒絕幼稚,接受粉色,是表現自己再走向個性獨立,走向成熟。
家長在合理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零花錢時,也要防範孩子物質需求膨脹造成的惡果,家長要學會判斷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
孩子正常需求的標準主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取同班同學物質需求的平均數或平均數的中下等。另一個是看家裡的經濟狀況。如果您家裡的經濟狀況中等或比較好,應該讓孩子的生活水平高一些比較好。
如果您的經濟狀況不太好,那麼,您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讓孩子去享受高消費,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會讓孩子自信起來,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慮家長的經濟能力而變得變本加厲
青春期之前,孩子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後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自然規律。
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逛街、去網吧。為了朋友可以留在學校打籃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家長打罵也依然如此。是什麼力量讓孩子們鋌而走險呢?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問題
孩子們思想不再單純,這連他們自己都感覺得到,他們有時浮想聯翩,有時憂心忡忡,有時大喜大悲。這些感情,不適合和家長分享,因為家長馬上會緊張和憂慮,批評教育必不可少,跟蹤監視接踵而至,所以,家長不是孩子吐露心聲的選擇,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邊的朋友要讓孩子信任你,願意和你說出他遇到的所有問題。
這就要求家長學會傾聽,不要急於批評和指正。聽孩子訴說,也是給孩子宣洩的機會,減輕孩子心裡的負擔。家長聽後,找機會給孩子提出建議,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成為最值得相互信賴的朋友。
家長支持孩子交友,同時提出具體而簡單的底線要求。比如,帶你做壞事的人不能做朋友;很自私的人不能做朋友;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做朋友……另外,孩子們往往認為朋友是永恆的,要告訴孩子不一定是這樣,朋友之間的關係時常會發生變化,也有可能會斷交,要有心理準備。總之,您要成為孩子需要的朋友。
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關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關注帥氣高大的男孩。女孩子們在一起對男孩評頭論足,有一些新鮮和刺激的感覺。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即使喜歡,他們也知道
自己在想入非非。
也有孩子談戀愛,這些「愛情」往往以誤會開始,以壓力開始,以親情的失落開始。青春期,是戀愛的前奏,是步入愛情的序曲,孩子們戀愛是必然,而家長希望孩子們晚一些,再晚一些,怎麼才能做到呢?
家長不要促成孩子將錯就錯地從誤會、誤解開始「愛情」。家長捕風捉影的批評、不信任的盤査、偷偷窺探孩子的隱私、憂心忡忡嘮叨提醒,讓孩子煩躁,加重其逆反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關注異性之初,會在家長面前提到某個異性。您千萬不要大驚小怪,責備孩子心思不放在學習上,也不能掉以輕心。而是要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然後詢問一下情況,再想辦法引導孩子,等想好了,有了辦法再說不遲。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是孩子知道此類事是可以和家長講的,家長不會批評,以後遇到這方面的困惑,他就會向家長尋求幫助,這樣家長就對孩子有了了解和幫助的機會。
二是孩子明白,從家長那裡討來的主意,總比向同學討教或者自己琢磨出來的辦法要好一些,只要家長不把孩子嚇跑,孩子還會來求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可以使上勁,是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利的好事情。
在與同學和朋友的交往中,很多事情讓他們覺得難辦。孩子不知道如何與新同學、新老師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老師、同學時常發生衝突;被批評了,卻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如何和老師溝通。他們需要幫助。
孩子們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很多時候會遇到不順心、被冤枉、被欺負的事情。事情突然發生了,然後就那樣結束了,留下的只有懊惱、不平、羞辱,卻沒有機會還擊、發洩,甚至沒有地方講理去,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時候,孩子們需要幫助。
家長很願意幫助孩子。孩子卻不是什麼人的幫助都接受。孩子獲得幫助有前提條件,必須是他信任的人。在學習上,孩子們需要懂得自己學科知識的、值得信任的人幫助。
在人生觀上,他們需要有才華,令他信服的人幫助。在需要鼓勵支持的時候,他們也要求是自己喜歡、需要的人。獲得家長的幫助,對於孩子來說應該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
但是,據我們了解,孩子的年齡越大,拒絕家長幫助的越多。經驗告訴他們,成人是不可靠的。所以家長要注意,孩子在長大,他們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決問題的)、具體(不是空話)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