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感覺,進入初中、高中的孩子都變得叛逆,難以溝通,講不通道理。若對其進行管束,又被嫌囉嗦,總是對家長不耐煩,甚至有些敵對。
孩子的這種變化,讓家長們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對待孩子,不能不管,又不知道怎麼管。廣州心理諮詢為您解讀:孩子青春期對家長不耐煩,該怎麼辦?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價值觀。當然了,這種價值觀與父母的價值觀有些偏差,因此受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孩子們就會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從而遠離父母了。
當一個女孩子覺得父母的關心是囉嗦,除了孩子青春期叛逆外,也需要父母們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囉嗦?
比如:天天重複一樣的話,問一樣的問題;天天一大堆道理,叮囑孩子好好寫作業,要聽話……這誰聽了能不煩?
沒有任何孩子會喜歡家長的嘮叨,包括成年人面對自己的父母的嘮叨。
嘮叨除了對孩子的關心和體貼,嘮叨裡面還含有一種權威和控制。嘮叨給人傳遞的信息是「你不知道你該做什麼,我必須告訴你,以免你犯錯」,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非常介意別人說自己不行。
在歐美一些國家,他們十分重視孩子說「NO」,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孩子長大的過程,所以鼓勵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可與之相比的是,中國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些,他們總是認為孩子應該做的就是「聽話」「懂事」。當孩子進行反抗的時候,他們就會急得火冒三丈,立即以更強勢來壓住孩子。
另外,有相關研究發現,讓32名平均年齡14歲的青少年們聽一段30秒母親批評他們的錄音,並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發現,大腦負面情緒的區域,如邊緣系統的活動有所增加。
更讓研究者們驚訝的是,大腦負責情緒控制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區域,例如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則有所減弱。
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在母親無休止的嘮叨面前,青少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變得異常活躍,而與情緒控制相關的區域則活性減弱。
研究結果顯示:「在實驗中,青少年的大腦關閉了社交過程,因此他們不會考慮到他們發脾氣會對給父母的感受帶來什麼影響。大腦中涉及換位思考區域活動的減弱可以幫助理解為什麼青少年和父母總會鬧矛盾。」這項研究說明當面對老媽帶有批評性的語言時,孩子們通常會用情緒來回應,而社會認知過程有所減弱。
所以,當父母們用批評、責備去關心、教育孩子時,孩子往往只能感受到批評而不是關愛,大腦選擇用情緒來回應,對父母的任何話都感到不耐煩。
青春期的孩子是聰明的,他們有著自己的判斷力,所以父母要把他們當成一個大人,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記住:你只是幫助者而不是決策者。同時,交流會越來越多,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只是孩子的一個階段,父母不要急於去改變孩子,而是要順應他的自然成長。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轉自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