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經歷青春期,哪怕是為人父母也會經歷這一時期。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除了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與童年時期的孩子大不相同,心理上的變化則主要有下面兩點:
(一) 自我意識增強
孩子隨著生理上發生了大的變化,各種激素的分泌和器官的生長,體格逐漸發生生長變化,在自我意識上也會逐步增強。父母會發現孩子回家之後不再像以前一樣愛說話,不再像以前一樣待在父母身邊,而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非常在意自己的看法,對其他人的看法尤其是父母師長的看法不再那麼謹遵恪守,而是時常違背。孩子不斷地注重自我的價值和觀點,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意義,很多情況下想做自己的主人,不願意自己的觀點被別人左右。這些都是自我意識顯著增強的表現。
(二) 自尊心增強
孩子對別人關於自己的看法很在意,對於別人的認可與在乎很在意,渴望得到關注、關懷、尊重和理解。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在A班學習成績挺好,換到B班,成績則顯著下降,原因跟老師的關係非常大。在A班,老師尊重他,理解並鼓勵他,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因此會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在B班則不然,也許是老師的打擊和不在意,讓孩子得不到尊重和鼓勵,因此情緒低沉,所以成績也不理想。自尊心增強既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在內。
面對孩子心裡的這些變化,家長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對待孩子,而是改變方針和策略。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合理的選擇,做出正確的家庭教育決策。家長主要要做到這幾點:
(一) 少說多看
很多家長尤其是母親成天到晚嘮叨個沒完,不管是孩子小時候還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這是十分要不得的。小時候嘮叨不停,孩子並不會在意,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都在增強,他們更多的是看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而不是父母嘮叨的瑣碎小事,父母對孩子的各方面評頭論足,說長道短,孩子根本不會接受,還會產生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著名育兒專家就曾說過「孩子在青春期父母最好把嘴閉上,少說話,別說話。」但除了少說話之外還得多觀察,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表現,洞察孩子的需要和苦難,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還是要說話,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和心中的煩勞。該說話時就說話,不該說時就不要再說,瑣碎小事根本不需要說。
(二) 抓大放小
孩子要不要管,當然要管;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管,並不是。中國的很多家長都喜歡包辦,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幫著孩子包辦一切,其生活學習,家長無不躬親。幫孩子洗腳、洗衣、鋪床疊被、陪著做作業等等例子不勝枚舉。到了孩子青春期甚至還有家長如此做法,這樣怎麼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怎麼獨立生活呢?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為孩子把準方向,不要讓孩子偏離正常航道,不要讓孩子誤入歧途,對於孩子希望幫助解決的困難,視其難易程度,提供相應幫助。至於吃飯穿衣、做作業等等瑣碎小事不必再管,任憑孩子自己做選擇。家長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心靈品格,良好的道德素養,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幫孩子做人和塑造人格。瑣碎生活學習小事盡可放心放手。
青春期是孩子的必經階段,面對孩子叛逆家長不用煩惱,因為該過去的總會過去,只要掌握住了大的方向未來就不會走偏,孩子還會是那個孩子,而且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