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壽古鎮的「闌若小院」私房菜館,稱得上獨一無二。這家菜館主營精品川菜和養生湯鍋,不僅菜品有特色、創意十足,而所處的3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在南方極為罕見,既有宮廷建築的恢弘大氣,又有小橋流水的江南婉約。
2018年12月18日,記者在烹飪大師薛祖達先生陪同下走訪「闌若小院」時,有一種別有洞天的感慨。然而這只是有著「廚壇少帥」之稱的葉彤先生打造的餐飲產業鏈中的一環,其它還有天香大酒樓、小橋人家農家樂和九茗軒精細潮州菜館等。
葉彤曾在「川菜黃埔軍校」味苑餐廳深造,師門鼻祖為川渝業界唯一的「七匹半圍腰」廖青廷。有著如此炫目背景的葉彤,卻沒有飄飄然,而是從學徒開始,到自主創業,並逐漸成長為餐飲業界為數不多的複合型人才,同時通過成功的打拼事跡,讓人看到了一個高潮迭起的勵志故事。
葉彤學藝路上有兩位師傅。一位叫林笑龍,他是葉彤的啟蒙老師,師從徐德章。徐德章是1978年經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特級廚師。徐德章12歲時到江津縣白沙鎮隨園飯店當學徒,拜劉長號為師。1941年到頤之時。1950年以來,先後在重慶飯店、人民飯店主廚。1981年後任重慶會仙樓賓館皇后餐廳廚師長。
葉彤(後排右)與師傅劉景奎(前排中)、林笑龍(前排左)葉彤另一位師傅劉景奎,是他在味苑餐廳學習時的老師。劉景奎的老師為許遠明,許遠明的老師廖青廷更是近、現代烹飪史上的傳奇人物。據《川菜烹飪事典》介紹,廖青廷13歲到重慶適中樓餐館拜杜小恬學藝,人稱小聰明。由於人矮灶臺高,他墊著凳子上灶炒菜,在廚壇中傳為佳話。上世紀20年代與樊青雲、朱康林合夥創辦小洞天餐館。曾在凱歌歸、國泰餐廳等處主廚,並被聘到上海麗都花園主廚。解放前曾赴臺北一家餐廳事廚,重慶解放前夕回到重慶,以後在蜀味餐廳和民族路餐廳主理廚務。有「七匹半圍腰」之稱。
何為七匹半圍腰?七匹半圍腰又稱「七角半活路」。舊時飯館中所有工種的總稱,即燒烤、爐子、墩子、冷菜、籠鍋、白案(或飯鍋)、水案和雜務(半匹)為「七匹半」的,表示事廚者具有多種技能。
葉彤的師門背景堪稱輝煌,不論冷菜、熱菜和刀工等,他都繼承了前輩大師正統手藝,加之他頭腦靈活、勤學苦練,又敢於開拓創新,遂漸在廚界產生了影響力。
葉彤出身於烹飪世家,父親雖是長壽新民餐廳會計,但是做菜也是一把好手。餐廳生意火爆時,也會上灶炒菜,精湛廚藝不亞於科班出身的大廚。
「我從小在餐廳長大,放學都不回家,回餐廳,在餐廳吃飯,看大家弄菜,就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對餐飲產生了興趣」。葉彤如是說道。
「新民餐廳為當時長壽著名餐廳,也是當地定點培訓餐廳」。陪同採訪的薛祖達老先生補充道。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葉彤,從小耳聞目染,對烹飪自然有著不同常人的理解和熱愛。
1986年,時年16歲的葉彤,入職長壽大眾飯店,在這家國營餐廳開始了餐飲之旅。作為學徒的葉彤,先從基礎工作做起,燒煤、洗菜、殺雞殺鴨等。「雞很大,人又小,雞垂死前的掙扎,經常從手中逃脫,想殺一隻雞都難」。葉彤回憶起工作之初時的往事,禁不住笑了起來。
學徒期間,一般員工上不到灶,連刀都碰不了,但是因為葉彤從小接觸烹飪,又有父親指點,得以很快上灶做菜。雖然所炒菜餚非常簡單,如炒肉絲、煮豆瓣魚、炸酥肉、魚香肉絲和平菇肉片等,卻比其他學徒先走了一大步。按當時規定,從學徒到上灶炒菜,至少需要一、二年時間。葉彤卻縮短了這個距離,基本功和實作經驗,自然也優於常人。
「當時魚香肉絲價格貴,點單率不高」,葉彤說,「能夠炒個魚香肉絲,會高興好一陣子」、「那時40多元一桌,有很多菜品。拿著菜譜看不懂,就請教,餐廳的前輩教了我很多。那時墩子有兩個女師傅,一個擅長切主料,一個擅長切小料」。
葉彤就是在這裡認識了啟蒙師傅林笑龍。1986年林笑龍剛從會仙樓餐廳培訓回來,他的老師徐德章刀功遠近聞名,葉彤的刀功也很厲害,似有一些一脈相承。「那時我從早上七點上班到晚上八點。願意學東西。林老師教給我的工作理念,至今銘記:要有責任心,工作盡心盡力,講究廚德」。葉彤說道:「林老師的冷拼做得很好,比如喜鵲鬧梅、迎賓花籃、孔雀開屏等。他的雕花也是一絕,至今讓我受益匪淺。」
葉彤1988年開始承包小雅餐廳,該餐廳屬於大眾餐廳,撥計劃油糧。「當時自己開店還是覺得吃力,便沒經父親同意就把店關了」。葉彤說,「當時小雅餐廳每個月都能賺錢,有四五百元收入。因為想學技術,決定再到國營餐廳深造。」
就在關掉小雅餐廳二個月後,葉彤在父親安排下,到長壽飯店學習。「長壽飯店席桌多,每天80-100桌。我就自己做涼菜,每天切雞鴨等,還是覺得學不到東西」。 葉彤回憶道,但他在這裡卻獲得了人生路上的一次大獎。
葉彤在長壽飯店時,每年大年初四都會在文化宮舉辦一個三分鐘的比賽。「我表演了一個傳統節目,活雞成菜,本來想一個人完成,殺雞練了一個月。但那時只有20歲,太小,雞燙了後去毛,燙手,時間上達不到。後來就讓殺雞的來完成殺雞環節,其餘的由我一人完成。練習的時候,是一分五十四秒,但是上臺表演時太緊張,加上燙雞耽擱了時間,最後完成是兩分零十秒。得了特別獎,獎金70幾塊錢」。
由此看來,葉彤不僅勤奮還有烹飪天賦。而他廚師考級時,也創造了奇蹟。他考四級、三級、二級、一級、特級,都是一次考過。對於別人來說考級可能是過難關,但對葉彤來說,卻是難得的學習機會。「考前有複習大綱,當時覺得每次考試都可以學到好多東西。22歲考過特級,23歲拿到證。是西南三省最年輕的特級廚師」。沉浸在回憶中的葉彤,事過數十年後,依然喜形於色。
「川菜黃埔軍校」味苑餐廳,作為重慶乃至全國餐飲業的標誌,廚師們以到味苑餐廳學習為榮,入學門檻也很高,須七年工齡和擁有三級廚師資格證書。1989年上半年,葉彤時為四級廚師,但是因為業績突出又廚藝糈通,是可造之材,由時任長壽鳳城飯店主任的薛祖達先生推薦他去了味苑餐廳學習。
葉彤在味苑的老師劉景奎,曾於1982年去美國會仙樓餐廳事廚,後在深圳重慶酒家任廚師長,1989年在四川大廈四川酒樓工作。「味苑對我影響很大,做爐子,一尺六的鍋,做海參,劉老師看我煸豆芽煸過頭了,很著急,老師就拿過去自己幾下就煸好了。過後,劉老師對我說,做事不要慌。我都是住在劉老師家裡,他對我影響大」。葉彤說,「我的宿舍與陳志剛家門對門。他的家就住在餐廳樓上。那時在味苑,天氣很熱,中午鋪張蓆子睡覺,開風扇。起來後,蓆子上一個人形印子」、「以前廚房燒煤,一個主灶,兩個偏灶。在味苑早上食堂吃得好,但廚師都喜歡自己煮麵吃,味苑的調料多,幾層架子。自己打佐料,煮一大碗,然後吃不完。陳志剛看到了就說,作為一個廚師,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吃多少,麵條的軟硬度不知道,怎麼給客人做」。
葉彤在味苑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廚藝突飛猛進,掌握了不少名菜烹製,如口袋豆腐、樟茶鴨子等。「味苑的火鍋好吃,日本人專門過來吃。那時火鍋渣拿來煮菜都好吃得很。味苑培訓完後,回長壽飯店。自己搞涼菜活動,練技術」。
長壽飯店工作三年後,葉彤於1990年至1991年間,在小四川酒樓打工。年僅20歲的他,擔任廚師長。在這裡他把在味苑學到的知識和在老四川吃飯時感興趣的菜品,加以發揮。推出了水煮牛肉、砂鍋鴨子和一些風味菜。「那時包席90元一桌都很好了,最多也就120元,但是我去做的是150元一桌。有一次,一位銀行的職員為母親慶壽,當時的人都會把鍋帶去,好把剩菜打包走。但是我辦這次,因為做得好吃,客人把菜全都吃完了,最後這個職員找到我,說怎麼沒剩東西,以為我剋扣了。我就問他,吃得好不好,吃得舒服不?他說吃得好很舒服。我就說對了,都吃完了,哪還有剩菜」。葉彤說,「那時每天都有3000多元的營業額。食材大部分從重慶買回來,辦席的前一天晚上去買回來。在重慶大陽溝買」。
嚴格意義上說葉彤創業的第一家店是竹林酒樓。該酒樓全部用竹子裝修。時年21歲的他,開拓精神十足,或許是為與酒樓名稱相符,自己去砍竹子,研製了竹筒飯,竹筒裡放糯米、紅糖等蒸。用油紙墊在下面,蒸好後就不水滴滴的,很是搶手。
1993年,23歲的葉彤,參加重慶市第一屆高級烹調師進修班,「本來是30人,後來又加了幾個名額。報名費3000多元。我早上坐兩個半小時車從長壽到重慶,上午學理論,下午實作。在小賓樓上課,晚上七點多上完課,沒車回長壽了,就坐計程車回去,250元車費。18個特級廚師給我們上課。因為離重慶遠,容易遲到,早上我就很早起來。有一次堵車,堵到下午才到,課已經完了,沒得法,又坐車回去」。
「面魂」油辣子經葉彤多年研發,採用多種海椒、花椒、肉油、菜籽油、花生、芝麻經過多種工序秘制而成。又麻又辣而沒有灼傷感,是他多年心血的結晶。
本刊記者著述的《味瀾世紀》對此亦有描寫(見該書上卷116頁),然而在該書登載的合影照中卻沒有葉彤?對此葉彤專門作了解釋,原來拍照那天,葉彤剛好家裡有席桌,不能離開,他就沒去重慶,因而沒照成相。如果葉彤知道多年以後這張結業照,將出現在名揚行業內外的美食名著《味瀾世紀》時,也許說什麼他也會趕去重慶拍這張照?
當然這只是假設,不過由《味瀾世紀》作者的我,在此為葉彤解釋原委,似乎多少也能彌補他的遺憾。
「之後在長壽縣委門口開了紅葉火鍋,真正熬湯的火鍋,筒子骨湯。其它火鍋都是加水。生意好,一年多時間掙了套房子。先是七張桌子,後來是十一張。吳萬裡都來吃過,覺得好吃。那時大多火鍋店是看牆壁上的黑板點菜,因為我的菜品多,我就設計了菜單,服務員只有2個,讓客人慢慢看了點,也節約了時間」。 葉彤說,「吃完還要送口香糖。菜品有白水煮的豬耳朵、豬尾巴、腸頭,燙火鍋很好吃」。
葉彤抽空還在長壽電視臺《家庭川菜》欄目上,教大家做菜,有燒白、麻婆豆腐、魚香肉絲、炒豬肝等家庭菜。每周講一個,講了大半年,教了幾十個菜。後來葉彤成名後央視9套《餐桌上的節日》,還為他做過專題介紹,導演王小林通過微信告訴他,這檔節目有朋友在美國的電視上看見過,見葉彤在做肉湯圓,並希望再赴長壽拍攝葉彤和他打造的菜,把傳統川菜做成一個看點節目。
葉彤開辦紅葉火鍋的同時,父親也開辦了金鳳酒樓,前後共開了11年,後來父親提議,他用金鳳酒樓與葉彤的紅葉火鍋對換經營,葉彤便把金鳳酒樓改為鳳凰酒樓,做包席。
接著葉彤又開辦了杏花村夜宵大排檔,有20幾張桌子,因為菜品有特點,經營有方法,管理有成績,每天要翻幾輪,一晚上要賣90多桌。
「杏花村」店名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葉彤經營此店,頗有一些領先時代的潮流舉措,採用藤椅和藤桌,讓顧客坐起舒服。菜品有手撕鱔魚等。此菜把鱔魚買回來後餵兩天,再用滷水泡,用油炸(加豬油),幹辣椒炒。用手撕,一撕就是一片肉。當時有人編了順口溜形容此菜的好吃:雞鴨魚蛋,當不了手撕黃鱔。葉彤還研發了「糯米小肚」,此菜至今都是長壽流行的特色菜品。
葉彤接著開辦了「闌若小院」私房菜館。該店以燉湯為主,有雲南火腿配筍子、老鵝配酸蘿蔔、酸菜魚湯鍋等。又創辦了天香大酒樓,該酒樓大廳有90多桌,在長壽名聞遐邇。
記者採訪當天,中午在「闌若小院」吃飯,當時聚集了葉彤20多位徒弟,不是老闆就是廚師長,其中不少徒弟每人奉獻了一道拿手菜,葉彤還親自下廚製作了合川肉片。這道菜他採用長壽傳統做法:二刀腿肉,厚切,碼味,一個蛋黃,碼粉(豌豆粉、玉米粉),煎成二面黃,改菱形塊,過油炸。做成荔枝味,馬耳朵蔥、泡椒。汁起果子泡。起鍋時下豌豆尖。
午飯後,葉彤及徒弟們身著廚師裝,與記者和烹飪大師薛祖達在「闌若小院」門前合影,接著由我籤售所著《味瀾世紀》。整個過程,葉彤團隊井然有序,精神抖擻,可見葉彤的帶隊能力和管理水平。然後我們隨葉彤走訪了天香大酒樓和小橋人家農家樂。前者富麗堂皇,後者宛如世外桃源,集休閒、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經營烤羊、烤兔,並引進了新疆饢坑烤羊。
在九茗軒,葉彤吃住都與員工打成一片,有套房不住,住員工宿舍,吃員工餐,體現出一種實幹家精神。他吃員工餐時如覺得味道不正,便馬上叫廚房改進。
潮州菜注重湯汁,九茗軒有三種湯,頭湯、二湯和濃湯(加了乾貝、火腿等,起鍋前再熬一下)。對此葉彤認為,熬湯,粵菜走在了前面。而且川菜不要被江湖菜影響太深,江湖菜要做好,須拼功底,正確引導食客。另外將致力於傳承和研發正宗川菜,他說,泡辣椒發源於彭州,沒有泡辣椒、豆瓣,怎麼做川菜。所以川菜怎麼分家?為了做好菜,葉彤都是自己泡辣椒和泡姜,他的師門有上千個泡壇,要做好菜,自己要泡好料。只用娟城豆瓣,深色淺色的搭配用。
為了保持高水準廚藝和良好的經營狀況,葉彤採取「走出去」、「請進來」辦法,比如成都有一家朋友開的店,做得好,他就把徒弟送過去學習。同時邀請手藝好的師傅到店裡來指導工作。
葉彤從竹林酒樓時開始收徒弟,來學的人不下百人,但他本著寧缺勿濫的態度,僅收徒弟30多人,「聽話、肯幹、吃得苦」。這是他收徒標準,為了正確引導團隊,他倡導做事要掙錢,但要用正確的觀念掙錢。並強調要做健康營養菜品。因為食物是拿來吃的,吃下去是為了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的,一定要精益求精,來不得有半點馬虎。
葉彤部分徒弟簡介
朱經魚:行政總廚,董事,高級烹調師,重慶烹飪大師,(純麥啤酒堡、汗蒸牛肉)從廚25年。
高小崗:廚師長,高級烹調師,重慶烹飪大師,總經理,(天香大酒樓、鮮牛雜火鍋)從廚20年。
張波:廚師長,高級烹調師,總經理,(張記水滑肉)從廚19年。
黃瑜:廚師長,高級技師,(華夏大酒店)從廚22年。
朱經貴:廚師長,高級烹調師,重慶烹飪大師,(澳凱生態園)從廚22年。
向鑫:董事,總經理,高級烹調師,(天香大酒樓)從廚20年。
吳聖:高級技師,總經理,(東朝家常菜)從廚20年。
杜世剛:廚師長,重慶烹飪大師,董事,總經理,(天香大酒樓、大鼻子老火鍋)從廚20年。
本文轉載自《重慶烹飪》雜誌2019.2期
— —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