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滿成都、重慶、北京三地,
服務過國內外眾多領導人,
位列新中國開國四大名廚,
講述川菜名師羅國榮的傳奇一生。
與現代餐飲以經營管理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不同,早年的傳統川菜更側重以廚師為中心,以店面為保障,以菜品為支撐,實行「人、店、菜」三位一體統籌發展,湧現過一大批技藝皆優的名家、名師和名廚。其中,川菜名師羅國榮,因其在成都、重慶、北京三地的傳奇經歷,創製的一大批經典菜式,培養出的一大撥名廚高徒而彪炳史冊。
步入廚壇,師門迷津
羅國榮是成都新津人,1911年12月生於花園場(今屬花源鎮),少時只讀過一兩年書,便因家境貧寒輟學,1923年經人介紹拜師學藝,開始了廚行生涯。
十二三歲拜師,在傳統川菜界是一個常見現象,像藍光鑑、謝海泉、廖青廷、周海秋、張德福、賴世華、曾國華、徐德章等人都是在這個年紀入行。早年學廚,學三年,免費幫師父兩三年,至少五六年才能出師,底盤相當紮實。不像現在是流水線生產,幾個月就可以培養出一堆優秀學員,幾年時間就敢稱大師。
關於羅國榮的師父,目前已知有四個版本:
一說是先後分別拜王海泉和黃少清(有的寫作黃紹清)為師,此說出自羅國榮之後羅開鈺;一說是拜王海泉為師,此說出自王樾村、劉永康、章肇源、黃忠堂及羅國榮之後羅楷經等人;一說是拜黃少清為師,持此說的如廖清鑑;還有一說是先後拜黃紹清和王小泉為師,此說來自李維楨,其文與前述諸文內容差異較大。
這裡,筆者也嘗試梳理了一下其中的人事脈絡,探索了羅國榮的師門關係,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川菜著名流派「福字派」的源流問題:
王海泉是此派宗師,成都新津人,為現代川菜開宗立派的名家之一,業界稱大王,早年曾在貴州官府事廚,1910年前後在成都開辦包席館三合園,1915年左右歇業,後至鄧國璋府上主理廚政,其徒有王金廷(業界稱小王)、黃少清、邵開全、王小泉(大王之侄)等,1930年去世。
1920年前後,王金廷、黃少清合辦包席館福華園,1925年分道揚鑣,王金廷率師弟邵開全等人開辦薦芳園直至去世;黃少清開辦桃園春,1930年歇業,後輾轉蓉、渝、京等地。
千頭萬緒理出來,當時的情況有可能是這樣的:
王海泉以三合園開宗立派,此派最初又可視為新津派(早期新津人很多且名師、名廚輩出),歇業後曾在徒弟王金廷、黃少清二人開的福華園內指導過工作,12歲的羅國榮在福華園拜黃少清為師,並時常得到師爺的指點,後追隨黃紹清辦桃園春,其後師徒二人又到劉公館幫廚,1933年轉投姑姑筵深造,此是後話。
下面這張照片比較能說明問題:
照片上的注文:少清師尊七旬壽誕,門生陳海清、羅國榮、張漢文祝賀合影,1961.12.5。
前排中坐者:黃少清,後排左起:張漢文、羅國榮、陳海清(1961年攝於北京)
初涉軍政,深造黃門
話說師爺王海泉,憑藉早年為高官掌勺的經歷,在上世紀20年代前後進入鄧公館任總廚,主人鄧國璋為綠林出身,後投在劉文輝麾下,這個背景對此後徒弟黃少清和徒孫羅國榮到劉文輝府上幫廚應該是有較大影響的,而這段經歷也正是羅國榮川菜傳奇人生的起點。
起先,師徒二人常到劉府門上操辦酒席,羅國榮因手腳勤快,腦殼機靈頗得劉府上下喜歡,後來就經常到府上幫忙,幾為固定家廚。1933年,劉文輝在二劉戰爭中兵敗退守雅安,羅國榮經人介紹進入了當時在成都聲名顯赫的黃敬臨黃老爺子開辦的姑姑筵深造。
說是深造,一點不過。關於黃敬臨和姑姑筵的龍門陣,川味文化已有詳細擺述(請查閱本號前期內容)。黃老爺子獨有的文化氣質、飲食稟賦和姑姑筵一覽眾山的獨門菜式,都使羅國榮受益匪淺,這也讓他後來在面對一眾軍政要員、名流顯貴的精嘗細品中顯得遊刃有餘。
在這個時期,羅國榮的烹飪技術又得到了一次顯著的升華,他將王海泉一系的大刀闊斧、紅白精髓,與黃敬臨一系的溫文爾雅、妙手偶得融為一體,為接下來的爆發做好了準備。
重慶打底,成都開張
1936年,蔣介石派參謀團入川,在重慶設立行轅,時處西康的劉文輝派丁次鶴赴渝周旋,並授意丁以高薪將羅國榮從姑姑筵挖走,在二十四軍駐渝辦事處搞了個班子,專門辦夥食打關節。劉文輝常在此宴請各界要員,其時林森、賀國光、孔祥熙、宋子文、張群等人都是座上客,羅國榮傾其所能,大顯身手,眾人對其手藝亦是讚不絕口,林森還特地向羅國榮贈送一道書有「川菜聖手」的金字橫匾。
1941年,在技藝純熟並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後,羅國榮回到成都自立門戶。由李光甫、祝玉龍、楊春生等多位軍政老闆出資,羅國榮搭班子出技術,在華興正街悅來茶園旁(今錦江劇場旁),正式創辦了川南堂「頤之時」,並由羅國榮全權管理經營。
早年的川菜老字號名字多有來歷和說道,字字珠璣,文美意深,大有精彩之作,如味之腴、不醉無歸、盤飧市、醉東風、小洞天、錦江春等等,而頤之時亦屬上乘,「頤」為腮幫子之意,又有頤養之涵,往俗了說是吃飯時大快朵頤的酣暢,往雅了講則有「頤之時大矣哉」的精深,妙不可言。
為其取名並親書招牌之人,正是蓉城大書家盛光偉,盛老先生的「頤之時」三字正書,筆法自鐘太傅宣示表出,凝重疏朗,為得意之作。後來盛老先生也成了羅國榮的忠實粉絲,尤喜其拿手名菜乾燒魚翅,稱讚他以南瓜藤圍於菜盆四周猶如「王宮午畫墨龍,生動有致,潑墨神奇,畫中王宮午,菜中羅國榮」。羅國榮也不敢怠慢,逢年過節便將好菜端送至盛家,以示敬意。
羅國榮與文人大家之間的惺惺相惜,在頤之時經營期間時有發生。據飲食菩薩車輻老人記載,大學者謝無量,就曾以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希堂法帖,比喻羅國榮的「開水白菜」、「口蘑肝膏」和「雞皮冬筍」三道精品川湯。
而文人楊嘯谷,則評價羅國榮的辣味豆芽包子是「詩中奇峭,賈島鬼才,別出新意,前人未及」。
唐覺從、王樾村的點評更體現了當年傳統川菜所處的第二個光輝歲月:「頤之時一出,盛極一時,人稱榮樂園與頤之時為一時瑜亮,比之書法,則為劉石庵和鄧完白,比之繪畫,稱之為吳湖帆與張大千。」
說到張大千,羅國榮與他還有段小插曲。當年大千要招一名家廚,一位廚藝不算頂尖但人品不錯的年輕人前來應聘,大千原本不欲啟用,後在羅國榮的勸說下才讓他留下來,並事廚多年。後來此人在日本創建四川飯店,通過祖孫三代努力,讓川菜在日本大放異彩,人稱日本川菜始祖,被授予匠人稱號,他就是川菜名師,四川自貢人陳建民。
你弄得繽紛,我吃得舒坦,你做得精緻,我評得傳神。會做、會吃、會品,川味之道,道在其中也。而今傳統川菜不再輝煌,不能光說技藝失傳,菜品層面不如從前,真正會吃的人、會品的人又能有幾多?幾句外酥裡嫩,入口即化、嚼勁彈牙,放入四海皆準,真希望「知味、知音、知道」的盛況能早日重現。
開業之初的頤之時,既有眾位股東的推波助瀾,又有名人雅士的恢弘造勢,生意自然興隆至極。但不得不說,羅國榮搭建的技術班子,才是其中的命脈,齊集了名廚黃炳清、王小金、王銀宣、黃永林、劉少安,師弟陳海清、餘集成、楊吉安,爐子李玉平,跑堂掌門彭聚星、樊玉成,以及徒弟汪再元、白茂洲、陳志剛、梁國全、劉元發、陳崇真等人,再加上後入拜師的黃子云、張雨山等人,這個陣容可謂相當彪悍,要曉得陳海清、黃子云、白茂洲、陳志剛這些人個個都是資格的川菜名師。
眾人合力推出的幹燒魚翅、香酥熊掌、一品酥方、脆皮烤雞、火腿蝦仁、清蒸江團、清蒸鴨子、酸菜海參、清湯腰塊以及著名的羅氏三湯和特色小吃點心,名菜迭出,精彩紛呈。
再赴重慶,揮師進京
1947年,羅國榮因率領頤之時團隊連續為劉文輝結兒媳婦,操辦數百桌超大型流水席而名噪蓉城,便趁著火頭帶隊奔赴重慶,在當時的重慶銀行工會頂樓(今道門口中西醫結合醫院旁)創辦了重慶頤之時,生意依舊紅火。
解放前夕,重慶頤之時因各種原因歇業,羅國榮回蓉後又因主理大型宴會獲得各界青睞,幾度輾轉之後,於1953年由賀龍推薦,北上進京展示川菜技藝。重慶頤之時復業後在另一位川菜名師周海秋的帶領下繼續前行,成都頤之時則不久後關閉。
羅國榮在京的落腳點是當時代表中國烹飪最高水平的北京飯店,在他和來自成都的同門師弟範俊康、徒弟黃子云等人的努力下,北京飯店川菜部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名角,羅國榮與川菜名師範俊康、粵菜名師陳勝、淮揚菜名師王蘭被譽為開國四大名廚,並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
羅國榮在北京曾為多位領導人做過菜,許多在京的川籍首長也都品嘗過他烹製的川味菜餚,並多次承擔國宴任務為各國首腦服務,還培養出李治全、黃潤、於存、李世寬、王義均、魏金亭等諸多名廚,1959年國慶期間,羅國榮因主理操辦新中國十周年國宴被周恩來贊為「帥才」。
1969年1月,羅國榮在京病逝,享年58歲。
縱觀羅國榮的一生,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見證了兩次社會環境的重大變革,也親歷了傳統川菜的兩個高光時刻,創造性地完成了兩大川菜流派的融合,曾經由他主理的頤之時川菜館以及一系列川菜名菜,已然成為傳統川菜滿天繁星中,最為耀眼的傳奇。
向名師致敬!
(全文完)
備註:
文中部分菜品圖片分別出自上世紀80年代重慶頤之時和北京飯店;川菜宗師「黃敬臨」和「姑姑筵」的兩篇文章,請查閱本號歷史信息。
轉載請註明:川味龍門陣(即川味文化)
【關注百家號「川味龍門陣」】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