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大部分的專業問題,都有專門的方法去解決,而你不知道。而這種專門的方法,是可以通過練習掌握的。——秋葉
我還記得,我之所以走寫兼職寫作這條路,也是因為曾經在工作時需要接觸到寫作,為了寫好老闆要求的文檔,真的是翻閱了大量的書籍,把自己自考過的公文寫作兩本書拿到單位逐字研究,然後刻意練習裡面的模板,再對照同事們的文檔。
慢慢地,才走上了跟文字有關的工作崗位。
就如,秋葉老師所說的,最能發揮寫作價值的平臺就是自己的工作崗位。
寫作讓我的心態變得更平和了,思維更發散。最重要的是在我以後換工作的過程中,後來我換工作,竟是因為會寫,而被領導人肯定,最終在眾多競爭對手中成功入職。
秋葉老師曾經被不少領導拉去寫材料,給領導寫材料很辛苦,但她因此得到了寶貴的鍛鍊機會,學會像樣思考。
2002年,秋葉老師開始泡論壇,因為比較能寫,被一個信息化論壇選為壇主,認認中了一個大幫朋友,還寫了一組文章《水煮信息化》,發表在《中國計算機世界》,賺到了人生第一筆稿費2000元。
因為這件事激發了他的寫作熱情。
這本《寫作7堂課》側重教你用」系統思維「寫作,除了著眼於提高寫作技巧之外更側重於「底層邏輯」的刷新。
本書中,共分為7個章節,分別介紹了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復盤式寫作,從整體寫作規劃到寫作水平的提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
昨日讀到了第一章框架式寫作。
很多人的寫作都停留在高三的作文之上,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業務寫作中,很多人寫不出來最大的原因就是素材的問題。
有個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比如,當我們買一件漂亮的衣服時,我們穿上它之後心裡就會特別地注意身邊人是否有穿跟自己一樣的衣服。
那麼寫作為什麼要設置框架?
就是為了給自己設置一個注意力的錨點,把自己要寫的話題和靈感系統地歸納記錄下來。
人的大腦都喜歡結構化記憶,而框架式思維也叫結構化思考,這在職場中是比較常見的。
比如,一個單位有20人,需要匯報一項工作,每個人講完一遍,聽的人卻很難把握到每個人講話的核心。
這時候,怎麼辦呢?
不妨運用時間和空間思維,把20人講話的內容按空間劃分,比如按產品線或地理位置劃分。
你也可以按時間軸劃分,時間軸角度劃分可以分為策劃,籌備,預熱等等。
通過這兩個有效的時空組合,可是讓我們在第一時間抓住重點的事件,對關鍵的事件做出重要的批示。
有了框架思維之後,再寫作,你的文章就變得更加有理性和條理。
建立框架是解決無話可說的主題
很多寫作者常常苦於寫不出主題,在書中秋葉老師舉例了合伙人鄰三月,從二年時間寫了3篇文章到日更達到。
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剛開始的時候,她苦於寫不出來,後來秋葉老師給了他一個寫作框架,
你就寫你自己每天在生活的人和事,按照這個框架,我把它分為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你自己的體驗。
鄰三月在秋葉老師的引導下,開始成為日更達人。
這本書中還介紹了其它種寫作方法,這不只是一本寫作方法的書,也是教你如何通過寫作提高職場力的書,如果你想在寫作方法有所突破,或是希望在職場中通過寫作的思維來提高職場中的工作效率,這是是一本不錯的自我管理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