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是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而成,達爾文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間萬物,相生相息,都有自己存在的環境和意義。但是如果人為的去改變生態環境或者改變生物所生存的生態環境,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近年來,人類的活動有意或無意地將產於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這些生物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會快速地進行生長繁衍,危害本地的生產和生活,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危害。由於世界各地的交往頻繁,外來物種入侵事件越來越多,甚至遍布全世界,嚴重的破壞了生態平衡。
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件
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在地中海和亞得裡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 000公頃的海底。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了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3/4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在紐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的樹皮、樹芽、樹葉等。澳洲的政府還發出宣傳,每殺死一隻袋鼠就獎勵500刀。
關於中國外來物種的入侵
水葫蘆的出現,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的氣候明顯變得比較乾燥,湖中的68種魚有38種已不復存在。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已成不可阻擋之勢。
作為寵物的巴西龜,作為觀賞植物的加拿大一枝黃花,作為改良土壤、綠化海灘的互花米草,作為食物的福壽螺以及以飼料形式引進的鳳眼蓮等
外來病毒的入侵
外來病毒和細菌的入侵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例如,麻疹、天花、淋巴腺鼠疫以及愛滋病都可以成為入侵疾病。一些外來動物如福壽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麝鼠可傳播野兔熱,極易給周圍居民帶來健康問題。
生態系統本身就是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才達到的絕對平衡。雖然我們在國外可能看到自己很喜歡的動植物,想帶回培養。但是有沒有想想自己所做的事情可能對整個地域生態系統的危害,導致生物鏈的斷裂,最後造成生態系統的崩盤。